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沧浪之水》很难受,不是难过,是难受。
为什么呢?
因为它最先呈现出一个理想主义的主人公,然后细致地刻画出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环境中的追求、碰壁、坚守、疑惑、挣扎、流血、人格自杀、重生,这一步步走得自然而然,你会设想若自己有相同境地,也必然是同样的选择,所不同的是我们不一定有主人公那般才干,不一定能重生而获得更舒适的生活。
主人公的跌宕经历
故事的主人公叫池大为,我们一起来看看主人公的跌宕经历
01
思考父亲的知识青年
池大为的父亲年轻时由于说错了一句真话在文革中被划为右派,后来又遭好友利用陷害,被下放到一个小村庄里度过了一生,靠着行医造福了村庄的百姓。
他的遗物里有一本《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里面有孔子、曹雪芹等12位圣贤的画像,最后一页是自画像,旁白写着“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和所有小孩一样,池大为尽管觉得父亲一生过得委屈,但他的思想还是冥冥之中受到了父亲深远的影响。
他把那些将物质享受当作人生最高目标的人称为”猪人“,在精神上明确与之划清界限。
他以”知识分子“自居,认为良知和责任感是知识分子在人格上的自我命名。
这一阶段的池大为在精神上是有明确的优越感的,他对人生的意义建立在千秋天下这个没有极限的追求上,这也是他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要为天下而活。
这一价值观构筑了池大为全部的意义世界,他因此而内心安宁,尽管他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穷学生。
02
跌跤碰壁流血的6年
进入机关单位的池大为拥有一个好的起点,但很快他便格格不入,在一次会议上他公开建议卫生厅减少公车使用,把预算花在为灾区老百姓提供药品救助上。他因此被调离至闲散部门中医学会。
他一路讥笑同伴像狗,但同伴却升为科长了。
他的痛苦从儿子降临开始密集袭来。
他发现妻子每天要挤公交长途上下班
他发现要和丈母娘挤在一间窄小的筒子楼里等待宝贝儿子出生
他发现宝贝儿子上不了他讥笑的”狗“同伴的儿子的幼儿园
最可怕的事是他儿子在昏暗的筒子楼里被开水烫伤,他抱着儿子像疯了一样四处求单位的车送儿子去医院却没人理睬时,他终于找到车送到医院却要交2000押金时,最后是他讥笑的那位同伴打了声招呼他的宝贝儿子才得到救助
当他看到宝贝儿子嘶哭着,被烫伤的皮从棉裤上剥落那一刻,他的灵魂彻底支离,理想主义者池大为彻底死了
当故事进展到这一点时,我的血脉也随着主人公沸腾,他揪下了自己的一撮头发,打肿了自己的脸,他用自己的头撞墙,他吞下腐臭的树叶,他想亲手杀死体内那个自己,那个这么多年始终坚守所谓底线的自己,那个坚守到如今一无所获却连累自己孩子受苦的自己!
他最终杀死了以前的自己,确切地说,以前的那个自己,在经历了这样的事以后,已经无法复活了
03
背离父亲 革面后的腾飞
池大为决定要反击时,他发现如此艰难,即便是登门拜访领导这第一步他也练习了很多天,每当他觉得不适时,他就做一个枪击的手势把自己杀死让自己重生。
终于等来了机会,他抓住了妻子为厅长孙女打针的机会,于是接下来开启了自己的腾飞人生
妻子工作调动了,再也不用两头不见黑地跑了
分到了大房子了
读博士了
升职了
故事的最后他成为了厅长,分到了更大更豪华的房子,过上了他之前无法企及的生活,同时他也动用权力救助了当年他无力救助的灾区村民。
当他衣锦还乡探望父亲的坟时,他说自己心生怯意,不敢往前。他站在风中流泪,说自己能理解父亲当年的牺牲,但也问父亲”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能理解另外一种真实?“
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这是一本官场小说,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带给读者关于人性、关于活法等等的反思,这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价值。
至于作者本人对生存主义和理想主义孰优孰劣的态度,未置可否。
01
理想主义该有优越感吗?
