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论

原创 费先生 费先生的凌波斋

之前看过一些书,书里写中国人(特别是古人)不讲逻辑,缺乏推理能力。所以想谈谈什么是逻辑,国人是否真的对逻辑不擅长、不重视。

首先,我觉得“中国人不擅长逻辑”这个命题本身就略微有点牵强。何解?“逻辑”一词本身就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就像许多科学用词一样,“逻辑”是经过日本在近代传入中国。该词源自希腊语“logos”,即为西方的“天理”。如果要用西方意义上的“逻辑”内涵来衡量中国古代的方法论,跟用“仁学”去衡量西方价值论一样,是否合适还是需要继续斟酌。

其次,逻辑一词蕴含内容较广。从哲学上来说,特别是西方哲学上说,大家最初想到的逻辑内涵是形式逻辑,也就是大家最容易理解的三段论。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1)所有的医生都穿白大褂;(2)小明是医生;(3)小明穿白大褂。这是较为典型的三段论形式逻辑。但是,形式逻辑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缺点,就是把形式与内容割裂的较为明显,有时甚至会忽略内容,出现形式逻辑的悖论。比如“我在说谎”这个命题,其实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我在说谎”的内容,即我真的在说谎,而是“我在说谎”这句话的形式,我只是在复述我在说谎这一事情,所有产生形式逻辑无法把内容包含进去的情况。当然,逻辑还包括了辩证逻辑,这个是我们现在谈的比较多又关注的不太够的逻辑形式。谈的多的原因在与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谈到了辩证法,谈的不太多的是这种辩证法会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加自然而然的会产生,而且我们中国人并不缺乏这种辩证法。古代社会的二元论和中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们学习辩证逻辑。它与形式逻辑的差异在于它不仅关注事物的形式,并且关注事物的内容,把整个事物看成一个运动的、发展的、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形式与内容结合,来考察事物的本质。

许多文章中说中国人不懂逻辑,其实这是因为他没有分清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区分。古代中国讲辩证逻辑已经十分深入了,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到宋明理学阶段,讲辩证统一已经十分完备了。可能大家说古代中国不讲逻辑说的是形式逻辑。但是,中国古代形式逻辑的产生是十分早的。从墨家的“类故理”学说和辩,到《易》和《荀子》阶段已对形式逻辑做了很好的总结(冯契语),特别是到了施惠和公孙龙阶段,提出了“离坚白”和“白马非马”的命题,说明我们形式逻辑发展到了较高阶段。何为“离坚白”,公孙龙认为,一块坚硬的白石,用眼看不会看出它是否坚硬,只能看到它是白色的,用手摸不能感觉其白色,只能感觉到其坚硬,所以世界上只有白石和坚石,没有坚白石。所谓“白马非马”,就是如果要得到“马”,黄马、黑马都可以满足要求;如果要求得到 “白马”,黄马、黑马就不能满足要求了。假使白马就是马,那么要求得到马与要求得到白马便完全一样了,但是,如果要求得到马与要求得到白马没有区别 ,那么,为什么黄马、黑马可以应马的要求而不能应白马的要求,这就明显地说明要求得到“马” 与要求得到“白马”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说明原来“白马乃马”的假设是不 能成立的。所以,“白马区别与马”,这是清楚不过的事理。

当然,上述两个命题有名家诡辩的痕迹,但是诡辩也要求形式逻辑正确,不然就无法推导出想要的结果。古希腊哲学发展时间,“辩者”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但是,很可惜,古代形式逻辑发展到这里,基本就停滞不前了,而辩证逻辑发展却十分迅速。这跟中国古代文化重伦理价值的特点有很大关系。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逻辑论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