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毛姆: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光
在昨天的共读中,我们了解到毛姆从一个小说家转变为戏剧家的历程,从开始的作品滞销,到后来的一举成名,乃至获得“英伦巨匠”的名号。
虽历经波折,但总算守得云开见月明。而他在情感方面也经历了从多份感情到婚姻的蜕变。
不过对于毛姆这样一位感情丰富的人来说,婚姻并不能完全承载感情,他从来都遵从内心的想法,不愿意受到特定的束缚。也因为这样,他并未把自己囿于婚姻,甚至囿于异性。
那么,这刻骨而又不愿为外人道的感情,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进入今天的共读。
1914年10月,毛姆跟随救护队去往德国战场,在那里与美国红十字队志愿者会合,并且结识了二十二岁的小伙子杰拉德·哈克斯顿。
他说一口地道的法语,迷人、爱交际,喜欢找乐子,来这里纯属是为了冒险和刺激。毛姆被他深深吸引,并且很快和他建立了友情。
当然,那之后,他们的关系逐步深入,而且被认为是毛姆一生中最重要的关系。
关于他们刚结识时的种种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毛姆已经将这个小伙子慢慢介绍给自己身边的人,并且带他出席各类场合,来自各方对杰拉德的评价间接证明了这一点。
有关杰拉德早年的经历,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父母很早就分居了,他本人有过两段婚姻,因母亲的过度依赖,进入青春期后,杰拉德便想尽快逃离自己的家庭。
不过这些对毛姆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发觉自己离不开这个年轻人。
他们相识的第2年,毛姆被西莉叫回英国,一起等待孩子的降生。那段日子毛姆对杰拉德思念甚笃,时常担心他在战场上出现危险,对于西莉的需求则置若罔闻。
日子虽然煎熬,但他依旧坚持写作。偶尔的沮丧中也有积极的一面,在给朋友的信中毛姆说:“毕竟未来总会到来,既然凡事皆有可能,我又何必挂怀呢?”
不久,西莉诞下了一名女婴,起名为伊丽莎白·玛丽,通称“丽莎”,得名自毛姆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
几天后,医生通知西莉,说她之后再也不能怀孕了。尽管她已经三十六岁,生活也不安定,但她依然渴望孩子,与前任所生之子的分离更加剧了她的痛苦。
出院后安顿好母女二人,毛姆又开始为新剧《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奔走,他知道一向支持自己的经理弗罗曼正迫不及待地等着看这部剧。
可这一次,却出现了波折,弗罗曼在纽约的一艘船上遇难,临死前据说只留下了一句话“死亡就是一场大冒险”。
毛姆为此震动,也为作品的前途担忧,好在一切如常,运行顺利。
尽管这部剧作被认为在情节方面与亨利·詹姆斯的短篇小说《伦敦生活》有着惊人的相似,但作为老道的精良喜剧,对于人们摆脱战争烦恼却极其有益。
那之后,毛姆断断续续经历了与西莉前任的官司,尽管未必需要时时出面,却也带来不少烦恼。而他对西莉也逐渐变得厌烦。
某天,在观看讽刺短剧《恋爱》时,他似乎找到了强烈的共鸣。
剧中妻子太以自我为中心,对丈夫的爱令他腻烦,整天纠缠着丈夫,并且因为自我敏感的情绪而导致丈夫无法安静工作或读书,简直要将丈夫逼疯。
而这位在向一位单身汉朋友诉苦时,终于将所有的负面情绪爆发出来。
这种感觉简直和现实中的毛姆一模一样,激动之下,他创作了剧作《卡洛琳》。这部浑然天成的喜剧照进了现实,西莉的影子若隐若现,却也巧妙地回避了婚姻逼近的威胁。
虽然人们都说,你唯一能逃避的就是逃避本身。但上天总是在适当的时候给毛姆恰当的理由离开。
英国情报机构找到了毛姆,要求他以作家的身份隐居到中立国日内瓦,代号“萨默维尔”,为德国境内法兰克福、科布伦茨、特里尔、美因茨的特工传递消息。
这听起来新鲜又刺激,符合他这个间谍小说迷的期待。不过接下来的那句话不免让人不寒而栗:如果干得好,没人会感谢你;如果出了事,没人会救你。
即便是这样毛姆还是答应了,并且很快动身。于他而言,这是难得的机会,天生的洞察力和伪装技能,多听少说,没有人比他更能胜任了。
这段经历在善于搜集素材的毛姆手中当然不能浪费,他的情报天赋通过写战后、以其谍报活动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英国特工阿申登》为大众所知,书中的内容很贴近他本人的经历。
情报工作持续了八个月,期间他还去过希腊。然而,回到英国的毛姆,健康状况变得令人堪忧,似乎是“复发性肺炎”。
他想到要花时间修养,而修养的地方最好较为暖和。于是,心心念念的南太平洋之行被提上日程,不仅可以散心,还能借此写一部关于高更的小说,何乐而不为呢?
