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 一口气读完了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感慨于余华小说的文字流畅,所有的描述对于我这个只是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结尾的人也产生了许多的共鸣,那是一个特殊而扭曲的时代,所以才有了贯穿整个故事的那条奇怪的主线–许三观卖血。
对于当时大多数的城里人而言,大概永远也不知道在艰辛的生活中,还有一个以命相搏的应对方式—卖血,许三观每次卖血可以得到35元钱。70年代一个学徒工的月工资是28元,可以想见35元钱在当时是怎样的一笔巨款!“卖一次自己的力气”又是怎样意义重大!
命运由此改变
第一次卖血
许三观的生活介于农村和城市之间,因为他的父母早逝,生活在农村的叔叔和爷爷成了他最亲的亲人,于是他常常会自由自在的在瓜田、村庄消耗大把的时光,也正是这样的时候,他认识了村里卖血的两个人根龙和阿方,知道了农民可以靠“卖血”或者说“卖力气”来挣钱盖房、娶媳妇,第一次卖血的时候,他不过15岁年纪,一次偶然的机会没有想到成了困难时期他和家人每次的那个救命的稻草。并且,靠卖血挣来的钱,许三观搞定了未来的岳丈,从何晓勇那儿成功抢了“油条西施” 许玉兰,结发为妻。
为父为夫的拯救
第二次卖血
从此,许三观成了一个有家的男人,周而复始的生活平淡充实。一年年,当年的油条西施许玉兰给他生下了三个儿子,许三观的生活原本可以就这样在薪火相传中平淡而过,可偏偏所有人都发现大儿子一乐长得像许玉兰第一任男友何晓勇,于是故事就变得有趣起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这个丝厂的送茧工许三观,用了读者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处理这顶意外的“绿帽子”,他爱老婆、爱家庭一如既往,只是在一乐打伤了方铁匠的儿子,需要赔钱救命的时候,要求一乐去找生父何晓勇解决这个棘手的赔偿问题,这或许就是许三观的智慧吧。
看到这段故事的时候,我顿时对许三观高看了许多,他并没有因为妻子的不诚实或者一乐的非亲生而大打出手,甚至毁灭家庭,他做的只是继续养育一乐,但是同时要求一乐的生父承担突发事件的费用。这是一个善良而担当的男人、父亲,有着坦荡而豁达的人生态度。最终的结果是何晓勇并没有任何的觉悟,而面对不赔钱,方铁匠就带人拉走了许家几乎所有的的东西这样的状况,一切的结果仍旧是以许三观卖血还钱解决了问题。这一次的卖血,是许三观对这个家庭的拯救,这是男人,家里的顶梁柱的责任驱使。
是出轨也是圆梦
第三次卖血
车间里那个最胖的女人林芬芳,年轻时候的美曾经让许三观想入非非。即使岁月这把杀猪刀已经把她变成了连蹲在河边洗衣服都痛苦万分的那个大胖子,可是在许三观的心里,她却一如年少时候一样美好。所以,在她骨折休假的时候,许三观专门去她家里看望了她,并且鬼使神差的实践了几十年来一直未曾完成的男人的愿望。
做完这些,许三观觉得他至少应该表达一下对这个女人的关爱,于是他又去卖血了,因为只有这样他才有钱去买黄豆、菊花、白糖等等慰问这个骨折了还愿意忍者疼痛与他做爱的女人。虽然这次他的好心弄巧成拙,被林芬芳的老公一下就猜到了答案,并且告到了许玉兰那里,可是一切的发生似乎在他们的世界里并没有地动山摇,每一个人都充分的接受了人性,每一个人在揭露之后依旧在原来的生活轨道上过着本来的生活,看到这里,反而觉得底层人们的生活更加真实、或者现实。
生命中的挣扎
第四次卖血
饥饿,是那个特殊年代每一个人都无法忘记的痛苦经历,许三观一家三个儿子,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每天除了两顿清亮的稀粥就是一家五口人躺在床上消耗时光,即使这样,饥饿依旧像旧屋里的老鼠一样时时啃噬着一家人的内心,在一家人喝了57天玉米粥之后,为了能有一次饱饭,许三观终于又去卖血了,他以一个父亲、丈夫的发心要用卖血的钱带着全家人去饭店里,让每个人吃一碗可口的面。
可是这一次他不让一乐去,因为他在生活的日常里可以养育一乐,但是卖血的钱,他不愿意让不是自己生的这个别人的亲儿子去受用。十一岁的一乐因为饥饿,跑去何晓勇家里希望认回自己的亲爹,一番辗转,最终还是以许三观背上这个不是亲生的儿子吃了一碗面而告终。从此,再也没有了那个生父,在一乐的心里,许三观就是他的亲爹,那个最心疼他、最爱他的,愿意用自己卖血的钱带他去饭店吃面的爹。余华的故事讲到这里,我的心已经充满了感动和温暖,许三观用最朴实和深切的爱,让我们所有人明白了什么是养育之情,什么是善良和豁达。
