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伟大的短篇小说们》
作者| 思
这是一本由37个短篇小说组成的集子,一些名篇是重读,重读里新生一些特别的感触。而初读的一些佳作,发现亮点时,会尽量保持谨慎的兴奋。然,也有几篇平庸之作让人难以忍受,比如那篇冗长得像裹脚布的《黄色墙纸》,耐着性子看了十来页,弃之而后快。
1
以布鲁诺·舒尔茨的《鸟》和《父亲的最后一次逃亡》开篇,它们事实是舒尔茨关于父亲系列故事中的两篇,在《鳄鱼街》里都有收录。
《鸟》几乎让我想把全篇背诵下来,它是短篇小说中的杰出名篇。下面一段应重点划线,是关于对父亲幻想世界的价值肯定,可能也是整本书借父亲反对流俗庸见的初衷——《鳄鱼街》那本书的主题。阿德拉和我们家人是父亲的反方,象征现实世界驱逐幻想世界的破坏性力量。
“孵鸟事件是我父亲发起的最后一场绚烂而辉煌的奇思妙想的反攻。父亲,那个不可救药的即兴诗人,那个异想天开的剑术大师,借此对那个荒凉而空虚的冬天构筑起的战壕和防御工事进行了反击。直到今天,我才理解了那个孤独的英雄,他独自发起一场战争,试图反击正在扼杀这个城市的无际的、本质的乏味。在孤立无援得不到我们认可的情况下,那个最匪夷所思的家伙捍卫着正在失落的诗意理想。他犹如一个幻象纷呈的作坊,把无所事事的空虚时辰的陈皮烂糠灌进蠕动器,让它们在东方调料特有的缤纷色彩和芳香中再次盛放出鲜花。”
《父亲的最后一次逃走》像卡夫卡巜变形记》的姊妹篇。不过结局更魔幻,由于对恐惧的厌恶和不能忍受,母亲把变成螃蟹的父亲煮熟了,“他躺在那里,煮熟以后显得又大又肿,变成了浅灰色,而且像胶冻似的。母亲吩咐把盘子端到起居室去,在盘上盖了一块紫色天鹅绒布,摆在桌子上一本家庭相册和音乐烟盒旁边。我们所有的人都回避着。” 这里象征着母亲承认父亲是家庭成员的祭奠吧,家人却因恐惧不敢相认这个名份!亲情与伦理道德感在这里交战和颤栗……
“起居室寂静了几个礼拜以后,不知怎么,父亲居然又开始恢复元气,缓缓地活过来。有一天早晨,我们发现盘子空了。一条腿横在盘子边沿,淹在凝结的西红柿沙司和肉冻中,这透露出他逃走的迹象。尽管被煮过,而且一路上有腿脱落,他仍然凭借剩余的精力,拖着身子去了某个地方,开始过起一种没有家园的流浪生活。此后,我们就再也没有看见过他。”
作家余华赞誉说,选择母亲下手“杀死”父亲,而非女仆或别的亲人,是一个优秀作家的勇气,也是成功的选择。母亲为何在一念之间做出了这么可怕的现实的决定呢?舒尔茨给了一个迂回的必要的回答,似为母亲开脱,我们因此窥见到人性捉摸不定的一个更丰富的潜在:
“一定是奇怪的宿命驱使我们干出这种事的。因为命运并不顾忌良心和意志,而是将其吞没在自己的机制中,这样我们就可以像在催眠的昏迷状态中似的承认和接受在正常的环境中让我们满怀恐惧的事物。命运一旦执意要把它无法理解的怪念头强加在我们身上,就会千方百计地使出花招。一时的糊涂、一瞬间的疏忽或者鲁莽,都足以使人在作出决定的时候因为左右为难而干出这种事儿来。后来,我们可以在大脑深处无休止地思索这一举动,解释我们的动机,试图找到我们的真正意图,然而这个举动却已无可挽回了。”
关于父亲的故事到此结束。在死亡与文学性的想象中,也只有在死亡与文学性的想象中,他和所有主人公才能获得“生而为人”的从此不再“羁绊”他的的“自由”,而“自由” 永远生成于束缚之中……
