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作者胡赛尼的又一新作,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妇女的不幸故事,个人要忍耐饥饿、病痛的约束。家庭要承受战争的创伤、难民的流离失所。国家要忍耐前苏联、塔利班与美国的战争。这是一部阿富汗忍耐的历史,是对阿富汗的苦难与力量悲伤而又优美的告白。
大雪的周末,静静的在家一气读完朋友推荐的小说《灿烂千阳》,说不清心中的滋味,此刻我可以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雪景、一边和家人轻松快乐的聊天,如此平凡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竟然有很多女人无法企及。
这是一部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跨越三十年的时空,描绘阿富汗苦苦挣扎的妇女命运的书,阅读带给我巨大的思想冲击。整部小说里充满的痛苦离别、暴力流血、无妄之灾让人久久不能释怀。故事讲述了两个生活在阿富汗的女人,年龄相差18岁的她们原本生活并没有交集,可多舛的命运却让他们的人生交织在了一起,生死相连。
玛丽娅姆
玛丽娅姆,1959年出生的她是一个“哈拉米”,也就是私生女,她的亲生父亲扎里勒是当地屈指可数的富人,但她15岁之前只能一直和母亲娜娜生活在一处山上的土屋,那里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可以走到主干道上,她的世界观来自于从每周四来看望她的父亲,那时候的父亲在她心中伟大又充满慈爱。
15岁生日,父亲在她的再三要求下答应带她去电影院里看一场迪士尼动画片,因为父亲的爽约,她决定去城里找他。谁能想到这样的一次出离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拒不相见的父亲带给她巨大的伤害,一夜无望的等待换来的是吊死在土屋的母亲。女儿的离开粉碎了母亲赖以生存的希望,死,是这个悲惨的女人在那个时代唯一的选择。
数日后,父亲当着几个妻子的面把十五岁的她嫁给了四十多岁的胖鞋匠拉希德,也彻底的粉碎了她对父亲的希望。玛丽娅姆和拉希德回到了喀布尔,起初的日子是美好的,只是美好的时间并不长,因为一次次的流产使得玛丽娅姆最终成了拉希德暴力泄愤的对象,而且从嫁给拉希德的第一天开始,这个男人就规定她任何时候出门都必须穿上长袍,丈夫是她唯一的主人。
莱 拉
莱拉出生在70年代末,是玛丽娅姆家的邻居,生活在一个比较幸福的家庭,当老师的父亲陪伴着莱拉的成长,并且一直鼓励莱拉读书,可惜外战内乱,整个国家始终不得安宁,为了安全父亲不得不选择让莱拉待在家里由他自己给莱拉授课,闲来父亲会带着莱拉和她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塔里克一起去巴米扬大佛那里,据说那两座大佛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父亲骄傲的告诉莱拉这是祖国文化的瑰宝。
内战愈演愈烈,街上经常会遇到炮弹,很多邻居都举家离开了阿富汗去周围国家避难,塔里克一家也要走了,离开的前一天,两个年轻人偷尝了禁果。不久之后,一颗流弹击中了莱拉的家,幸存的莱拉被马丽娅姆的丈夫拉希德救回。随着她的伤势渐渐复原,塔里克死亡的消息带给她又一次沉重的打击,万念俱灰的她为了留下塔里克的骨血只能答应嫁给拉希德,当时莱拉不过十五岁,而拉希德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
命运交织
一个家里住进了两个女人,15岁的莱拉和33岁的玛丽娅姆,同为拉希德的妻子,他们似乎是天生的死敌,曾经受宠的莱拉因为生下了女儿阿兹莎而失宠,拉希德是这个家里的暴君,可以任意的将情绪发泄在两个妻子身上。终于有一天,当拉希德再一次动手打玛丽娅姆的时候,莱拉伸出了援手,她无所畏惧的救援敲开了马丽娅姆孤独而冰冷的心门。
