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笔记作者:夏天热2025
三月,《中国儒学三千年笔记》3。
隋唐:儒学再度官学化
政治统一与三教合一:隋朝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基本上是利用与扶持。隋文帝出生于寺庙,被僧尼抚养的经历对佛教发自内心的好感,对儒学的尊重自然次之。《隋书》《续高僧传》等书记录,当时儒学一定程度上依附于释道二教,助佛宣教。但也也结束了儒释之间的冲突与斗争,学术统一的趋势是政治统一的必然产物。首先是南北方儒学的沟通和融会,南北儒学本不存在优劣之分,南学重文采、标新异、善名理,较早完成三教融会过程,严重掺杂释道二教思想因素的南学统一北学。隋朝名儒王通的“三教可一”并不是简单的三教合流,他在承认三教各有长短的同时,更多的还是强调以传统儒学为主体,通其变,发挥各家之长。但是经义本身的矛盾和混乱,实在有碍于儒学的复兴,南北统一并未真正完成,过渡期间的儒家不少表现出了强烈的名利倾向,《隋书》有记录名儒刘炫伪造图书取赏。颜之推尝试克服此时弊,他经历北齐和隋朝战乱后,完成了《颜氏家训》给后代留下道德箴言。他主观是恢复儒家伦理,实践中不自觉吸收了释道思想。
儒学的统一和地位的提升:汉代儒学重在明经,魏晋重在义理,南北朝重“‘义疏之学”倡导逐字逐句注释经典。隋政治统一后,儒学南北趋于统一,儒家坦然面对释道。唐初李渊趋于三教并重,不容许一枝独秀,自认李耳后裔,曾定下先老、次孔、后佛的顺序。李世民认为统治依赖儒学,提倡教化,释道无法与儒学争雄,关系趋于紧张。《旧唐书 儒学传》记录李世民诏名儒颜师古、房玄龄、孔颖达等整理《五经正义》,进行儒学思想体系重建。最大限度满足意识形态的需求,成为官方教科书。
儒学的困境与更新:唐太宗过于看重儒家学说的意识形态功能,儒学不再是通向身心性命的内圣之学,仅仅趋于外王之道。同时,《五经正义》官版教科书一出,扼杀了儒学进步的发展生机。参加科举考试之外,文人学士趋于诗文或逃入禅门,唐代诗释空前鼎盛。也有一些尝试另辟新途,刘知幾《通史》、 啖助《春秋集传》等撇开传统,为后来学者开创了疑经改经的先河。刘知幾首开“六经皆史”,使得儒家经书摆脱了神秘主义的氛围。同时开启了对儒家经典本身的怀疑思潮。大历年间以啖助、赵匡、陆淳等人为代表的疑经学派兴起,许多学者越来越倾向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再把早期儒者对儒家经典的意见视为定见。舍传求经,凭借自己的学术感受直探圣人之意,成为一代学风。
韩愈重建儒学道统。中唐时期韩愈、李翱、柳宗元则更多是站在正统儒学立场上攻击思想异端。都是对官方儒学束缚的反抗,是儒学向理学过渡的重要环节。韩愈提成的道统学,不仅解决了儒学的传承问题,而且直接启发了宋明理学。在武曌出于政治原因使佛教势力恶性膨胀之时,韩愈《论佛骨表》站在儒家理性主义立场上对其超现实因果报应论的非理性主义进行了批判。同时也认为要建立起儒家自己的心性理论,才能战胜佛教,明确提出了“性三品”的主张,《原性》中把性区分为上中下三品与五德搭配产生不同效果。然而还是无法抗衡禅宗顿悟成佛之说。李翱《复性论》回到孟子性善论,复归人的本性是其终极目的。明显借用了佛学的方法,完善了儒学的心性理论,在儒学史上有重要的转折意义。柳宗元明确主张统合儒释,融会百家。他认为儒学从来都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基于一种多元文化心态,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贡献。开启了改造儒学的方向,为后来宋明儒者“出入于老释”、借佛兴儒提供了重要启示。安史之乱后,儒家学者反思经学化的儒学视乎无助于纯洁道德和解决社会问题,趋于关注科举考试的改革和纯洁士风等问题。第二个反思就是重提“尊王攘夷”的《春秋》微言大义。晚唐时期儒家学术重点还有“大历壁经”和“开成石经”的修刻。