舒尔茨与卡夫卡相差近十岁,他们差不多是同时代人。毫无疑问,舒尔茨读过卡夫卡且钦佩卡夫卡的创造:以人的异化和变形,通过动物的主角来书写。他吸取灵感,借鉴了这个外壳,但由于个人语言、写作风格和气质不同,即便都有魔幻,读来感觉却迥然不同,卡夫卡在逼仄的空间往深度一寸一寸掘进,人的思考空间却在增大,在有限里获得思维无限的追索,虽然主角往往走投无路困死在里面,他们的死亡是伪装成自杀的他杀,背后,那个隐形的刽子手往往是荒谬的社会机制。
舒尔茨更强调个人原因,书写个人情感,更多呓语和独白,指向人普遍的存在追问,比如孤独,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世代困局。他无意与社会为敌,除了《春天》和《祖国》有暧昧的讽刺。他的空间在对艺术的诗意抒情里绵延为无限……
2
巜竹林中》。第一次读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还是非常震惊!紧张、紧凑、悬念,像目睹一个人的鲜红心脏,突突奔跳,骤然收缩,骤然爆裂,生死在一刹那决断中完成,绝不拖泥带水,人物语言与行动一体,迅猛,没有丝毫分离,互相促成故事,叙述语言简洁,笔墨聚拢在它该突出的地方。不大了解日本文化,《竹林中》这篇故事是不是表现了一种武士精神,耻和辱是容不得半点犹疑的,要以死相抗!文中三个人物都是佩剑或佩刀的。对我们现代人来说,面对这种对极端文化的崇尚和信赖,感觉自己国民是太羸弱了。想想三岛由纪夫的破腹自杀,它带给我们的冲击,几乎就是对另一个习惯折中的、温和文化的根基动摇,至少,它告诉我们,人生的信仰与意义,这世界还有另一种暴烈而绚烂的选择……
摘一段可见其心理紧张的节奏,人在瞬间的决定与行动构成这篇小说绷紧的弦,试验你的心理承受能力:
“强盗占有我妻子之后,坐在那里甜言蜜语,百般抚慰。我当然出不了声,还被绑在杉树根上。强盗说,一旦失了身,和丈夫再不可能和睦,与其跟着原来的丈夫,不如做自己的老婆。”
“听了强盗的这番话,我妻子恍恍惚惚地抬起头。我还从没见过妻子像那时候那么美貌……妻子像做梦似的,被强盗拉着手,向竹林外走去,突然她变了脸色,指着绑在杉树上的我,叫喊:“杀掉他!只要这个人活着,我就不能跟你走!”她发疯一般,连喊了好几遍“杀掉他!”——这句话如风暴一般,直到现在还吹卷着我,让我一头栽进杳渺的黑暗最深处。听到她的话,连强盗也大惊失色。“杀掉他!”妻子叫喊着,抓住强盗的手臂。强盗紧紧盯着妻子,既不说杀,也不说不杀。突然,他一脚把妻子踢倒在竹叶上。(再次迸发出一阵嘲笑)强盗静静地抱着胳膊,看着我,问:“你打算把这女人怎样?杀了她,还是放过她?你只要点头就行,杀了她?”——单凭这几句话,我就愿意饶恕强盗的罪孽。妻子叫喊了一声,忽然朝竹林深处奔去。
妻子逃走后,强盗拿起我的佩刀和弓箭,斩断了我身上的绳子。妻子掉落的匕首在我面前闪着寒光,我拾起匕首,一下刺进了自己的胸膛。一团血腥涌上嘴里,但我并没有丝毫痛苦,只是胸口越来越冷。……是谁——是谁用我看不见的手,悄悄地拔出了我胸口的匕首。顿时,我的口中再一次血潮喷涌,随后,我便永远地沉入了幽冥世界的黑暗中……”
3