令人意外的是,同行的不是西莉,而是他一直迷恋并且保持联系的杰拉德。彼时,身在芝加哥的他正无所事事,毛姆很自然地邀请他以秘书身份同去。
这段旅程注定丰富而美好,有他想要的“美与浪漫”。旅途中他还结识了罗伯特·阿兰森,一位极具金融天赋的犹太人,毛姆对他十分信赖,二人建立了终生的友谊。
而毛姆也把投资都交给阿兰森打理,并且认为他是真挚慷慨体贴的朋友。此外,这趟旅行还让毛姆收获了高更离世之前画的一扇玻璃门,这也成为毛姆最珍视的物品之一。
至于那部有关高更的小说,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月亮与六便士》。
事实上,毛姆几乎随处都能找到灵感,而他对旅行的终生挚爱也正是因为他对灵感的追寻。
多年之后,他对一位年轻的追随者讲道:“作者不能被动地等待经历掉下来,必须要主动地走出去追寻它。”
战争中断了他们的旅行,杰拉德加入了美国陆军,毛姆则去纽约与西莉短暂重聚。
不过,比起这段婚姻,他显然更享受与杰拉德的甜蜜,并且他承认杰拉德除了带给他爱以外,还在搜集素材时帮了不少忙。
很快,沉闷的毛姆接受了去英国当报社记者的间谍任务,后来他又陆续收到了很多新任务。
但一直未愈的身体让毛姆不能成行,只好去苏格兰北部的一家疗养院静养,整整住了两年,才终于摆脱疾病的困扰。
至于他的婚姻,越来越呈现出名存实亡的意味,虽然搬进了大房子,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但西莉试图用爱把他困住,这让人窒息不已,二人时有摩擦。
除此之外,杰拉德的出现,也是他们争执的焦点。而面对女儿,毛姆虽有深爱却显得无所适从,儿时父亲的缺位如今看来是极大的影响。
与之相反,事业上的毛姆愈发如鱼得水,接连有大戏上演,还有小说和游记的面世,可谓忙得不亦乐乎。
这一时期最出名的作品要数小说《面纱》和戏剧《圆圈》,依旧是婚姻生活的主题,却越来越坦诚地表达他对于结婚对象的不满,作品的对话代入感强,每每让人如临其境。
值得一提的是,《面纱》中还有一部分灵感取材于中国。
与此同时,稿件的邀约越来越多,甚至还有电影剧本。毛姆后来回忆说,自己始终不善此道,反而是作品被翻拍成电影的更多。
而且,投身电影的日子里,他认识了鼎鼎大名的卓别林,二人交往并不密集,却始终彼此支持。
更令人兴奋的是,有所成就的毛姆反而体现出无私的品质,他积极奔走,为出国旅行的青年作家设立了毛姆奖,一时成为业界竞相争取的一份荣耀,甚至连一些老作家也开始积极地参与。
而西莉也不甘示弱,在毛姆忙事业、忙恋爱、忙旅行的同时,她重新定义了自己,终于从怨妇蜕变为时尚教主,主打室内设计,以家里的别墅的陈设做展示,吸引了不少顾客慕名而来。
毛姆对此虽有不满,却也乐于接受她的独立自主。那段日子还算相安无事。
只可惜,西莉后来对家中相关事务的干涉愈发明显,她甚至还卖掉了毛姆的心爱之物,这让二人的关系走到了尽头。
那么,后续究竟会发生哪些故事呢?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
领读人:驿路奇奇,皮皮电影特约作者,简书百万专题前主编
本周我们共读的是: 英国作家赛琳娜·黑斯廷斯的作品《毛姆传》。📖
在毛姆的人生道路上,不仅是与写作阅读相处,同时更是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相处。
你是否也有你最珍视的友谊呢?