宋辽夏金元:儒学的转型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宋代儒学的复兴首先得力于统治者的需要、爱好和提倡。宋初重文轻武褒扬儒学,有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由疑传尊经演化为疑经孙复肇始,范仲淹、欧阳修助力完成。宋代儒学超越唐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欲以言罪人”,自由议论是一切学术得以进步的基本条件。范仲淹为代表宋初儒者首开自由议论之风,他对孙复竭力举荐,欧阳修大胆批评《五经正义》疑传疑经。刘敞《七经小传》将原先神圣的儒家经典拿出来议论一番,是学风的转移,标志着儒学由汉唐训诂之学向宋明理学的转变。宋初最先探讨身心性命义理之学的是胡瑗,他提出“明体达用”修身养性之学,创“体用“之说,鼓励学圣人而不必在圣人前自卑。体为理,用即实践。石介批评佛道,推崇道统说。三先生不是构建理学完整体系,是以其批判性的思考启发了后儒。
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张载、邵勇。周敦颐重提心性义理之学,其思想资源来源于早期儒家和佛教启示。他还吸收道教思想提出简要的宇宙生成模式论。其《太极图说》“出入释老“而“返诸六经”,是他思想体系的基础,建立了完整的宇宙观、动静观和人生观。他把道教无极视为宇宙本原,把儒家的太极视为无极的派生物,由无极而太极。沟通了天人关系,为理学提供了本体论方面的依据。人生观方面,提出圣人主静,无欲故静,而后达圣人境界至“诚”。张载代表作《西铭》《东铭》《正蒙》。《西铭》本是学堂西墙上短文,提出“民胞物与”的泛爱论,以儒学伦理去规范社会行为。强调爱的等级次序,“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区别于墨子兼爱论。“理一分殊”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最高的重要概念,而万物各自的理只是最高的理的具体体现。朱熹曾借佛家“月印万川”来解释,论证了等级秩序的合理性。《正蒙》提出以气为一元本体的宇宙论。他提出的“穷理尽性”,以及对“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化解了前儒在人性论上的矛盾。进一步提出“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的区别,超越经学转向心性义理、道德修养。邵勇《皇极经世》对宇宙本原极其演化规律进行探讨。宇宙以太极演化而来,以心为太极则万物生于心。其“以物观物”指主体运用一定的精神境界去观照事物、看待事物。与张载一样他将经学传统转换为心性之学。程颢、程颐构建理学体系,二兄弟开创洛学,对理的理解同中有异。程颢,人称明德先生,认为理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趋势。程颐认为理指客观事物之所以然。前者万物皆在我心里,人只要认识自身自心。后者一物须有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二人在天理问题上基本一致,将天理作为宇宙本体。理初为规律,后有准则含义。前人也将气视为世界本原,所以有点理气不分,二程将其明确区分。程颐认为理是精神的实体,万物的根源,气只是理的派生物。他们还将本体论问题引入了人性论和修养论,使问题不简单。将天理与人欲对立,以天理遏制人欲,使得天理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将天理绝对化,将物欲非道德化,并使二者绝对对立。强调个体对社会伦理的绝对认同,以此化解社会秩序矛盾。以途径“居敬集义”和“克己改过”,达到“存天理,灭人欲”最高境界。至此完成理学思想体系基本构建。其后弟子有“程门四先生”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临。杨时即龟山先生。程门三传弟子有胡宏、李侗、张九成等。李侗即延平先生,是朱熹的老师。张九成是杨时门人,是从二程到朱陆的关键人物,明显表现出“援佛入儒”。他对格物穷理的发挥,正是从二程传向陆九渊的重要环节。张九成的“慎独说”受杨时影响,将慎独作为一种功夫,以完成修齐治平。