巜舞会之后》,托尔斯泰这个短篇一贯有说教的味道:道德至上。我想起在哪看过,有段时间,他谋划写作一系列故事,就是为了寓教于人这个目的,《舞会之后》这个故事,依稀可看见中篇小说巜克莱采奏鸣曲》,长篇《复活》的雏形,它们像这个短故事的加长版——就是对道德良心自身的拷问这方面。托尔斯泰的自审精神无人能及,太过真诚审问自己、审问社会习气,让他受尽磨难,众叛亲离,如临深渊,也特别让人感动,这种品质成就他,也吞噬了他……对自我的审问是他的利器,扎向你、扎向我,更扎向他自己。正因此,是否宗教与道德的偏爱和顾虑影响了他,束缚了他,致使他不能像大哲学家思维一样更加开阔和明晰?但他一生不舍不懈地追问,觉得他不是哲学家,他是哲学精神开辟的最好代表……当然,这篇文章撇开道德考量不谈,托尔斯泰叙述故事的能力,自然朴实而沉稳的笔调,还是令人惊叹的,因为他知道,像纺车一样旋转的生活细节,人们被拖入或主动求索的思考,它们本身就蕴含一种不明而自显的力量……
4
海明威巜乞力马扎罗的雪》。死亡前的回光返照,哈里恍惚觉得,被以前的战友用直升机载走,飞向乞里马扎罗雪山,那纯白的光亮一闪,生命划上休止符。哈里死亡前,对自己一生作了回顾:他只爱过最初那个女人,想写作,与富人们一起,为观察生活,然而,反被这种安逸的生活困住,像水滴入了水。爱他的富有女人也并不过得多幸福快乐,他们生活在一起,不过是各自要找一种新生活的开端,受不了陈旧的过往,天天酗酒浇愁,各自想要借对方来摆脱自己无力摆脱的困局而已,到最后,哈里也否定这种做法,人之将逝,他对自己的一生做了还算清醒的回顾……
人们总是追踪乞力马扎罗雪山之巅那只狮子的象征,我想,那不是作为写作身份的主人公自己么?他为体验生活和收集素材融入富有人群,却始料未及被安逸蚀化,然而,他仍有醒悟的孤独,那不正他离群又死无葬身之地的自我救赎意识么?或许,男主的身份,在这世上找不到安身之地,而死亡是唯一出口和必然结局……
5
毛姆的两个短篇巜患难见知己》、巜午餐》,仍然是对人性不动声色的揭示。巜午餐》看了哑然,类似孔乙己,自我心理界限一再退却,任人欺善,与人相处时,最轻松愉悦的当是两条平行线,如一方追截围堵自然造成紧张,有趣的是,女吃货退一小步跨一大步,得寸进尺,让软弱的男主角失去防守……巜患难见知己》是讲一个表面温和的绅士杀人不见血,让一个落魄的寄生虫毁灭,我们自然压憎这类不事生产的小人物,但问题是有权利毁灭他么?这公道么?读这篇小说把我们抛在了矛盾的齿轮上碾磨……
由此毛姆得出一个结论,供出了一个小说家的秘密,他说,“小说和戏剧往往与真实生活不符,那是因为写这些东西的作家们,或许出于需要,让笔下的人物表里如一,他们不敢冒险把人物写得自相矛盾,那样的话人物就变得无法理解了,尽管我们大部分人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相互矛盾的品性胡乱拼凑的一团。”
6
左拉的《陪衬人》。讲商业奇才杜朗多想出绝妙之计,雇佣丑女向贵妇人出租,以陪衬其貌美或稍稍略胜一筹。这里,揭露出妇女的虚荣心,商人光明正大利用其虚荣心,两相满足,相得益彰,公开售卖。左拉诙谐的语气让人读得哭笑不得,这是笑着的伤感,而背后是一条荒诞的链条,如果男人不那么重视外在美,女人就不必献媚,扭曲自己,也不必隆鼻丰胸,更不必无辜糟蹋丑女了,女人何不是同被观看和展览的动物,被物化得忘了自己呢?这是妇女的悲哀和耻辱,男性何尝不是同谋的刽子手呢?不要忘记,女性的虚荣心固然有天生的劣性,一部分又何尝不是男人的功劳呢?
