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高煦谋反失败,最后只好投降,在受降仪式上,按照规矩,应该有人出面责骂他一顿,当朝皇帝朱瞻基不方便直接担任此项工作(反贼是他亲叔叔),于是他随机指派了一名御史代为执行,本来这一步只是例行公事,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没想到这位御史却骂出了名堂,骂出了水平,只见这位御史不慌不忙,跨前一步,面对这位昔日位高权重的王爷,毫无畏惧,开始骂人,他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历数朱高煦的条条罪状,配之以严厉的表情和恰当的肢体动作,直骂得朱高煦这个当朝皇叔匍匐在地,瑟瑟发抖,使他脆弱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从此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骂成名,引起了皇帝朱瞻基的极大关注,骂人之后,直接被皇帝提拔成了山西巡抚,这个官职虽然不高,但是大家都懂,这是皇帝要历练他。
这个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于谦!
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驾崩,九岁的朱祁镇即位,朱祁镇有个贴身太监王振,野心极大,是皇帝的心腹之人,他利用皇帝的信任和年幼无知,权倾朝野,无恶不作,无人不怕,因为于谦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他不肯向王振低头弯腰,这引起了王振的嫉恨,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刚从山西巡抚回来的于谦抓进大牢,严刑拷打,(有多少人都是因为他,就这样不明不白的冤死狱中),但于谦宁死不屈,对王振破口大骂,硬抗到底,绝不屈服,后来因为于谦威望太高,影响太大,抓捕于谦不但引起了地方官员和百姓的强烈反对,甚至还有藩王出面为他说情,王振不得已放了于谦,于谦官复原职,重新入朝为官,从此王振再不敢惹这个不怕死的硬汉于谦。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因为贸易争端,蒙古将领也先向大明朝发起战争,王振得此消息,兴高采烈,他认为名垂青史的机会来了,以大明朝的实力,打败也先应该没有悬念,只可惜自己是个太监,没资格领兵打仗,于是他怂恿皇帝集结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去边疆应战,自己随驾出征,作战经验不足加上仓促应战的结局是在土木堡一战中,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恨他入骨的护卫大将樊忠在战乱中杀死,最可怜的是皇帝朱祁镇,被敌军也先的部队掳走,成了俘虏。
强悍的蒙古将领也先发现明军竟如此不堪一击,取得胜利简直太容易,他决定乘胜追击,灭了大明朝,一举收复中原,自己做皇帝,于是他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朝京城进发,此时京城兵力空虚,情况万分危急,人心惶惶,没有了皇帝主持工作的大明朝,一片混乱,大臣们大都主张弃城逃走,迁都南京,万分危急之中,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书生于谦从此变成了战士于谦,大臣们先是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临时接替皇帝的工作,(皇帝朱祁镇即日起变成太上皇),然后于谦把驻外的部队调回京城,京城里全部老弱病残兵力组织起来,(甚至把保安和仪仗队都用上了),勉强凑了二十万人马,他下令有再言逃跑者立斩,他命令几个大将亲自带兵出九门之外列队迎战,分别把守京城各个城门,他自己领兵把守最险要的德胜门,他下令守城士兵把城门关死,私自开城门者,斩!任何将士结束战斗以前不得入城,所有将士们要么战死,要么打胜,别无退路,将士们拼死搏杀,一群老弱病残的残余部队绝处逢生,取得了几乎不可能的胜利,于谦以一己之力,独撑危局,力挽狂澜,稳定了局面,保住了北京城,此战意义非常重大,如果不是于谦组织守城取胜,中国的历史也许从此就要改写了。
北京保卫战完胜,于谦获得了皇帝的嘉奖和朝中无上的威望,不过他也因此得罪了一个人,那就是开战前夕在朝堂上主张逃跑的徐珵,他因主张逃跑被同僚们鄙视嘲笑,这对把面子看得比天还大的读书人来说,实在是屈辱,万般无奈之下,他曾求助自己的仇人于谦,让他帮自己在皇帝面前说好话,其实光明磊落的于谦不计前嫌,后来确实向皇帝建议过重新重用他,只不过皇帝没有采纳,这一切他是不知道的,他认定是于谦从中作梗,要加害他,他在心里记下了这一笔账,后来徐珵改名徐有贞,努力工作,终被提拔,他其实是个很有工作才能的人,改换名字后,他的能力得到认可,最后被提拔到了左副都御史,再一次成为朝廷里重要的一员。
景泰元年(1450年),被也先部队掳走的皇帝朱祁镇历尽几年艰险传奇的人质生活,被明朝大臣接回,之后被当朝皇帝朱祺钰囚禁在南宫,饱受折磨,景泰八年(1457年)朱琦钰病入膏肓,因后继无人,(他唯一的儿子,已先他而去,他又坚决反对朱祁镇的儿子继位),继位之事陷入僵局,趁着朝中混乱,徐有贞抓住机会,联合另外两个大臣石亨和曹吉祥组成还乡团,以太上皇朱祁镇的名义谋反篡位,谋反成功,徐有贞作为“夺门有功”之臣重新掌权,不可一世,他极力撺拖朱祁镇杀掉于谦,说不杀于谦,“夺门之变”师出无名,于是德才兼备、鞠躬尽瘁的于谦被斩于午门外,他的儿子于冕被流放,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死后的于谦被抄家,抄家官员这才发现,这个一品大员家徒四壁,唯一锁着的房门,被打开后竟是皇帝奖励他守城有功的御赐蟒袍和宝剑,他从未拿出来示人或炫耀过······
徐有贞诬陷于谦,准备在朱祁钰死后要迎接藩王进京当新皇帝,真实情况是于谦等大臣已经商定要立朱祁镇十岁的儿子为新皇帝,只不过是徐有贞等故意栽赃于谦欲拥立藩王,欺骗了朱祁镇,后来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传言中将被迎接即位的藩王面见朱祁镇,说明自己从没有与他争王位的想法,以前的传闻纯属无中生有,这样一来,徐有贞的谎言不攻自破,后经过大臣李贤的点拨,朱祁镇最终醒悟,徐有贞等人不但拉拢自己篡位谋反,还假借自己之手杀了千古名臣于谦,落了个冤杀忠臣的骂名,徐有贞等人实则是为了他们的荣华富贵拉自己下水,感觉上当受骗后,朱祁镇果断杀掉了石亨,而在石亨被杀之前,李贤已经利用石亨与徐有贞的矛盾,借石亨之手把徐有贞打入大牢,之后充军流放,最后被赶回老家,郁郁而终;眼见石亨被收拾,曹吉祥也慌了,他决定加紧步伐,谋反,自己做皇帝,粗人造反,结果必败,后被抓获,曹吉祥被凌迟处死,至此,还乡团全军覆没,李贤为于谦的复仇计划胜利完成。
在这里不得不说说大臣李贤,他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智勇双全机敏过人,当时还乡团几个成员都想拉拢他,他表面应承,实则对他们不屑一顾,他最敬重的人是已经死去的于谦,当年他俩同朝为官时,也曾因政见不同争吵过,但在北京守城一战中,他被于谦那以国家民族为重,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后来眼看于谦被还乡团加害,自己却无能为力,从此立志为他报仇雪恨,他在实力不足时隐忍不发,一旦时机成熟,果断出手,最终把还乡团铲除一净,为于谦报仇雪恨······
历史中总不乏这些正义之士,凭一己之力,帮那些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冤魂讨回公道!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硬汉于谦始终立于潮头,深情凝视着他用生命保卫过的城池和百姓,浩瀚的烟海中永远回荡着于谦那经久不息的诗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我手写我心,流水亦有痕▼
作者
月光晒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