池大为在毕业前夕以知识分子自居,他在心中把自己和那些追求物质第一的人严格划分界限,他在心灵深处是有绝对优越感的。他看见同伴巴结领导时十分不屑,尽管他官位平平,但其实在精神上是高高在上的。
当池大为变成一个操作主义者后回到父亲的坟前,他回忆起自己儿时父亲是躲避他的目光的,他在坟前问父亲是否能理解他选的这条真实的路。
池大为的父亲一生捍卫了自己的理想,他拥有清白,但故事的侧面也交代了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儿子池大为从小在骂声中长大,如果不是赶上国家恢复高考,池大为一辈子也只能在乡村随父行医。
这里不禁想到,池大为的父亲当年难道没有遭遇池大为遇到的考验吗?
池大为在面临现实生活的挑战时,最终选择了和父亲截然不同的路。他理解父亲,但不知道父亲是否理解他。
所以我觉得作者也试图在回答这个问题,没有哪一种主义比另一种主义优越。
对于我们而言,面对生活,各有各的选择,各有各的活法,如果轻易拥有优越感,其实才是真正的虚无。
02
公共道德该置于何处呢?
读完此书最难受的地方在于此。
虽然很多事情难以说清楚对错,但是,如果我们不守公共道德,那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我认为作者借这个故事其实是批判现实的。比如吸血虫调查案例,谎报数据能保住自己的官位,但是却放弃了那么多亟待救助的老百姓。这孰对孰错何须多言呢
然而,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池大为一个人站出来说真话了,有用吗?
没有用,并且自己还当了炮灰。
所以,公共道德层面的问题,要依靠大环境来解决,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
可是大环境靠什么来改变呢?
作者在整个故事里极少提到,但是有两处借池大为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对公众的期望和失望。
1处是池大为说完真话后,一个接一个人上面道歉说自己不得已。池大为十分纳闷,为什么人人都知道自己说的是真话,却人人在演戏呢
另1处是池大为升官后搞改革,他站在高位担心底下的人闹事,但底下的人竟然一片寂静,没有人闹。
其实底下的人若能稍微团结一下集中力量,便也会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会影响事情走向的力量。当年如此,池大为上位后亦如此。
但并没有。
03
关于出世与入世
无论有多么崇高的理想,如果没有脚踏在实实在在的土地上做事,那便是一场空。
做实实在在的事,是我对入世最粗浅的理解。
而读书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思想上如出世般清高,但没有入世做实事。
池大为在故事的前半段,有理想有抱负 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出世,但是,他脚下的土地何在呢?他终日在中医院里喝茶看报,斥责世俗,可以说,他脚下没有土壤。
当年他父亲被流放到那个小山村,其实是有土壤的,他父亲用医术守护了村民,这是实实在在的事业。
所以,池大为要成长首先要找一片土壤来做事,也就是入世。
对于凡夫俗子来说,我们的思想再先进,也抵不过照顾好自己平淡的每日生活,与家人与友人与环境和谐共处。这应该是入世的最低配置。
多读书,助出世
多做事,助入世
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篇小说最大的亮点是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很多人都说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主要是从心理活动中看到的。
下面摘录了几处,其实读书时觉得每一页都有自己想划线的句子,经典的心理活动还是要看全故事。
哲人说,有了死亡,人们向往的一切东西,名声,金钱,都成了渺小的事情。这曾是我在清贫中的安慰。
人需要一个神话,但这个神话却被永远地击碎了。于是,自己就是终极,就是唯一的意义之源。
在还被生存问题困扰着就去谈生命,那太奢侈了,那是圣人的选择。我是凡人,我有欲望,我有一大堆问题要解决。无欲则刚,我刚了这么多年,落到了如此地步,而且,我的牺牲意义何在?想到这点更使我沮丧以至绝望。
”我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了,我当做精神支柱而引为骄傲的那些东西,其实并没有最后的依据。当终极失去的时候,最后的依据也失去了。我心中一阵尖锐的刺痛,这不是那种热血涌流的快意的痛,而是针尖在心尖尖上反复扎着的痛。“
那些从来不思索的人也这么活着,还活得好一些,这使思索的意义变得十分暧昧。思索着,这是我的骄傲,也是我的劫难。
人需要一个终极,否则他的心就会一直悬着而得不到安宁,而这个终极恰恰不能是他自己。看着他们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心灵也曾有过终极,那就是天下,是千秋。我的全部精神结构,就是建立在这上面的。天下千秋是孔子的教导,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本能,还是他们的宗教,至少对我如此。我在这样的背景下构筑起自己全部的意义世界,这是人活得有意义的理由,也是值得付出和牺牲的理由
简葵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