有人说,利用人的心理学来挣钱,只要不伤害别人的利益,也并不算是卑劣。比如星巴克的营销策略……二十元的依云矿泉水,主要目的是让三四十元的咖啡显得很划算……在哪都一样,有虚荣就有这样的需求。市场经济能实现人所有的欲望,就是人生活太累,因为欲望而累。租用的丑女,她为别人引来的不是爱情啊,而是一群势利精明善于做选择题的庸俗之辈的配对。况且就算她不做陪衬人,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就会有男人爱她了?连钱都没有。而且她可以出入高级场合,对于胸中有韬略的女人来说,如邓文迪(不是侮辱她丑,只是说不是第一眼美女)也许就是提升自己的一个机遇,虽然可能性是极小极小,但比她丑且生活一成不变好啊。我认为看待事物不能抓住劣势不放,会陷入感伤主义。
7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圣诞树与婚礼》,虽然冠名作者是陀氏,但感觉语气多像参透人情世故的毛姆啊。
莫泊桑的《两个朋友》。挺羡慕这样的友谊,温煦的日光随流水转动,默然无语,温情自发流淌,与自然山色应合,无任何功利和索求。常常,这种纯粹的领略,这种同一感受,让两颗心感觉柔和温暖,且亲疏有度……遗憾的是,普法战争摧毁了一切。就像两个主人公说,“国王统治时代,和外国打仗;共和国时代,在国内打仗。
他们平心静气地讨论起来,这对性情温和、见识有限的朋友试图用他们老百姓的道理来辨明这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最后,他们达成共识:人类永远不会自由。”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是对党派争斗卑劣手段的讽刺,《牛肉销售风波》是对政府权力机构互相推卸责任的讽刺。政讨关于官僚机器对人的挤压力的洞察早于卡夫卡,但平铺直叙,艺术高度达不到后者。
杰克·伦敦《白色寂静》,这篇写得真棒!白色寂静,是比死亡更可怖的寂静,是预感死亡来袭,人却无能为力抗阻的死寂,天地苍茫,人是微尘一粒,甚至这微尘也没了空间位置,风瞬间席卷让你归入大地,人多么微不足道、可忽略不计的渺小啊。这篇文章也揭示了白人和黑人的复杂关系,屈从与控制、文明开化的问题。故事讲述二男(白人)一女(黑人)快弹尽粮绝,在负60多度的丛林雪地跋踄,一男被大树压成重伤,必须抛弃他,其余两人才能存活。雪撬狗的撕咬并吞吃同伴尸体的残酷,与人的文明高贵成两相对照,最后好友守着垂死的同伴咽气,但也等不到他落下最后一口气不得不离开。白色寂静就是死亡的越来越清晰无声地围拢过来:
“下午逐渐过去,旅人们怀着因白色寂静而生的敬畏,静默无言,只是弯腰赶路。大自然有不少圈套,她以此来让人明白自身的局限——潮汐不断涌动、暴风雨肆虐咆哮、地震、天空中的隆隆雷声——但所有这些里,最惊人却也最容易叫人麻痹的,则是白色寂静中的沉寂时分。一切动静都停止了,天空明净,仿若黄铜;最轻微的呢喃都像是冒犯,人也变得胆小怯懦起来,甚至会为自己发出的声音而受到惊吓。人若是独自旅行在这样一片死寂的世界里,荒凉的土地上,定然会为自己的鲁莽而战栗,并由此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与蝇蛆无异,一切不过如此。
各种古怪的念头不期而至,万物看来似乎都充满神秘。
而他心头,涌动着对死亡、对上帝、对宇宙的恐惧,如同耶稣般复活的希望,对永生的渴望,被囚禁的本我在徒劳挣扎——这种时刻若是存在,那旅人就仿佛是在与上帝同行。”
契诃夫的巜小公务员之死》和《变色龙》再读也精彩完美。
欧·亨利《带家具出租的房间》写一个年轻男人去寻找恋人,不想她于他先一步开煤气自杀。难怪他入房时,闻到整个房间弥漫着馥郁的木樨草甜香,女友特有的香味。
