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雨季不再来》让我开始接触三毛,从她的字里行间渐渐走进她成长的世界,感受她文字风格的转变,亦如她自身的成长,总有些让人惊喜的地方。
正如三毛笔下的恩师,给了三毛无尽的力量。是他们,在适当的时机拯救了一个曾经快要迷失到死亡里的人。看到此处,我也无比想念自己的恩师。他姓廖,现在已是花甲之年。记忆中的廖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数学老师,他教会我的不仅是加减乘除的数学知识,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处之道。
小学时,我的语文很是差劲,大考小考从来没有及格过,现在说起来还没人相信。所以在语文上,我从小就有着深深的自卑感。而恰恰是数学这门学科给予我的优越感,弥补了语文上的自卑。
对于数学,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草稿纸”了。小时候比较节俭,因为没有零花钱,所以一个草稿本会当成宝贝,倍加爱惜,重复利用,每次先用铅笔打草稿,待一面写满后,我会用橡皮擦小心翼翼地擦干净,然后继续使用。大家都来自农村家庭,几个女同学也都是这样互相学习模仿,直到这一面已被我们擦起了磨边,擦不下去了,才会开始使用新的一页。
其实我对数学的热爱,大部分来源于我对廖老师的崇敬。
廖老师虽是数学老师,但是写有一手令人羡慕的好字。课余,他常常会走进学生的世界和学生打成一片。
记得有一次课间,廖老师下课后没有去办公室,而是在教室看我们做的题。当他准备走到我的身旁时,我正跟同桌不谋而合地擦着草稿本上的草稿,边擦边吹赶着橡皮屑,我俩像比赛一样擦得起劲,看到廖老师突然站到身旁,我们彼此相望傻笑了一下,不好意思地埋下头继续擦着。这时廖老师笑呵呵地拿起我的草稿本,上面的橡皮屑还在不住地往下掉。我本以为廖老师会批评我俩闲着没事干,没想到他却表扬我俩的节约。还带着同理心跟我们说起了他的小时候,也是像我们一样草稿纸反复利用。不过他比我们更懂得节约,甚至于说是把草稿本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铅笔使用后,再用钢笔重叠在铅笔字上面用一次,最后再用毛笔用一次。我敬佩他的和善,因为他对待我们如朋友一般。尽管我不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尽管我在语文课上从不敢抬头看老师的眼睛,生怕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但是,数学,成了唯一一门让我感兴趣、让我自信的课程,以致于在后来的学习生涯中,数学都成了我弥补其他学科不足的神器。
我喜欢廖老师,不仅因为他的与生友善,更因为他的幽默可亲。
农村小学,很多时候同学日常聊天,包括老师的讲课,我们都是讲家乡话。有一次数学课上,老师讲完习题后擦着黑板,顺手将黑板擦放到黑板槽里,不料没放稳,黑板擦掉在了地上。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提醒老师:“老师,dàng了。”廖老师的一句“dàng了?哪个同学能把dàng字写出来”让我们目瞪口呆,都相互讨论着这个“dang”,大家绞尽脑汁,皱着眉,笑了笑,好像还真不会写。廖老师让我们重新说刚才那句话,我们都异口同声答:“黑板擦落了”。这时,廖老师边弯下身子捡地上的黑板擦,边笑着教育我们:“dàng了”和“落了”虽然是一个意思,但是规范的语言就是“落了”,也可以说“掉了”,“dàng”是咸宁话,但是我们根本写不出这个字,以后说话前一定要保证这个字写得出来,否则就要换种方式说了,不然要被人笑话的。”这可真是一堂让人印象深刻的数学课,中华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廖老师在告诉我们规范普通话要从小开始。
于是,长大后,我也成为了像廖老师那样的数学老师。我终成为了你,站在三尺讲台上,倾尽自己的智慧去教育我的学生,努力成为他们眼中的启蒙老师。
我也坚信: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先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我这个数学老师。如今,我的学生愿意亲近我,与我有说有笑,愿意与我坦露心声,敞开心怀,愿意在我的课堂上全神贯注,愿意与我亦师亦友,我想我汲取到了当年廖老师身上的一点点智慧。虽然我还远不如他高深,但我愿意成为他那样的师者,成为一个深受学生喜爱和敬佩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