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集大成者。他对儒学的贡献不在于创造,在于总结和综合,他使得儒学真正完成从经学到理学的转变。他是二程四传弟子,受学于李侗承洛学传统,二人论学之书信后编为《延平问答》。他格外注重儒家经典的文本整理和义理化的解释。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来八百年的官方科举定本,甚至上升到了五经之先。唐前统治者都是以五经为官方教科书,四书正式集结成书并给予很高的地位,始于朱熹。孟子的升格主要在北宋完成,朱注《孟子》集宋儒解说于一书,并下以己意,成为元明以来《孟子》学标准文本。后人看《四书章句集注》也发现存在问题,解释主观立场太明显和“好改经文”,是致命伤。
朱熹思想体系庞大,几个方面:1.关于理气、太极。其体系核心是“天理论”,天理论的核心是“理气说”。他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本原,气是依附于理,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源。2.关于心性问题。他在张载程颐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不同和联系。在心与性情的关系上,认为心统性情。3.关于修养论。包括“持敬”“格物致知”“知先行后”等。4.关于天理与人欲之辩。他没有像程颐那样用天理过分遏制人欲,而是承认人欲的存在合理性,以为天理与人欲没有硬性的界限。但人的欲望要有合乎情理的限度,过分的就是不该存在的。朱熹建立的新理学思想体系,使儒学真正摆脱了几百年来佛道的冲击,从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成为此后几百年的官方学说。这些都是在他生前还未被看重,甚至还曾被列为伪学查禁。元代后才被高度重视,直至影响华文世界。
朱熹一生讲友很多,有张栻、吕祖谦、陈亮、叶適。互相辩论问难颇为相得。张式是胡宏之后湖湘学派的重要理学家。吕祖谦观点有明显的经世致用倾向,哲学上竭力调和朱熹和陆九渊分歧。他重视学经与学史的结合。而朱熹认为历史不值得学习,要以经为本。陈亮是浙学永康学派的创始人,他专务实学反对空谈性命的理学。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而朱熹强调义理王道为标准。叶適继承永嘉事功之学,并将之系统化推进,成为该派集大成者。他反对道统之说,并且反对空谈。这些讲友都是在儒学框架下进行思考,只是站在理学的外部去反对理学正统。而朱熹与陆九渊之争不同,陆学是从理学内部进行探讨。陆认为心即理,明心的方法不同于穷理,为学目的是实现道德至高境界。对气的理解也不同,陆认为气质是生理心理意义上的状态。心的不同认识是心是人多伦理本能,是人的本质所在。陆九渊在与朱熹的思想冲突中论证自己的体系,从而成为宋明理学中“心学”的开创者。后来陆王心学在宋明理学中与程朱理学长期并立。
辽夏金元时期的儒学:辽朝虽然信佛道,但要利用汉族统治经验,儒学占据统治地位。建孔庙和举科考。女真建金后,将儒家经典翻译为女真文,赵秉文是影响力较大的儒家学者。西夏尊孔为文宣帝,翻译经典,设太学,也有一批儒士人才。元朝儒学发展是朱陆合流与理学的转折, 1313年元设立科举法,承朱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儒学经典翻译为蒙文,经学向理学过渡完成。南方儒士赵复被俘后,将程朱理学传至北方,许衡以朱陆二人思想融会。吴澄以折中朱陆为特色,刘因上承朱学也杂入陆学。还有郑玉也是折中而偏朱、许谦坚持朱熹门户。元朝儒学以程朱理学为基本内容,以陆九渊心学为补充,呈现出朱陆调和倾向。
《中国儒学三千年笔记》3 -读书笔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中国儒学三千年笔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