再读《麦琪的礼物》,才弄明白麦琪的象征,原来是:麦琪,又称东方三贤人、东方三博士、东方三智者等等,名字分别为梅尔基奥尔、加斯帕和巴尔撒泽,被认为是圣诞礼物的发明人。基督初生时他们从东方来耶路撒冷给他送礼物,分别送了黄金(象征基督的权威)、乳香(象征基督纯洁的品质)和没药(象征基督即将受到的苦难)。看了这个译注,再看后面结尾作者提到主人公的口气——两个孩子,才想这不仅仅是个爱情故事,它是更宽泛的爱的故事,是为对方牺牲,成全其爱。
8
泰戈尔的《哑女素芭》展现了一个哑女的内心世界,还有印度婚配、种姓的习俗,女性在夫家地位是与她的妆奁挂钩的。即印度盛行“嫁妆制”,结婚时女方需向男方提供高额金钱或贵重妆奁,嫁妆越多女性日后的地位就越高,否则容易遭到夫家凌辱。印度农村里,普遍存在“仇富”现象。印度盛行种姓制度,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社会地位依次降低。女方为了提高种姓,只能贴钱与高种姓家族通婚,以保证后代在将来处于较高的社会地位。
我们来看看哑女素芭吧,“三个女儿中,父亲巴尼康塔最疼爱素芭,但母亲却将其视为自己身上的一个污点,对她厌恶至极。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却有一双缀着长长的睫毛的漆黑的大眼睛;在表达思想感情时,两片嘴唇宛如娇嫩的玫瑰花瓣,不停地颤动。我们在用语言表达思想时,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话语,而且都会伴有一个翻译的过程。但即使是这样,也不是所有时候都能表达准确,一旦表达不到位,我们便会犯错。但素芭漆黑的眼睛不需要翻译,因为里面就反映了她的思想。在表达思想感情时,这双大眼睛时而睁得大大的,时而闭得严严的;时而炯炯有神,时而暗淡无光;像夕月一般横亘在当空,又如急速的闪电照亮整个苍穹。生来只能通过唇语表达感情的人学会的是一种用眼神交流的语言。它表达丰富,如大海般深邃,如天空般清澈,黎明与黄昏、光明与阴暗在这里尽情嬉戏。这位哑女拥有大自然般孤僻的庄严性格,所以孩子们对她都有一种恐惧感,从不和她一起玩。她如午夜一般沉默而孤独。她住在一个名为昌迪普尔的小村庄。村边有一条河,这条河在孟加拉邦里只能算是条小溪,流程不长,流域也不大,犹如中产阶级家的女孩子一样瘦小。湍急的河面从不泛滥,只是安分守己地流着,仿佛已经成了岸边所有农户家里必不可少的成员。河的两岸是村民的房屋以及绿树成荫的河堤。在此美景下,河神也走下王座,走入每家每户的庭院,忘我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在急促欢快的脚步声中为村民带来无尽的福祉。”
泰戈尔小说的看点,是他行文中诗歌般的歌唱和赞美。
9
爱伦·坡的《黑猫》。读得内心波澜此起彼伏,主角 温顺的性情,后来染上酒后性情大变,变成了难以想象的恶魔,把猫当作自己的虐待对象,还把猫活活吊死,在一次火灾后另一只很相像的黑猫的出现让他惊慌不已,虐待猫的过程,杀害妻子的过程都让人不寒而栗。猫咪的存在葬送的妻子,猫咪的存在也葬送了自己。爱伦坡用小说阐明了圣经上说的话,杀人者被被杀。一个天衣无缝的人最终会被自己所杀。
这篇小说启发了后世一批批恐怖小说和恐怖电影的构思,心理刻画极度细腻,自我剖析式的讲述更引人深思入境。曾在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录里,得知爱伦坡是恐怖、悬疑、侦探小说鼻祖式的人物。最后砌进尸体内墙的哭声,这段描述描述简直恐怖,回味犯罪细节的自然流畅,心安理得中带点内疚,不禁毛骨悚然,虽然很多桥段不再具有新意,正可以体现他的方方面面被发挥继承,无怪乎以他的名字成立的爱伦坡文学奖。
另外,坡的巜莫斯肯漩涡沉浮记》,或许开启了海洋题材的惊险小说之旅,比如海明威的巜老人与海》,梅尔维尔的巜白鲸》……
