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中远行》俞敏洪 -读书笔记

《在岁月中远行》俞敏洪

  • 在我被各种琐事羁绊,常常感觉透不过气的时候,阅读和行走,是我让自己踏实的方式。随手把走过的路、看过的书、触动的瞬间,一一记录。一行行的文字,既是我记录生命轨迹的方式,也是一种对过往经历的自我萃取和沉淀。
  • 自怨自艾从来不会带给我们正面的结果,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纠结中,不如读书和行走,开拓我们的眼界和心灵,向内心找答案,向时间找答案。
  • 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事事必求结果的决心,以及每一天坚实向前的步伐,这些是应对未来挑战最踏实的底气。“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所以,行动起来!
  • 没有谁每次尝试都能成功。路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方向都是一次次探索出来的。让生命厚重的,往往并不是那些欣喜的瞬间,而是苦难和越过苦难后的刻骨铭心。
  • 其实每个人都有焦虑的时刻,让自己辽阔起来,才能做到小事、难事不放心上。读书、行走,便是开阔自己最快的方式。
  • 徐霞客有一句话:“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苍梧的解释很多,有人说是梧桐树,有人说是湖南的苍梧山,也有人说是今天贝加尔湖附近。其实泛泛而讲,就是指遥远的地方。
  • 孩子的成长有两个必经之路:第一,和知识相遇;第二,和大地亲近。和知识相遇意味着阅读,和大地亲近意味着行走。如果生命中这两条路都没走过,这一辈子是白活的。
  • 孩子了解世界,需要多方面的维度,从大地风貌,到动植物生命,从人文历史发展,到社会风俗民情,以及宗教学、人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就对父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行走中还需要一个重要能力,就是语言表达能力。没有这个能力,多好的感受和感悟都会付诸东流。
  • 人的生死是不可控制的。生由不得你,死也由不得你,但在生死之间,你的生命历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属于你的。在这一过程中,你能够留下什么,是特别重要的,也是人的价值所在。留下,绝不是在短视频平台上天天炫耀自己买的新衣服、吃的一顿好饭,而应该是能给别人生命的丰富性提供一些有借鉴意义的东西,这种表达能力是要从小培养的。
  • 我每年可以留下60到80万字的文字记录,包括我的日记、游记、读书笔记等等。这个是很累的,我一开始用笔写,后来学会了使用电脑。
  •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开发开始,东北成了祖国所需要的资源的集中供应地,就像母亲源源不断用乳汁来喂养孩子,东北的资源也把新中国喂养长大。(晓评:舔得毫不知耻,卧槽)
  • 1951年,中央政府决定修建官厅水库,怀来城迁址到了今天的所在地沙城镇,一代名城从此沉没于水下。人间乐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晓评:造孽!)
  • 日本鬼子(晓评:读这么多书,行这么多路,仍不知文明为何物。)
  • 只是在这个匆忙的时代,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有心去欣赏“卢沟晓月”,有多少人会静坐在永定河边,思考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在岁月中远行》俞敏洪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