欢迎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你的想法吧
精彩点评:
1,解读:赛琳娜.黑斯廷《毛姆传》第四章,感情丰富的毛姆不愿接受特定的束缚,并未把自己囿于婚姻甚至异性;他随救护队去德国战场,结识了二十二岁聪明幽默风趣的杰拉德那以后他们的关系逐步深入,成了毛姆一生离不开的最爱关系;不久西莉诞下女婴得名自毛姆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之后毛姆以作家身份为德国境内法兰克福等特工传递消息,对于他而言天生的洞察力和伪装技能是没人能比他更胜任;并以其谍报活动为主题写出《英国特工阿申登》很帖近他本人的经历;之后他身体状况不好,去南太平洋去疗养期间结识了罗伯特.阿兰森极具天赋的犹太人,毛姆对他十分信赖并建立了终生友谊;这趟旅行,毛姆收藏了高更离世前的一扇玻璃门,灵感使他创作了《月亮与六便士》他说过“作者不能被动地等待经历,必须要主动走出去追寻它”,事实上他对旅行、挚爱也正是对灵感的追寻;至于毛姆的婚姻,越来越呈现出名存实亡的局面,西莉试图用所谓的爱把毛姆困住,除此杰拉德的出现也是他们争执的焦点,面对女儿丽莎毛姆虽有深爱,却无所适从!,与之相反毛姆的事业愈发如鱼得水,最出名的作品《面纱》和戏剧《圆圈》面世,作品被翻拍成电影,在投身电影的日子里,毛姆认识了大名鼎鼎的卓别林,二人交往并不密集,却始终彼此支持;而西莉也不示弱,在毛姆忙事业、恋爱、旅行的同时,西莉新定义了自己主打室内设计吸引了慕名而来的人,甚至还卖掉了毛姆心爱之物,让二人的关系走到尽头。之后会怎样?
2,今天的共读,讲的是对于毛姆这样感情丰富的人,并未把自己囿于婚姻,囿于异性,他刻骨而又不愿为外人道的感情生活,介绍了这一时期毛姆的主要经历和文学创作。
感情方面:在1914年的德国战场,毛姆认识了美国红十字队志愿者,二十二岁的小伙子杰拉德·哈克斯顿,开启了两人长达数十年的伴侣关系。
毛姆与西莉相识的第2年有了女儿“丽莎”。由于杰拉德的存在,西莉难得到满足;她与前夫的官司也让毛姆厌烦;他对丈夫的爱和纠缠,更令毛姆腻烦。西莉也做过一些独立自主的改善,但她卖掉了毛姆的心爱之物,让二人的关系走到了尽头。他对女儿的爱也无所适从。
友谊对于毛姆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南太平洋旅途中,毛姆结识了极具金融天赋的犹太人罗伯特·阿兰森,建立了终生的友谊,投资也交给他打理;投身电影的日子里,他认识了鼎鼎大名的卓别林,二人交往并不密集,却始终彼此支持。他还为出国旅行的青年作家设立了毛姆奖,成为业界的荣耀。
工作上,毛姆两次接受英国情报机构的间谍工作,终因身体原因,未能持续下去。从事情报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
创作上:喜剧《比我们高贵的人们》、有西莉影子的《卡洛琳》;以谍报活动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英国特工阿申登》都为大众所知。
这一时期最出名的作品要数小说《面纱》和戏剧《圆圈》,依旧以婚姻生活为主题。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光。
3,1914年10月,毛姆跟随救护队去往德国战场,在那里结识了杰拉德·哈克斯顿。两人很快建立了友情。他们相识的第2年,毛姆被西莉叫回英国,等待孩子降生。西莉诞下了一名女婴,起名为伊丽莎白·玛丽,通称“丽莎”,出院后安顿好母女二人,毛姆开始为新剧《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奔走,此时,弗罗曼在纽约的一艘船上遇难,毛姆为作品的前途担忧,还好一切顺利。之后,毛姆断断续续经历了与西莉前任的官司,而他对西莉也逐渐变得厌烦。英国情报机构找到了毛姆,要求他以作家的身份隐居到中立国日内瓦,代号“萨默维尔”,为德国境内法兰克福、科布伦茨、特里尔、美因茨的特工传递消息。他还是答应了,他善于收集素材,创作了《英国特工阿申登》。情报工作持续了八个月后他回到了英国,身体状况不好,似乎是“复发性肺炎”。他邀请杰拉德一起到南太平洋去修养身体。旅途中他还结识了罗伯特·阿兰森,这次旅行,让他创作了《月亮与六便士》。战争中断了他们的旅行,杰拉德加入了美国陆军,毛姆则去纽约与西莉短暂重聚。毛姆的身体一直未愈,又去苏格兰北部的一家疗养院静养,整整住了两年,才终于摆脱疾病的困扰。他的婚姻已经出现名存实亡了,但事业很顺利,他为出国旅行的青年作家设立了毛姆奖,连一些老作家也开始积极地参与。西莉重新定义了自己,主打室内设计,以家里的别墅的陈设做展示,吸引了不少顾客慕名而来。她甚至还卖掉了毛姆的心爱之物,这让二人的关系走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