10
巜情妇肖像》在波德莱尔 的巜恶之花》里也有收录。巜情妇的肖像》是写小客厅里,风月场的四个老男人的谈话,勾勒出了四个迥然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及她们对待男人和男人对待他们的方式,她们被男人当作附属物,无一不走向被男人厌弃、“惋惜”或死亡的终局:
第一个是身家丰厚的女汉子,她每每在一本书、一首诗、一出歌里寻找化学成分,她总想找到与男人对峙的力量,这位“智慧女神”渴望着理想的力量,而男人在她身上寻的是女性的柔美和顺从,这无异于鸡蛋里挑骨头。 “有时,男人有点过分流露爱意,触摸她一下,她惊恐万状,宛如一株受猥亵的含羞草……”这恰是一位半完成的现代女性主义的先驱。第二位貌似性冷淡的女人,却具备贤良忠贞等一切美德。若干年后,男人后悔没有娶她,只是遗憾没有弄到一块装饰门庭的牌坊。第三个是贪图享乐索取男人钱财的迷人尤物。“她说‘我饿!’这句话时,是一副温存的、梦幻的、英国式的罗曼蒂克的情态。白天黑夜她都重复这句话,露出世间最美丽的牙齿,让人看着又心疼又心喜。” 有时,你分不清,是女性的柔弱演化出了“贪婪”,还是因贪婪而表现出柔弱。第四个是不幸的女仆,有“一种在性格上令人扫兴的从容、一种没有喜剧和夸张成分的忠诚、一种无懈可击的温柔、一种毫无狂热冲动的能量。” 男人为了摆脱自己求而不得的爱的憎恶,散步时,将情人推进水塘里淹死了。
似乎,女人在这儿,只充当作男人酒后的又一笔谈资,像他们手中的戏牌,说到这里,四个寻欢作乐的男人气息相投地出现了不再追究的沉默,气氛有点低沉,他们又叫了几瓶酒,“以便消磨生活如此艰难的时光,加速如此缓慢流动的生活。”
11
萨基 的巜黄昏》讲述一个善良的人被骗子行骗的经历。有时,善良,往往是对对方过多以己度人的心理设想,或者较为浪漫不实的情景假设,而作出扶助行为,结果对人性过高的期待总落空,为对方所用。这篇故事有些前景的精彩描述,暗示受骗的主人公对人世苦难充满理解与同情且易感的性格,为后续的骗局做了顺理成章的铺垫。
雪莉·杰克逊 的《抽彩》,读到最后才知道,中奖人要被村民的乱石击中,受到惩罚。前面娓娓道来的乡村习俗,勾勒出古朴温馨古朴的感觉,与最后人们像野人般朝一名妇女,不加思索、乱石纷飞的愚昧,造成极大反差。这一篇讲的是落的习俗、落后的观念,有他生存的土壤,但是终究会被摒弃,而且也需要被摒弃!
狄更斯的《黑面纱》。感觉叙述的第三者身份,突然暴露,强行插入破坏了阅读故事连续性带来的快感,这种被迫中断就好像提醒你“这就是个虚构故事啊”,而让人不悦,感觉受到打扰,这或许是19世纪上半期故事流行的叙述口吻和方式吧。
《水泥桶里的一封信》,写底层工人的生活,苦寒没完没了……
《本杰明·巴顿奇事》,这个故事,菲茨杰拉德写得非常离奇,一个人从70岁开始出生到婴儿的死亡,生理正常发育顺序乱了,然后,与现实对撞的矛盾频出,想想就挺滑稽和感伤的。而问题的出现常常是引发人去深思的,我们由线性时间规定的人生无处可逃,只能在侧向蹦极了,包括这篇小说离奇的想象,也是馈赠自己丰富自己的礼物,然而无论怎样,我们的生命受着时间制约而哀伤……
都德的《繁星》讲牧童倾慕主人美丽女儿的故事,自然之美、心灵之美,加上星座神话,晶莹剔透,美得像一则童话。再读《最后一课》,为什么被选入中学课本,原来是一篇饱含爱国深情的文章,写的是普法战争时,沦陷区的孩子们告别自己母语的最后一课。
12
《致悼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的名篇了,这是第三次读它。美丽、诡异、衰朽,像一个时代三叶虫般石化的象征,一个女人爱情史诗的遗骸,一段虚幻与现实间的文字残留……
《美女还是老虎》暴虐、紧张、悬疑,最后把答案拋给了读者去思考和选择,如若你是公主,爱人被父王抛在一扇是猛虎的撕裂、一扇是美人的婚礼间选择,你该为他打开哪一扇大门?
