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之夜》读后感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

原文标题:高分8.6!他用一部9万字的小说,写下了自己的一生

“如今我快要死了,但还有很多话不吐不快。”

这是小说《智利之夜》的开场白。而正是小说主人公在弥留之际的回顾,让我们了解到他不同寻常的一生。

主人公姓拉克鲁瓦,是一位神父、文学批评家、平庸的诗人。一个夜晚,他发着高烧,坚信自己即将死去。

他拼命回想着过去,回顾着自己的一生。那些重要的时光在如洪水般倾泻而出的文字里,若隐若现。

小说以主人公拉克鲁瓦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六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我”在智利一位文学批评家费尔韦尔的庄园里,见到了著名诗人聂鲁达,受文学召唤,“我”也决定成为一名批评家和诗人,可这条路注定难走。

第二个故事始于作家萨尔瓦多向我讲述的一件事:他去拜访了一位绝望的危地马拉画家,画家绝食多日,整天坐在窗前打量巴黎,在沉默中等待死亡。

他究竟在巴黎的黄昏中看到了什么?“我”又从中产生了哪些感悟?

第三个故事,是“我”从画家身上感到了令人振奋的力量,却被批评家费尔韦尔“泼冷水”,他向我讲述了一个鞋匠的悲剧:

鞋匠功成名就,求见皇帝,提出要出钱为英雄们立碑。皇帝很感动,答应了,鞋匠付出了全部时间、金钱,然而他很快就被所有人忘记了……

战争来临,纪念碑建好了吗?鞋匠的结局又是什么呢?

第四个故事源于鞋匠的故事对“我”所产生的启发。而在空虚与厌倦的生活状态中,“我”写了一系列质量不高的诗作。动荡时期,“我”离开智利前往欧洲考察。

第五个故事则围绕“我”回到智利之后的遭遇而展开。面对智利的独裁的政府,“我”决定放逐自己,表现出“上帝爱怎样就怎样吧”的精神状态。

后来,聂鲁达死了,军政府上台了,“我”接受了一项秘密任务。这项秘密任务是什么呢?

小说的最后,写的是“我”在宵禁期间出入女作家玛利亚在别墅举办的文学沙龙。在某种偶然的情形下,有人闯入了这座别墅的地下室,发现了一个被长久囚禁的男人。

男人是谁呢?文学沙龙上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六个故事相互联系,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一次意识的流动。

罗兰·巴特曾说:“文学就像含磷的物质,在它就要死去的时候,就会发出最明亮的光芒。”

在作者波拉尼奥的笔下,“我”陷入滚烫、朦胧、混乱的梦境中,在将要死去的时候,回顾着自己一生最明亮的光芒。

那么《智利之夜》的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的一生又是怎么样的呢?

罗贝托·波拉尼奥,出生于智利的圣地亚哥,父亲是一位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则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

罗贝托·波拉尼奥

波拉尼奥自小便有文学的天赋,3岁开始自我阅读,7岁就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讲了几只母鸡爱上鸭子的故事,思维很是开阔。

小时候,他经常听母亲念聂鲁达的诗集,所以在他的作品中,聂鲁达占据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聂鲁达是他诗歌的领路人,是他的精神之父,但他对聂鲁达的感情十分矛盾:

他吟诵他、敬仰他,却又背叛他、憎恶他,他躲在诗歌的王国里,却又想把这个王国摧毁掉。

上学期间,波拉尼奥经常逃课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写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叛逆,却也很有想法。

他会偷书,会跟踪自己钦佩的作家,会在书店蹭书看,就这样他渐渐走上了文学之路。

15岁时,波拉尼奥举家搬迁到了墨西哥。20岁时,他决定回到圣地亚哥,却刚好赶上了皮诺切特政变,遭到逮捕,险些被杀害。

皮诺切特政变发生于1973年,皮诺切特勒令当时的总统辞职,将国家政权交给军警当局,政府就此垮台。

后来,皮诺切特成为了国家元首,推行集权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宵禁,终止宪法,解散国会,禁止政党活动,限制集会与新闻自由。

这场政变成为了波拉尼奥一生中的核心事件,终其一生,他都没能走出来……

逃回墨西哥后,波拉尼奥和好友一起推动了“现实以下主义”运动,反对官方文化,试图激发拉丁美洲年轻人对生活与文学的热爱。

1977年,波拉尼奥24岁,他前往欧洲,在巴塞罗那附近的海岸打零工:

当过船工,做过露营地的守夜人,当过采摘葡萄的短工,做过酒吧服务员,洗过盘子,捡过废品,当过流浪汉……

但波拉尼奥从未放弃写诗,白天干苦力,夜里就写诗,过得清贫却高傲。

37岁时,波拉尼奥有了孩子,生活却依然清贫,家里连电话都装不起。

他决定赚钱养家了,便结束了流浪诗人的生活,足不出户,专心写小说,就这样写下了《荒野侦探》《2666》《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智利之夜》……

他极有天分,《荒野侦探》一举拿下了西班牙 “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2666》获得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家奖”,多部作品也屡屡收获好评。

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他肝病日益恶化的消息,可他依旧全身心投入在小说创作中,陪伴他的只有香烟和茶。

他曾连续写作40多个小时,甚至忘记去医院接受检查。

2003年7月15日,50岁的波拉尼奥,因肝功能衰竭,永远离开了人世。

但波拉尼奥给文坛留下了一个传奇:

