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灯塔去》

又是重读旧书的一个月,在长长的书架上翻出了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初读这本书还是在高中,因为伍尔夫独特的意识流写作方法,让还年幼的我深受震撼。原来写作还可以像电影一般叙事,原来写作还可以跳脱出主流的框架,任凭思绪飞扬。随着时间的流逝,再读到此书,已经不仅关注在写作技法上,而是更加关注伍尔夫的表达内容以及她作为作者的内心思绪。
以伍尔夫为原型的电影《时时刻刻》曾经是我的挚爱。妮可·基德曼、朱丽安·摩尔、梅丽尔·斯特里普三位影后贡献了精彩纷呈的演技。妮可·基德曼甚至为了在外形上更像伍尔夫而进行了微整容。影片中关于伍尔夫的三段故事,以她特有的意识流表达方式呈现给观众,并在影片关键之处进行了巧妙地衔接。每次观看此片,都让我某一时刻认为伍尔夫真的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
也许伍尔夫就是在茂密地森林里某一处谧静的小屋中,执笔写下了《到灯塔去》。拉姆齐先生一家对于去灯塔的念想,融合了一战后的人物身心变化,也让作为观察者的莉丽用画画表达着内心的思绪,直到“到灯塔去”成为现实的一刻,莉丽完成了画画中至关重要的一笔,也完成了对于拉姆齐一家和自我的观察。
观察者本人可能就是伍尔夫。她的观察来源于她的生活本身。因为饱受精神疾病的困扰,伍尔夫的一生跌宕起伏。但在写作《到灯塔去》时,她的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便将对于父母的印象以及思绪投射到了拉姆齐先生和夫人身上。在这本小说中,能看到伍尔夫的欢愉与忧愁,也能看到她的感性与理性。这是她基调相对昂扬的一本准自传体小说,也是她作者形象异常鲜明的一本代表作。
再读《到灯塔去》,发现拉姆齐一家人“到灯塔去”的行为本身已经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伍尔夫的精神表达。真正到达了灯塔的,是伍尔夫的艺术本身以及她对意识流写作的极高审美。
如伍尔夫一般的文学巨匠,在外国文学历史上贡献了太多珍宝。这是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书,也是一本可以指引文学高度“到灯塔之处”的文学佳品。
玥儿、2022年9月28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到灯塔去》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