《使用暴力》是美国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作品,该篇小说的特点之一,是大量使用自由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其特征是不使用引号。一名健壮如小牛犊的孩子,疑似得了白喉逃避医生检查的反抗,有时大人必须采用暴力让孩子正视无知。
《罗马热》写两个儿时好友步入中年旅程的妇人,携各自的女儿,在罗马偶遇,回顾青春、爱恋和逝去的丈夫,她们爱上同一男人的命运,如今在女儿们身上又重演,强势的女人占有又失去,而心软的女人生活未必永远亏待她。
《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结构安排比较特别,一截现实中具体琐碎的生活,无聊、俗不可耐、弊闷,一截幻想空战中的英雄式生活,命悬一线,紧张、虚无感,两截生活不断交错,平行安排,中间以“……”号间隔。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症,我们有自创发明的的幻想疗法,想想有点悲伤,也足够幸运……
《公主的月亮》可当一篇童话故事说给孩子们听,极具哲理又有趣味。对孩子们来说,月亮,是符合他童趣想象的月亮,他有一套符合他的想象逻辑,来解释现实中的月亮与心灵中月亮的关系,与大人们自以为是的月亮无关。
《乡村医生》是卡夫卡的名篇了。再读仍咀嚼不尽、咀嚼不透的意味,也许正如隐喻一样,这种非现实的故事指向太多,总也诠释不尽,我们仅能从某个面进入,仍然剑走偏锋。而只有故事才是整体,这是解释评论与文学叙述的内在差别,故事就是一个魔幻水晶球,各个面点反射着它独有的光芒,而阐释仍功不可没,它是永远努力去接近和抵达的精神……
13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典型的意识流作品,稍一打岔就接不上她飘浮如水草在暗流里的思绪了。它把不相干的事物并置于一文,只听从意识召唤,脱离现实的羁绊,打破时空之链,可营造出一种个体意识独特的新颖感。毕竟,每个人盯着墙上一个未明的斑点(后来证实是一只蜗牛),有或多或少的意识,但绝没有伍尔夫那般精彩描述我们意识流动的能力,像泛滥河水没有穷尽,我想,她写作时仍是经过头脑精心的选材来呈现,我们喜欢看,是喜欢外界触物对一颗丰富头脑的搅动,它被激起的千万朵浪花,它的千姿百态……
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好人难寻》,刻画了一个杀人犯杀人成瘾的变异心理,只在举枪那一刻,才获得数分钟的人生意义快感,于是他不断杀人,他害怕与孩子亲近,并拒绝走近“祖母”般的人的爱与温情——那是人情感的软肋并令他颤栗的东西,他必须越过情感干扰,才能心无旁骛获得“成功”,而取人性命那一刻,他把它推托为自己并不太清醒的一种疯狂,我想他并没有说慌,杀人那一刹,那快感已冲昏头脑,他并不太清楚行为之意义。有伦理道德和人性尺规的人,根本不可能与他取得一致的心理认同……探究嗜血成性的罪犯心理,的确令人毛骨悚然……
纳撒尼尔·霍桑的《胎记》,主要讲女主人公傻乎乎,盲目信任夫君研制的去胎记药水,服后身亡,令我怀疑这种人物性格存在的真实性。不过正如文中所说:“男主人公疼爱娇妻也许甚于热爱科学,但只有将这两股爱力交织在一起,使科学的力量与他自己的能力结合起来,他对妻子的爱才会更加强烈。于是,便有了这样的结合,随之而来的,果然是惊人的结果和深刻的教训。”
14
茨威格的巜里昂的婚礼》,一如巜人类群星闪耀时》,他的叙述总能让你血脉喷张,犹如一首宏大的赞美诗,令人泪流满面。死亡前夜勇敢而甜美的爱情和狱中婚礼,总算唤醒这些遭受重创的人们因为打击来得太过突然,已经完全丧失了感受和思考的能力的垂死者们,这些像守着自己的坟墓般麻木地蜷缩着,陷入绝望,对一切都无动于衷的无辜平民。当不公正带来的绝望沉入渊底,死亡的呐喊至少让我们听到最后一丝呼声……
仍然是茨威格,他的巜看不见的藏品》,以“一段德国通货膨胀时期的插曲”作为副标题,我们已知大概内容了。这本书以茨威格艺术品作为压轴,可见其重要性: 热爱艺术的人心中有一批无形的收藏,让你生活得快乐而强大,从艺术嗜好中得到的幸福是任何境遇也无法改变任何人也无法抢走的财富。
茨威格激情昂扬的笔调,它能煽动起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微焰,不断加热,不断上升,炙烈成白热化的冲天火光,把你向更高精神的圣火方向引领,直至感动和净化得热泪涟涟,读他的书,是一场无上幸福地领略情感巅峰的盛宴!总的说来,他的书是通向人文精神激动人心的书,还是饶有趣味的心理案例剖析的最佳典范之作!
2019/03/25
歡迎關注,思的公眾號
(点顶上“思说诗说”蓝字关注)
作者簡介:思
左手握文字,右手握生活,並時常被兩者拋棄和接納,她不想過多言說自己,更相信日色賜福予生命的公允,她的夢與你日日夜夜寓居的夢交纏、共生,並沒有太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