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古鲁说:“只有当你的快乐和幸福不附属于任何人或物的时候,你才是自由的。否则,无论你被关在监狱里,还是走在大街上,你都是自己的囚犯。”我觉得人啊,是一种非常难以言说的物种,过得好好的,非要去寻找什么意义,然后在寻找意义的路上又创造出了一些诸如“成功”“幸福”的字眼,有时为了他人,或者说是打着为了他人好的幌子满足自己的某些私欲,说白了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自己。而事实是,大部分的人为了这一时的成功,却抵上了一辈子的幸福。
- 昨天,统计了过去一年的阅读记录,一共252册,较年初设定的200册目标稍有超出,算是个可喜的成绩。曾经跟朋友戏说:“与有肝胆人饭醉,于无WI-FI处读书。”其实,前半句是空话,一则我不喜欢聚餐,二则我更不喜欢喝酒,至于肝胆不肝胆的一时半会说不清。于是后半句话倒成了重点。住处断网已三月有余,饭后大部分时间只能靠读书打发,倒真可谓是“于无WI-FI处读书”了。
- 记不清在哪看到过,说到读书的两种收获:知识和智慧。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不知道而且也没有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并且因此获得了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这叫智慧。窃以为,知识也好,智慧也罢,都抵不过乐趣,没有乐趣一切都白搭,而阅读最大的乐趣无非是与自己的生命经验相互交换验证。此中之乐,不足为外人道也!
- 有个朋友很喜欢村上春树,是个地道的村上迷。而我呢,在去年12月份,出于好奇,也特意去找了些他的作品来读,坦白说,我并不喜欢他的风格。或者这样说吧,我对日本人一直就没什么好感,有点谈“日”色变的意思。当年自学日语,也是半途而废,心想人家钱鐘书大师还不屑于学呢,这倒不失为一个好借口。但话说回来,村上春树这一跑几十年的坚持着实激励着好多人,还有那些直戳痴男怨女心灵的经典语录也很值得称许。于我,最欣赏的一句莫过于:一个人安静地待在井底,是我做了一辈子的梦。
- 坚持阅读、坚持跑步、坚持早睡早起,都有好一段时间了。我们坚持做一些事情,不是因为认为那有什么意义,而是出于习惯。保持习惯有助于心理的放松,并给我们安慰,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意义。其实,我很反感“意义”这两个字,就像反感“成功”“有用”等词语一样。身边的朋友,但凡有点发家致富了,我就会不自觉地离他们远一点,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心理,也没想去弄明白。或许吧,我只是单纯地想做那只村上笔下的井底之蛙,于是我看那些“无用”的书,走那些“无用”的路,做那些“无用”的事,最终变成一个“无用”的人。如此而已。
- 晚饭后理发,理完发电话,边走边聊,突然就想到聚散的问题。中国人讲究中庸,爱说好聚好散。《红楼梦》中王熙凤还是小红说的,千里搭凉篷没有不散的筵席,林妹妹也说早知要散何必要聚的话,至于那灞桥折柳、执手相看泪眼、良辰美景虚设的场景更是让人无限唏嘘。有时候你很难弄明白两个人当初是出于何种因缘聚在一起的,世界上好几十亿人,为什么偏偏是你们在一起?或许只是因为一个有病,而另一个有药,至于药管不管用及管用多久则另当别论。既然有聚则有散,我想该放手时还是得放手,雨村兄倒是个现成的榜样,说读书人不在乎黄道黑道,拿了封肃的银子连招呼都不打就跑了。这多少有点撞日不如择日、择日不如今日的意思,姑且这样吧。
- 爱因斯坦说:“我多么希望世界上有个小岛,上面居住的全是智慧又善良的人们。”我又是多么希望爱因斯坦的梦想能够成真,这样,除了这些智慧又善良的人外,世界上那些贫穷而无助、苟活而病重、待婚而恐惧、孤苦而无嗣……的人也都能有机会居住在这个小岛上,受那智慧又善良的人们照顾,进而感受到爱之温暖、生之希望,这岂不是幸事一桩?
- 曾经在办公桌的玻璃下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两行字:安静的像不存在,干净的像没来过。我可能和别人不一样,我喜欢那种很安静、很清净的生活。我的电脑桌面常年累月都只有五六个图标,或许算是个例证。我也不喜欢多话,有时候,别人理我一下,我马上话匣子大开,这可能是孤独作祟吧,很不好,以后得改。物质贫乏没什么,最残酷的是精神受煎熬。就像朋友说的,空虚,找不到生活目标,于是每天像无头苍蝇茫茫然过着,这也不好,当然还是得改。人生啊,本质上就是一场修行,于是记起前不久刚发的一条朋友圈:读书是修行,过世俗生活是修行。就连相思啊,到后来,也成了修行。何尝不是呢?
萨古鲁说:“只有当你的快乐和幸福不附属于任何人或物的时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萨古鲁说:“只有当你的快乐和幸福不附属于任何人或物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