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读后感:极善与极恶只在一念之间。

原创 小倩倩 小倩的诗与远方

《告白》电影剧照

这周的这本《告白》是在去济南的路上看完的。

合上书本后,一阵寒凉刺骨。

这是一部探讨少年犯罪问题的长篇推理小说。围绕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不合理之处展开,并对两个少年犯罪原因的灵魂拷问。

全书分为六章,每一章的内容都是和死亡事件密切相关的人,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进行的告白。

他们各自的告白就如书本的第一句话一般:“可见对于同一件事,因角度不同,看法天差地别的情况在这世上比比皆是。”

事件的开始是因为国中老师森口悠子的五岁女儿因无人照看,被她带到学校,可那天晚上却在学校泳池溺亡。经过森口的调查女儿并不是死于意外,而是班里的两个孩子有预谋的杀害。森口并没有报警,而是在她上班的最后一天向全班同学告白,指出杀死女儿的两名同学。她在那两名同学的牛奶里加入了艾滋病人的血液,制造恐慌情绪,在心理上折磨凶手。

于是森口老师、同班班长、凶手B的二姐、凶手B、凶手A和最后森口老师,五个人各自进行了告白。

凶手A和凶手B的告白揭露了他们各自的家庭,凶手A极其想得到母亲的爱,而凶手B却是因为母亲的爱。因为他们各自家庭里的问题受到他们伤害的却是森口老师和班长。但是最后的森口也用自己的方式报复了凶手A和凶手B。

看完这本书想起了三句话。

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写到: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孔子: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不知他人苦,莫劝人大度。

我觉得这是本可怕的好书,好在它是虚构小说,可却反映了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深刻地剖析犯罪的动机和原因,反映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亲情的缺失、精神的空虚造成了一个个不可挽回的悲剧,给人们以深刻的警示和启迪。

我认为每一个父母都应该认真的读一读。

万不要让虚构变为真实事件。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告白》读后感:极善与极恶只在一念之间。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