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费先生 费先生的凌波斋
杭城仿佛又进入了一场雨季,冷冷清清下个不停。每当此月此时,归家之心就被挑拨的如同孩童。前些日子,整理了一下公众号的文章,不禁茫然。这密密的七八万字,仿佛从未出自吾指尖。跟从前一样,其实写完之后就弃之如敝履,若非有这么一个平台,可能也就随风而逝了。涂些文字,仅仅享受在把情绪发泄出来之畅快感,等到心绪流出,它到底能成何样就不关甲乙之事了。此公众号也是在今年初巧合下所建,蒙Z小姐点拨,闻其想搭建一个分享健身的平台,想想自己也可以做如此事情,便建起来。
最近难得有空闲时间,偶尔一点也被冯契先生的书所占据,加之进度缓慢,接受启蒙,所以读闲书的时间被大大压缩。好在除了每日固定读书时间外,还有睡前这么点零星时光可以打发,故最近把《浮生六记》读完,也颇有感触,与诸君分享。此书为清朝沈复所写,单单以作者来说,其在古代文学史上并未十分出名,但是其著作《浮生六记》在清朝影响颇大,之后由林语堂翻译,推广至欧美,我所看的这一版为张佳玮所译。整本书篇幅较小,仅有四篇,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与“浪游记快”,另有两篇“中山记历”与“养生记道”已散轶。
看完此书,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的期望与厌恶全在此书。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绘了自己与妻子的相敬如宾与天人离愁、拾花弄草与困苦人生、宦游四海与囊中羞涩、以父为傲却又被父抛弃,可以说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之典范了。中国古人与西方古人的一大区别就是,中国古人把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合二为一,把拾花弄草变成了生活的全部。如仕途不通,便会变的十分困苦。为何如此,与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关系颇大。道家讲天人合一,要人们或“无为”、或“逍遥游”、或“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要人超越世俗社会性,体任自然;儒家讲天人合一,要人们“明道”,道即天理,天理在哪,朱熹说需格物,我想,拾花弄草也是格物的一种吧。
不过,这种浮生如梦好像是我们一直所期待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闲适来。数日前,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学院的心理沙龙。我帮同学们准备纸与笔,让他们描绘出自己未来想要的生活。大部分同学的图景都十分类似,一所房子,山与河,田园景象,桃源生活。这可能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浪漫主义情结吧。这让我想起了类似风格的一位现代作者:汪曾祺,他的作品里也充满了花鸟虫鱼,人间草木。一切呈现都看起来是那么美好,但是私底下困苦却只有当事人知道,就如同沈复一样,人们只记得与妻子“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之盟约,却意识不到的该清高文人穷苦到妻子跟着一起颠沛,病后也无钱医治,最后天人永隔,吃食还要跑去跟友人借钱,最后关系破裂。如此困苦之时,还想着沽酒与友人办诗文交流会,需要妻子想方弄些钱来。大家只羡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怡然,却不晓得“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之心酸。
此本书为难得之好书,文风不矫揉,不造作,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如实描述经历之生活,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是我喜欢之风格。就如同许鞍华导演执导之电影般,令人深入其中,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