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过萧红的作品,给人留下的最大感受是特别的虐心。她的文字里到处充斥着贫穷、饥饿、寒冷、蒙昧与死亡。
如今读《萧红传》同样使人感到满目苍凉,她的人生经历,正如她文中的人物一样,充满了凄凉,孤独和寂寞。她的经历不由得使人想起张爱玲的一句名言:“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萧红的一生是悲凉的,小时候,她得不到父母的爱。她虽然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但因为她是个女孩,有着强烈封建意识的父母认为她不能为家里传宗接代,一点也不喜欢她,奶奶同样也不爱她,还用针扎过她。
唯一能给予她温暖的是她慈爱的祖父,由于祖父的陪伴,她度过了一个幸福而又快乐的童年。祖父去世后,她在家里更是得不到丝毫温暖。
但她有着天生叛逆的性格,因为婚姻问题和家里人闹翻后,毅然离家出走。但乱世里的女子,如果没有任何依靠,要在社会上拥有立足之地是不可能的,于是几经周折之后,她不得不寄希望于曾经背叛过她的原未婚夫汪恩甲。此时双方的家庭都极力反对他们的婚姻,他们只好暂住在东兴顺旅馆,半年后欠下了600多元的债务。
汪恩甲和她说好是回家取钱,但却从此人间蒸发。留下怀有身孕的她和600多元的债务,由她独自承担。假若不是她向报社寄了一封求助信,假若不是萧军去救她,也许她就被旅店老板卖入妓院。
萧军以英雄的姿态出现在她的生活里,面对侠义豪爽的萧军,萧红的心被触动了。萧军不仅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还在写作上影响了她,使她日后成为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假如萧红就此找到了真正的人生归宿,那么她一定会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但遗憾的是,她竭尽全力,也没能栓住萧军那颗躁动不安的心。萧红的极力挽留换来的是对方的拳脚相加,最后只好与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萧军爱的哲学是“爱便爱了,不爱便丢开。”但女人永远不可能像男人那样潇洒,说不爱就可以无所顾忌的丢开,萧红此时又有了他和萧军爱情的结晶。
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因为她自小缺乏爱,但凡有一点点人间的温暖,她都会像飞蛾扑火一般奋不顾身的去争取。恰在此时,她又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端木。
端木是个巨婴般的男人,从小受到家人的照顾和溺爱,依赖性强,生活能力差,更不懂得如何关爱呵护妻子,反过来还常常要萧红为他操心受累。
1939年,为了躲避战乱,萧红和端木先后到达香港。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萧红的身体差到极致,而端木忙于自己的刊物,无暇顾及她,反而委托萧红弟弟的朋友骆宾基帮他照顾萧红。
1942年1月12日,她被送入香港养和医院,感觉喉肿、胸闷,呼吸困难,在医院接受了手术。遇到的医生是个庸医,将它误诊为喉瘤,为她切开了喉管,手术后无法进食,只能靠葡萄糖输液,维持生命。
1月18日,极度虚弱的萧红转入香港玛丽医院治疗,1月21日,日本占领玛丽医院,所有患者被赶了出来,萧红被转到红十字会设在圣士提梵女校的临时医院。
1942年1月22日,年仅31岁的民国才女萧红停止了呼吸,一颗文学巨星就这样过早的陨落了。
萧红的人生观是积极向上的 ,她追求爱与自由,在她人生短短的31年里,她都在为爱而拼搏。假如她没有遇到那个误人性命的庸医;假如她不是生于乱世;假如她能多一些独立,少一些对男人的依赖,她的命运也许不至于如此悲催。但对她来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假如萧红能再多活三十年,她一定能写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难怪她在临死前也曾写下这样的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吧……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