拳拳父爱以命示
第五次卖血
上山下乡,曾经是一代人痛苦的记忆,一乐、二乐也难逃此劫,家徒四壁,却必须巴结进城来家里打牙祭的二乐的村干部、于是已经饿得没有力气的许三观只能再去卖血。这一次的卖血充满了悲情色彩,恰好遇到第一次带他卖血的根龙,谁能想到这竟然是根龙的最后一次卖血,他的生命在卖血之后戛然而止。许三观却没有时间去感受其中万千滋味,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款待二乐下乡的村干部,即使肉体和精神都在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煎熬,却没办法拒绝村干部的劝酒,因为自己的儿子在人家手里啊,生活的无奈就在一杯杯辣酒中凸显,让我们看到那个特殊年代,身为洪流中的百姓生活的被迫和无奈。
一乐下乡的时候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这样的时候,许三观早已在内心完全的接受了一乐就是自己的儿子。为了救一乐的命,许三观只能一路向前,一个县一个县的卖血,舟车劳顿赶往上海去和老婆儿子会合,用卖血的钱救回儿子的命,哪怕因为卖血没了命,自己也在所不惜。
一路艰辛,遇到摆渡的哥俩,几天的同船摆渡,许三观成了哥俩卖血的引路人,当他下船离开的时候,就算是再琐碎的叮咛也并不能让这还没有娶媳妇的哥俩明白卖血的可怕和伤人,谁能知道这条路对于这哥俩又会是怎样的一番跌宕的命运呢?在当时的那种生存环境下,又有多少人如同这对兄弟一样,生活因此而走上了另一条岔路?这条故事线,如果是一部美剧,就足以展开另一部衍生剧了。
对生活的祭奠
第六次卖血
几十年后,当许三观一家“不再有缺钱的时候”,他又突发奇想,想再卖一次血,再体验一次卖完血去吃炒猪肝和喝黄酒的感觉,可已经没有人要他的血了。“40年来,每次家里遇到灾祸,他都是靠卖血度过去的,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里再有灾祸怎么办?“,许三观站在桥头大声哭泣,就算是他靠卖血养大的儿子们也无法体会他内心的虚弱与彷徨。
卖血,是几乎贯穿许三观整个人生的主题,他或者他老婆许玉兰都在无可逃脱的悲苦生活中把卖血当成了唯一他们可以去和生活抗争的手段,毕竟,他卖的只是自己的“力气”,这也是唯一的属于自己的、可以由自己操控的命运,许三观的人生恰好经历了中国最风云变幻的数十年时光,几十年里经历了相同而又不同的一次次卖血,这些相同或相似卖血的重复,把许三观们的底层生活清晰地镂刻出来,其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一次一次的震撼着我的的心灵。
那是一段令人费解而疯狂的岁月,我曾经读过很多那个年代的书,以为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什么是可以珍惜的,读这本书才知道,无论世界如何疯狂,总会有人需要血来救命,居然卖血这件事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始终存在!这个发现令我百感交集,有卖血就有买血,说明就算生命充满无知的践踏,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一个地方可以看到对生命的的关注!
余华的一本本书,都在书写那个时代的故事,可是没有一本书在大书特书历史,反而是以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透视出特殊的历史背景,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充满深深的悲伤,可我们又一次次分明看到他们不屈服于命运,积极向上的挣扎和努力,拼命向上,这大概就是余华每一本书的主题吧,喜欢读他的书,让我们对那一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生命真的好强大,无论多么恶劣的环境,依然可以不屈不挠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