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城文集》之“三王”有感

不久前,因为一篇十万加的网络文章,让我知道了阿城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向以桀骜不驯著称的王朔唯一的偶像,王朔对他的评价是:“北京这地方每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成精的人就是阿城!” 如此高的评价更令我对他刮目相看。
中学的时候,阿城因为父亲被打成了右派而被同学们边缘化,只能去琉璃厂翻古书、看字画、研究古玩,也正是这段经历令他因祸得福学了不少东西,完成了知识的启蒙。后来知青、写作、出国、和侯孝贤合作拍电影等等,成就了阿城这个阅历丰富的杂家,读这篇公众号文章的时候,我已经深深的被这个厚重淡泊的男人所吸引,于是立刻找来他的《阿城文集》阅读,而其中最有时代烙印的莫过于“三王”,即:《棋王》《树王》《孩子王》。

第一篇《棋王》

这是一篇让人一口气读完,感觉酣畅淋漓的中篇,简单的文笔让人一开始阅读就被带到了那个特殊的时代,原本是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可是在阿城的笔下,上山下乡的痛苦,深居大山的闭塞都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欢乐,无忧无虑的日子,哪怕物质贫乏到无与伦比,也依然可以在贫乏中找到生活的乐趣,更何况还有不久后来到队上的棋呆子王一生。

作者对王一生的描写生动细致,从火车上拿着饭盒吃饭时捡起掉在衣服上的每一粒米、到吃完饭倒上开水喝掉那一层油花花,王一生的世界里唯有吃饭和象棋,似乎其它的一切都不足以引起他丝毫的兴趣,这个聪明的年轻人简单的背包里装着逝去的老妈用牙刷给他磨成的象棋,这也是他颠沛流离的生命中最宝贵的财产。

在那个饭都吃不饱的年代里,王一生坚守着自己的操守,信马由缰的游走在密林中一个个知青存在的大队里,只为寻找到可以对弈的伙伴,他在物质上是贫乏的,在精神上却是自由的。就如同作者和他聊天的时候说的,别人无论如何也夺不走他对象棋的热爱,在脑子里下盲棋,你还能怎样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活出了该活的样子,一个初中毕业生,却可以游走在不同的圈子里,在夹缝中自由的生存着。

最后一场一对九的博弈简直是精彩异常,没有华丽的文字渲染,却让我在阅读的时候,内心紧张到极致,仿佛看到了那越来越多的看热闹的人群,看到了屋里静静的坐着的棋王,看到了屋子外一溜九个帮着走棋子的人,有棋盘、有白纸上的笔在画,画的人严肃着,看的人焦灼着,唯有下棋的人仿佛变成了雕塑一般。这是一场内心的战斗,生生的让读者在其中品出五味人生。

第二篇《树王》

我一直对大森林住的人充满了崇敬之情,那里面的人有他们特殊的生存法则,与大自然共生,而树王正是一个这样的人,曾经的特种兵,因为眼里不揉沙子的个性导致赢了战争却输了自己的前程,留在大山农场里成为了一名终年与大自然打交道的工人,又是因为自己执拗的个性,明明是树王却被组织剥夺了与树打交道的权力,只能终日种菜。

作者和另外三十九个知青来到了这个密林中的山村,一切的表现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原始森林里郁郁葱葱的大树成了一群知青“革命”的对象,他们意图砍了“没用的树”,种上“有用的树”,其中最有特色,或者说最左的莫过于带着一整箱子革命书籍来到山村的学生李立,他的无畏最后促成了那棵参天大树的倒掉,也正是因此而让树王–肖疙瘩失了性命。

这部中篇里我最喜欢的角色是肖疙瘩的小儿子六爪,那个可爱的六指小男孩,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这个可爱孩子的灵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六爪是肖疙瘩的寄托,也仿佛让读者看到了树王年少时的样子,生活的磨砺让他成为了现在寡言少语拙于言的肖疙瘩,却对一棵棵大树充满情感和依恋,村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最懂大树的莫过于树王。在书记和队长自认为不参与便无罪的赤手空拳看着那一群年轻的学生一刀刀砍倒参天的大树的时候,肖疙瘩的阻止显得苍白无力,令人心痛不已,一己之力又能怎样呢?最终的结果是他和那大树一样离开了这疯狂的世界。

埋葬肖疙瘩之后,老天一直下雨,棺材也被雨后重新发芽的树根顶了起来,重新发芽的树寓意着树的新生。而死去的树王带给我们的思考却令人就算是读完掩卷,心中的悲伤也无法挥去。

第三篇《孩子王》

又是一篇关于知青的故事,在大山里已经呆了七年的“我”很幸运的成为了农场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面对着一群初三如饥似渴的孩子,完全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新老师开始在好学生王福的引导下,渐渐学会如何成为一名老师。

王福是三队哑巴王七桶的儿子。王七桶之前恰好与“我”一起去县上粮库拉过粮食,长的虽然不高,却极结实,两百斤的米包扛走如飞。每次队上去县里粮库拉粮食,三队的司务长只带王七桶一个人去装粮食足以,而每次去县里拉粮食,王七桶埋头干活的时候,都期待同行的人帮着他给儿子买一本向往已久的新华字典,可惜县上字典永远缺货,每次都令王七桶失望不已。

而“我”和王七桶的儿子王福的故事也由此开始,一本新华字典成了我和王福短短一个多月交往的焦点,在当年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唯一的一本字典每天被“我”放在讲桌上像班上的圣物一般。王福在学习上的一丝不苟令“我”吃惊,他认真的用本子记下了历年在课文中识得的汉字,总共3451个,另外还有一个本子记录下了课文中没有,但是他已经认得的汉字共计437个。这个认真的孩子深深打动了“我”的心,面对着连课本都没有的一群孩子,“我”开始放弃所谓的教学大纲和课本教学,每天训练这一群学生写日记,就算是只言片语的流水账至少也是一种记录,一天天孩子们在逐步成长,尤其是王福已经可以准确的用文字达意。

期间恰逢学校组织砍竹子修葺草房顶,为了一篇可以提前写好的活动作文,“我”和王福打了赌,赌注就是那个王福窥觑已久的新华字典,那一次的打赌成了我最终被迫离开“孩子王”岗位的引子,而那本字典或许是这段经历里唯一可以让王福这些孩子们存证的物件。老师虽然被组织调离了,可一个多月的相处,却真真实实的改变了初三班的孩子们。

这篇文章读来畅快,却似乎并不讨阿城自己的喜,写到这一篇,他熟悉的走笔已经让自己开始警觉写作的油滑,这种觉知让我平添了尊重和仰视。

阿城的小说文字简练到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却令人沉溺其中不愿自拔,这个和共和国同龄的奇人讲故事的水平令我赞叹,几日里每晚一直拿着他的集子沉迷,其中乐趣唯有自己去阅读方可真的体会。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阿城文集》之“三王”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