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和神话同样重要—耶路撒冷历史脉络(上)

本文1880字〡预计阅读5分钟

“耶路撒冷的故事,从来就不是地中海边一个山间小城的故事,而是各种帝国兴衰的故事,人类寻求神圣的故事,它既穿透千年的历史,也映照着当下的现实,几乎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注脚,这也正是耶路撒冷之魅,令人生畏,又令人着迷”。

正如《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奥说的“唯有耶路撒冷,真相和神话变得同等重要,甚至神话本身也构成一种真相”,由于我缺乏对中东及欧洲文化的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且没有认真阅读过圣经,以至于阅读很多关于耶路撒冷的书籍充满困惑,感觉就是不断的战争和杀戮,宗教之争更是令人找不到头绪,但是那个神秘的地方却总是引起我的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恰好春节前的一期《三联生活周刊》,封面的故事引起我巨大的兴趣,一篇数万字的长篇文章《穿越千年行走耶路撒冷》(作者 刘怡)深深的吸引了我,循着他(她)的足迹,我第一次清晰了这座神秘之城的历史脉络,以下是根据原文进行收集整理的读书笔记,分享出来,给愿意了解耶路撒冷历史的朋友阅读。

耶路撒冷,曾经两度被彻底摧毁,23次被围困,52次遭遇攻击,44次被占领或夺回,可它依然是世界的中心。在地中海东岸,顺着温暖潮湿的加利平原继续向南行,直至死海以西,耶路撒冷就矗立在这片既无石油也无矿藏的干旱沙土之中。

这里曾是地球上争夺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它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诞生地,并通过这两大宗教而成为大部分西方思想文化的源泉。在这里,几乎没有一寸土地不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具有某种重大意义。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军队,十字军、马穆鲁克、土耳其人、英国人、阿拉伯人、犹太教,都曾为控制这种城市而战斗过。怎么多不同来源的军队和不同质地的文明,曾经如此长期,如此固执地追求这样狭小的一小块土地,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无法复制,因为它是:圣城,一个超越尘世属性的存在。

无论是《古兰经》中的克尔白从麦加转移而来,还是终极审判和弥赛亚的降临,抑或是天国和新耶路撒冷的造就,都在这里向凡人打开了窗口,从这个角度方能解释,为什么耶路撒冷会被如此之多的坟墓所包围——对虔诚的信众来说,他们愿在此地等候复活,届时千年不过一瞬。

公元前539年,毁灭了所罗门第一圣殿的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击败,波斯国王居鲁士允许犹太人重回耶路撒冷。

公元前331年前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横扫近东地区,虽然压力山大帝国没有维持多久,但希腊文化对生活在耶路撒冷的人们,尤其是上层阶级产生了深刻影响。

没过多久,骁勇善战的罗马人又来了,击败北非霸主迦太基,灭掉了希腊和塞琉古王朝。

到公元前63年,趁着犹太人闹内讧,罗马大将庞培突袭了耶路撒冷,围攻圣殿长达三个月。犹太人的家园从此成为罗马行省的一个部分。

公元前40年,罗马世界的杰出强人希律出任犹太国王,有一半犹太人血统的希律尽管在罗马人庇护下实行极端的专制统治,但他在位的35年,却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希律王在第一圣殿的基础上建起了犹太教最宏伟的圣殿。直到今天,希律王朝时期的耶路撒冷遗迹随处可见,最著名的,就是支撑圣殿西墙的那些大石头。

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希律王创建了现代的耶路撒冷。希律王死后,罗马人收回了统治权,与大祭司们结盟联合统治。

公元66年,罗马人的腐败,重税和暴虐激起了广泛的犹太起义,起义以不可遏制的态势发展。

公元70年,新任罗马皇帝提图斯率6万大军杀向耶路撒冷,整个城市在这一次破坏殆尽,毁坏的圣殿再也没有重建,多达60万的犹太人遇难,幸存者被禁止涉足耶路撒冷。

公元130年,罗马帝国时任帝王哈德良计划在耶路撒冷这座犹太城市的废墟上建造一个崇拜多神教的罗马城镇,于是他建了一条几乎所有古罗马管辖区域下的城市都有的南北走向的大道,又建了两处市场,这也使得耶路撒冷成为一座典型的罗马城市。

不堪忍受的犹太人再次起义反抗,哈德良镇压了起义,并决心斩草除根,彻底消灭犹太教。

公元135年,耶路撒冷被彻底破坏,遗址翻耕成田,圣殿被撒上盐使之不能有生命生存。不仅如此,哈良德皇帝将尤迪亚省改名为巴勒斯提纳,这个词源自犹太人的死敌非利士人,哈德良显然以此名称来羞辱犹太人。从此,犹太民族的圣城耶路撒冷也成为失去的故土的代名词,永远的留存于犹太人的民族记忆里。

“这就是有生之年,你应当去一次耶路撒冷的原因:不只是为了第一、第二圣殿的传说,不只是为了进到两座雄伟的清真寺,甚至也不只是为了满足对《圣经》传说的好奇心。只是为了见证:从6000年前至今,人类曾如此渴望触摸永恒”。

未完待续……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真相和神话同样重要—耶路撒冷历史脉络(上)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