40岁开始写小说,50岁去世,短短10年间,却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10部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3部诗集。

《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盛况丝毫不输给30年前出版的《百年孤独》;

波拉尼奥身故后出版的《2666》,掀起了一股赞美的狂潮,众多作家成为了他的粉丝,不少读者甚至将他跟塞万提斯、普鲁斯特划归为同一高度。

而那些作家粉丝中,约翰·班维尔、苏珊·桑塔格、斯蒂芬·金等著名作家赫然在列。

但无论波拉尼奥的小说达到了怎样的成就,最令他难以割舍的,仍然是他的诗歌。

换句话说,小说是他迫于生计而为的结果诗歌却是他灵魂深处的热爱。


他曾写道:

半个世纪了

诗歌从来都是一个庄严的笨蛋的天堂

直到我穿着溜冰鞋走来。

如果你愿意,可以继续向上攀登

当然如果你掉了下

嘴巴和鼻子流的都是血

我可不负责

足见他对诗歌的热爱之深。

“如今我快要死了,但还有很多话不吐不快。”

小说《智利之夜》的开场白,何尝不是作者波拉尼奥的心声呢?

一本薄薄的只有9万字的小说,一部只分两段且第二段只有一句话的小说,令人想起马尔克斯笔下《族长的秋天》,没有标点,没有段落,只有如水般恣意倾泻的情绪与思想,令人无比惊叹!

未来一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智利之夜》,走进波拉尼奥如诗一般的语言,走进一个个隐喻,揭开一个个谜语,感受无穷无尽的思想盛宴。

纵使我们对智利的历史一无所知,但相信《智利之夜》会将我们带到历史无法到达的美妙地方。

让我们一起期待明天的共读吧!

领读人:三尺晴 一个阳光明媚默默码字的奇女子,品味自己的人生


本周我们共读的是: 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作品《智利之夜》。 📖

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并且受到广泛好评,你是否还读过他其他作品呢?

欢迎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你的想法吧~


精彩点评:

1,解读:波拉尼奥《智利之夜》第一章,波拉尼奥的生平回顾,开场白“如今我快要死了,但还是有很多话不吐不快”;~出生于智利圣地亚哥,从小很有文学天赋的波拉尼奥,深受母亲影响酷爱读诗,聂鲁达是他的精神之父;但他吟诵他又想把这个王国毁掉。…50岁去世的波拉尼奥40才开始写作,短短的10年即留下数量惊人的10部小说集、4部短篇小说集、3部诗集;他的《荒野侦探》在拉美引起轰动,身故后出版的《2666》掀起了一股赞美狂潮;…但另他难以割舍的仍然是他的诗。他自称是现实主义作家,并说“在这个被上帝遗弃的国度里,只有少数人真正有文化的其实的人什么都不懂”。“时光将吞噬一切,但最先吞噬的就是智利人”;波拉尼奥称:“搞文学评论比文学创作更有意思”“事实就是…阅读往往比写作更重要”!他还说“基本上对西方文学感兴趣,而对全部作品都相应熟悉”并不失时机地表达博尔赫斯式的存在感。那么他的作品会将为我们展现什么?

2,今天开启新的一月、新的一周,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1569天,共读第225本书,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的作品《智利之夜》。
罗贝托·波拉尼奥出生于1953年,是继拉美文学爆炸后又一强力型作家。他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同时作品轰动了整个拉美文坛,获得广泛好评。
《智利之夜》是一部极为真实和独特的作品,9万余字,只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二段仅一句话,是一部“一镜到底”的小说。小说开篇第一句话,“如今我快要死了,但还有很多话不吐不快。”
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乌鲁蒂亚的神父在高烧的一夜中,对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一一进行了回顾,而他一连串的胡言乱语,随着一些冰冷冷的人物的登场而得到了缓解。
那么,在这个漫漫的长夜里,主人公究竟在深夜回顾了人生中的哪些时光呢?这一夜的深思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体悟呢?
让我们一起听本周的共读吧。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3,今天的共读,首先,以《智利之夜》的主人公拉克鲁瓦神父,在弥留之际的回顾开篇,用六个故事的梗概,介绍了主人公不同寻常的一生;其次,介绍了《智利之夜》的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的人生经历、生活背景;第三,介绍了波拉尼奥四十岁才开始的创作之路、主要作品、文学成就,他对诗歌的热爱和他的写作特点。
期待本周的共读,我们一起走进《智利之夜》,走进波拉尼奥如诗一般的语言,走进一个个隐喻,揭开一个个谜语,感受无穷无尽的思想盛宴。

4,《智利之夜》主要讲主人公姓拉克鲁瓦,是一位神父、文学批评家、平庸的诗人。一个夜晚,他发着高烧,坚信自己即将死去。他拼命回想着过去,回顾着自己的一生。小说以主人公拉克鲁瓦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六个故事。本书的作者是罗贝托·波拉尼奥,出生于智利的圣地亚哥,父亲是一位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则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他的小说有《荒野侦探》拿下了西班牙 “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2666》获得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家奖”,《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智利之夜》……他40岁开始写小说,50岁去世,短短10年间,却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10部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3部诗集。2003年7月15日,50岁的波拉尼奥,因肝功能衰竭,永远离开了人世。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智利之夜》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