从此两个苦难的灵魂走到了一切,莱拉的女儿阿兹莎对玛丽娅姆的眷恋更像是彼此前世的缘分,一份无以名状的爱和责任升起在玛丽娅姆的内心,两个女人的世界即使只有小院那么大,依然可以甜蜜幸福,而她们最快乐的时光是在繁重的家务之后坐下来喝几杯下午茶,吃几块饼干,聊自己过往的微薄的幸福时光。只是一旦拉希德回家,一切的宁静祥和就会被打破。这中间莱拉曾经试图策划逃跑,但失败的出逃换得的是拉希德变本加厉的暴打和惩罚,活着,似乎已经是那一刻他们唯一的信念。
当时的喀布尔一直处于战火之中,1996年9月塔利班占领了整座城市,原以为会变好的希望又一次毁灭,如此世界难以想象,但有很多女人竟然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第一次真切的在小说里看到塔利班下达的各种令人发指的规定:禁止一切娱乐,砸烂一切偶像、女人必须穿长袍,有男人陪同才可以外出,不得私自上街,不得化妆、不得主动说话、禁止女孩上学、工作…..。
小说里描述的战火纷飞,思想被禁锢遥远的像是上一个世纪的故事,可是他们却真切的发生在和我们同一个时代的阿富汗,如此情景令人难以置信!新闻里已经听惯了喀布尔这个地名,巴米扬大佛被摧毁的新闻在当年更是引起全球震动,相同的时间,不同的故事,如此强烈的感受令读书的我百味杂呈。
莱拉又一次发现自己怀孕了,为此她准备了长长的通火棍,独自躺在冰冷的地上,试图去结束那个小小的肚子里的生命,只是最后她放弃了,几个月之后生下了儿子察尔迈伊,拉希德开心的老来得子,为这个家带来了暂时的欢愉。不久,拉希德的鞋匠铺因为一场火灾而损毁,失业在家的他变得越来越暴躁,莱拉和玛丽娅姆不得不在拉希德的坚持下送阿兹莎去孤儿院,即使肝肠寸断也无济于事。
转机与希望
或许生命真的有所谓的触底反弹,在最艰难的时刻,塔里克出现了,他并没有死,所谓他的死讯不过是拉希德玩的伎俩。塔里克的出现打破了莱拉和玛丽娅姆内心的平衡,在拉希德得知消息暴打莱拉的时候,玛丽娅姆像一个护犊子的母亲一样在莱拉即将被掐死的时候用铁锨护佑了莱拉的生命,打死了拉希德。
这一段的描写像极了电影,一个女人从15岁嫁给这个男人,经历漫长而痛苦的27年,莱拉的出现,孩子们的爱是一场对玛丽娅姆灵魂的救赎,也正是这些爱让她的生命有了不一样的光彩和意义,为了孩子们,第一次,她成为了自己行为的主人…..
之后,莱拉和塔里克带着孩子们离开喀布尔去了穆里,拒绝离开的玛丽娅姆用生命成全了莱拉一家的幸福,她被塔利班判处死刑,很快就执行了,在临死的那一刻她的内心一片安宁,“她相信自己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
莱拉嫁给了塔里克,带着对故乡的思念,在一年后喀布尔政局稍微稳定,塔利班被赶走的时候,莱拉和一家人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她还独自去寻找了玛丽娅姆小时候居住的小屋,并看到了玛丽娅姆父亲留给女儿的一封告别信。面对战火的无情,一个个亲人的逝去,所有之前在乎的荣誉面子都失去了意义,扎米勒的信是在生命的最后写成的,充满了对这个私生女的忏悔,可惜时间的车轮无法倒转,玛丽娅姆这一世的功课已经结束。
故事的结尾,莱拉和塔里克参与修葺了女儿阿兹莎当年住过的孤儿院,生命因为给予而变得不同,阳光下,当老师的莱拉一阵胎动,一个新的生命正在孕育……玛丽娅姆无私的爱像太阳照耀着莱拉的内心。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愿这个苦难的国家上空真的有一千个太阳的照耀,能够驱走它的人民内心对战火的恐惧与黑暗。愿这一千个太阳的光芒,可以照进所有比这个国家更加苦难的女人们的心里,温暖、滋养、鼓舞。
这是《追风筝的人》作者胡赛因的又一力作,对于文字的把握纯熟了许多,读起来让人不忍释卷,令人完全沉浸在苦难的故事里,浑然忘记了周遭的世界,待到读完抬头才发现窗外已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纯净的雪白令人心思荡漾,那一刻的幸福和感动满满溢出心底,原来,身为女人,生活在今日中国,我们竟是如此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