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谜语引发的说壶

一则谜语引发的说壶
文|陈宝文

近读《郑板桥全集》,诗钞中有首《紫砂壶》诗:“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寥寥数语,便将壶的形状、用途、性质、经历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地展现在眼前。这首诗绝不仅仅是状物的谜面,谜底壶之外定会有故事。这是我根据清人板桥•郑燮的人品、性格、思想脉络所分析之意后的预判。《郑板桥全集》中没有记述,只好查找资料。

此诗确有背景:郑板桥与两淮盐运史卢见曾素有交往,有一日板桥至盐署拜望卢,守门的刁吏见板桥衣着不整,拒不通报。旁人说,这是扬州文士,不可怠慢。刁吏长得肥头、尖嘴、长耳、大腹便便,正捧着紫砂壶喝茶,便指着壶要板桥作诗一首,以证明自己的文人身份。板桥即指着茶壶说:“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分明既是说壶,又是指人。惹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

卢见曾为官三十多载,很有政绩。他还是学养很深的文士,他平生著述丰富,所著《雅雨堂诗集》、《雅雨堂文集》、《雅江新政》、《出塞集》、《感旧集》等流传于世。卢见曾十分敬重板桥,有“风流间歇烟花在,又见诗人郑板桥”之句。当日盐署中的“苏亭”、“寸鱼两竹之轩”匾额,就是板桥手书的。

也有另说,郑板桥自制一把紫砂壶上刻有此诗。

我读罢此诗忍俊不禁,便环顾书房四周上下左右,终于笑了起来……

不经意间,我亦竟然拥有这许多壶,也不曾记得多时所获,这些各色不一,大小不等的嘴尖肚大之物,藏着岁月的过往,可谓壶里有乾坤。

说壶看壶找壶,竟然找出了:宜宾“紫砂壶”;仿宋“柴窑壶”;玉质“岫玉壶”;陶质“怪王浮雕壶”;均窑“倒流壶”等各年代不同款式的壶。

现在就从这几种壶说开去,说壶(说胡)或曰壶说(胡说)。

壶:陶瓷、玉石或金属制成的一种有把有嘴的器具,通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

紫砂壶: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

紫砂壶并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温烧成后呈现各种各样的奇丽的色彩,有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铁灰铅、葵黄、墨绿、青兰等等。紫砂壶不上釉,但胜似上釉,色泽变化奇诡、丰富多彩。紫砂壶保温性和透气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可谓“世间茶具堪为首”,用其泡茶,使用的年代越久,壶身色泽就越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就越醇郁芳馨,甚至在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茶香。

柴窑壶:真正的柴窑瓷器产生于北宋,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王朝,结束了二百多年的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经济发达,商业兴盛,科技先进,发明了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三大科技成果,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先进大国。

宋太祖赵匡胤执政期间,重视生产、减赋轻徭,崇尚俭朴,以改唐人那种追逐金银玉器的奢侈豪华之风,皇家御用之器以陶瓷制器为上。上行下效,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以使用陶瓷制品为荣,从而大大推动了陶瓷业的迅猛发展。据《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六大名窑产品虽不能囊括两宋制瓷业的全部成就,但代表了当时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并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柴窑瓷器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有细纹等特质。

均瓷“倒流”壶:倒流壶因壶底中心有一通心管又称内管壶,是始于宋、辽时期,流行于清代的壶式之一。由于向壶内倒水需从底心管囗倒入,又称倒灌壶、倒装壶。据有关资料记载,“倒流壶”在宋代时最为出名。到了元代,其工艺发展得更加炉火纯青。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要经过三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将这三道工序烧制好后,然后依次连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壶。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而是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

怪王浮雕壶:这是一只黄色泥陶壶。型制不大,小巧灵珑,浮雕镂空,壶体外形似宝葫芦,壶盖柄钮犹似刚刚从藤蔓上摘下带蒂的葫芦把,壶嘴醇厚又圆润。壶双面雕有楼亭阁榭、小桥流水、远山近树,恰是一幅幽静秀逸的山水图画,且有瓷板画名家汪野亭之遗风。

这些有着历史文化传承的小壶,让我领略了古人的智慧,感知先人的伟大。值得欣慰的是党和政府积极倡导大国工匠精神,能工巧匠们的精湛技艺正在得以发扬光大,各行各业的天下劳人,正在继承历史,创造历史,更加精致的建设好祖国美丽的大家园。

初审:青山不墨 复审: 山风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陈宝文,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曾经的军人,热爱文学,偶有小豆腐块文字散见于报刊杂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一则谜语引发的说壶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