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决定把自己的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并安排他的九个儿子,也就是朱允炆的叔叔们各自带兵镇守边关,阻止外敌入侵,以帮助新皇帝朱允炆坐稳皇位,朱允炆是个极其聪明的孩子,面对如此安排,他问爷爷:如遇外敌入侵,有叔叔们带兵阻挡,可是如果叔叔们有外心了,该怎么办呢?朱元璋反问他:“你说怎么办呢?”他答,第一,以德服人,首先用道德感化他们;第二,以礼待人,就是用制度去约束他们;第三,如果前两条都不管用,那就出兵打他们······三条说完,爷爷连连点头,夸他考虑周到,有礼有节。
可是爷爷死后不久,急于稳定政权的朱允炆就越过了前两步,直接对叔叔们下手了,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几个藩王或抓或杀,无人敢反抗,最后轮到抓他的四叔朱棣,这一招不灵了,工于心计的朱棣早就看出了侄儿的心机,知道这一天早晚要来,所以他早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把前来抓他的大将张昺和谢贵抓起来杀了,从此开启了起兵夺取皇位之路······
朱棣能征善战,作战勇敢,在战场上总是身先士卒,他似乎天生就是为打仗而来,他率领自己的军队,经历九死一生的艰险,其中两次都险些全军覆没,一次是和大将瞿能交战,即将战败之时,万里晴空里突然就刮起一阵大风,这阵风居然把敌方的帅旗刮断了,当时的社会,多数人都很迷信,他们把这看作不祥的预兆,瞿能的士兵纷纷逃窜,朱棣大获全胜;另一次是他和大将盛庸交战,本来双方势均力敌,朱棣马上就坚持不下去了,双方开战,又是和上一次一样,清空里忽然就刮起了一阵大风,飞沙走石,风向正朝着对方,把盛庸的士兵刮得晕头转向,朱棣又一次侥幸获胜,这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实在让人亦非所思,只能说,老天爷也想让他当这个皇帝。
朱棣率领大队人马历尽艰险,九死一生,破关斩将,最后终于攻进了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眼看大势已去败局已定,一把火烧了大殿,从此人间消失,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朱允炆的去向成了朱棣心头永远的谜,他派出一个叫胡濴的人秘密寻找多年,最后世人猜测胡濴应该是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因为他曾在一个夜晚与朱棣密谈很久,具体谈话内容,无可考证,不过史书上也没确切的记载。
朱棣的皇位虽然得来的不是光明正大,他费尽心机,不惜装疯卖傻以极其无赖的手段夺取了皇帝宝座,论人品,他也许算不上什么好人,但是他绝对称得上是个好皇帝,即位后的朱棣开疆拓土,抚恤民生,人民群众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大明的经济社会空前繁荣,外邦邻国纷纷前来进贡朝贺,这一段真是看得人扬眉吐气,特别是他打蒙古那一段,真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从此少数民族再不敢骚扰大明朝,边疆从此安定数年······
逐渐年迈的朱棣决定把自己的皇位传给长子朱高炽,朱高炽是一个瘸子,长相窝囊,但是他的二儿子却英明神武,作战勇敢,很有朱棣的作风,但是因为长子朱高炽宅心仁厚,正直善良深得人心,他的三个得力助手杨荣、杨士奇、杨溥个个都是胆识过人雄才大略的谋士,首先是杨士奇,幼年丧父,在战乱年代跟着寡母四处流浪,即使生活艰辛,也从没忘记读书,在他八岁那年跟着母亲嫁给了一位世家官员罗性,他是个严厉的人,对跟自己毫无关系的杨士奇也没有好感,后来杨士奇被要求改随罗姓,在罗家的一次祭祖仪式上,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和祖先们,他悄悄地找了个没人注意的地方,用拾来的土块垒了个神位,自己给父亲及祖先们行礼磕头纪念,这一幕恰好被罗性看见,他备受感动,看出杨士奇小小年纪心怀大志,遂让他恢复了自己的祖姓,并请他日后照顾自己孩子们,可惜不久之后,罗性获罪被贬,杨士奇母子重新开始流浪,但他坚持读书,后来靠在私塾教书谋生,因为学问扎实,被推荐去编撰永乐大典,深的朝廷重臣方孝孺的赏识,后来进入了朱棣的内阁七人组
第二是杨荣,他是一个世家子弟,靠读书做了官,他是因为一句话被朱棣记住并获得了提拔,那是朱棣打败朱允炆的部队,准备进京即位时,正当兴高采烈的朱棣朝宝座走去时,一个人拦住了他的去路,众人大惊,说他这不是找死吗?但是他说了一句话:殿下是先登基呢还是先祭祖呢?朱棣听了二话没说,勒马回头去了,从此他记住了杨荣,并在登基后将他纳入了七人小组;
第三是杨溥,他是因为蹲监狱,引起了朱棣的注意,因为杨溥是从小服侍太子的人,被理所当然的被当成太子党遭到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的诬陷被投进了监狱,随时有被杀头的危险,但是,杨溥好像对这一切都满不在乎,他坚持在监狱里读书学习,并且一读就是十年,朱棣知道杨溥是一个不怕死的人,最后把他放了出来,最后他也为太子登基立了很大的功劳。
朱棣给长子朱高炽留下的这三个帮手比他老子他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帮手厉害多了,朱允炆的三个帮手是三个读书人,他们考虑事情还是读书人的思维,而辅佐朱高炽的”三杨”就不同了,他们是真正的谋士,隐忍、决断、又深谋远虑,三个人之所以忠心耿耿还是因为朱高炽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他们,他们认定朱高炽会成为一个百姓的好皇帝。
1424年,朱棣驾崩于班师回朝的路上。
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这是历史对朱棣的总结,得此评价,朱棣足以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