家风与家训

原创 费先生 费先生的凌波斋

最近读书似乎变成了一种奢侈,读闲书更是没有时间,仿佛被人把一间称为“闲暇”的房间关上了。只有在睡前翻翻放在床头案上的书籍,正好是中国方正出版社的《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L君说,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眼睛会散光。这才知道原来我这么深的散光度数是这么来的。

此书非常好读,由一个一个的名人事迹组成。这种故事的行文很像幼时看过的中华小故事,如果大家以前在电视里面看过这些动画的话应该印象很深刻,不知道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就埋下了种子。《历代名人的家风家训》这本书里面写了很多名人名家及其后代,如颜之推(后代颜真卿等)、史官司马家族(司马谈与司马迁等)、散文大八家的三苏、方孝孺等等。当然,这些故事并非都是正面的,还有许多反面的例子,如陶渊明的家风、刘备父子等等。看完此书,觉得可以把这本书和《了凡四训》一起作为劝善书分享给大家和以后的儿童启蒙读物。

说道家风家训,我记得之前有一篇写《白鹿原》的文章中也提到过这一点,讲到了耕读传家,也讲到了《颜氏家训》(《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就是此本书的开篇第一个榜样)。为什么突然对家风家训印象愈来愈深刻了呢?因为一些原因,我最近在看心理学的书籍。里面提到,发展心理学认为,人在发展过程中有“关键期”这一概念,一般在儿童时期。这一时期最容易习得某些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而过了这个时期,某些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佛洛依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也说,童年时期某些遭遇会变成潜意识,不断影响未来人格的发展。在费孝通的社会学著作《乡土中国》这本书里,也讲到了家风家训的作用。他说随着中国古代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但是国家的影响在以乡村为基本组成单位来说,基本可以忽略,所以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是以自治为主。如何自治呢?就靠家族的约定。即家训与乡约。以宗族为单位的乡村社会,家训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再讲讲父母的榜样作用。曾经看到过一本书,里面讲到,父母是世界上最需要资格证但是却最没有资格证的职业。也就是说,作为父母需要一个准入门槛,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父母。儿童在学龄前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模仿,有时候当自己的小孩反映出某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价值准则时,我们先不着急去苛责小孩,更应该反观自己有没有反映出这种不良习惯。之前看到过一则报道,讲到一位小孩在电影院里面大吵大闹,其他观众开始抱怨,而当事父母则以“孩子小,不懂事”为理由,任由孩子打闹,最后该父母被其他观众打伤。从上面的心理学层面也好,社会学层面也好,甚至是榜样作用也好,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养成的作用远远比学校教育更加大。

写完上面这些,让我突然想到了我们现在一个较为典型的家庭:童话大王郑渊洁家庭。其父郑洪升,其子郑亚旗,都体现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大家不妨可以看看“朗读者”郑渊洁与郑洪升那一期,可能会对家庭教育有所启发。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家风与家训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