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把《明朝那些事》一套共九本书看完了,将近一个月来,我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这本书上,不得不说,这本书写得确实不错,既普及了历史知识,又妙趣横生,从七月十六号我翻开第一本开始,一口气看到最后一本,中间根本停不下来······
本书从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世开始写起,1328年,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主要靠为地主家种地为生,1344年,黄河泛滥,瘟疫横行,官吏贪腐,民不聊生,这年4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侄子和母亲在短短几天内相继饿死,更可怜的是,种了一辈子地的父亲死后连个安葬的地方都没有,绝望至极,他幼小的心灵开始变得冰冷,为了生存,他不得已到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虽然做和尚也和讨饭差不多,但是他已经知足了。
当朱元璋还在寺庙里撞钟的时候,外面的世界正风起云涌,由于元末的统治阶级太过腐败,各地的起义军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来,但是此时的朱元璋并没有参加义军的打算,毕竟造反的风险太高,这时发生的一件事,使他最终下定了决心,因为他的一个朋友汤和参加了起义军,而且干的不错,已经是千户级别,汤和给他写信,问他愿不愿意到部队跟自己一起干,将来共图富贵,朱元璋看完信就撕了,谁知这件事被庙里一个师兄看到了,准备告发朱元璋,他想与其被官军抓走杀死,还不如干脆造反,于是他去投奔了汤和所在的郭子兴的义军队伍,自此开始了他的义军生涯,所以,贫农朱元璋起义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称王称霸的远大的理想。
刚到义军队伍不久,朱元璋就显示出了他过人的才华,他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处事冷静,深谋远虑,很快就得到了义军首领郭子兴的重用,把他升为自己的亲兵长,还把义女马姑娘嫁给了他,但是郭子兴这人小肚鸡肠,容不下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呆在身边,朱元璋也看出郭子兴不是干大事的人,于是果断离开了他,回到家乡,召集了自己的队伍,因为朱元璋很讲义气,又有勇有谋,他的队伍逐渐壮大,他的侄儿、外甥和姐夫等远近亲邻,听闻消息后,纷纷赶来加入了他的起义军,很快他的手下人才济济,有能征善战的武将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也有足智多谋的谋士如刘基、张善长等人,朱元璋凭借这支队伍,先后打败了实力远超自己的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和陈友琼,本来准备坐山观虎斗的元军,这才觉察到无名之辈朱元璋的巨大力量,但已经为时过晚,朱元璋一鼓作气,集结优势兵力,在名将蓝玉和付友德的率领下,把元军彻底赶回了他们老家蒙古。
在将领们率军追击元军的同时,朱元璋也没闲着,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即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彻底结束了元朝在中国的统治。
大明建国后,在发展生产促进教育等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1、因为连年征战,饿殍遍野,朱元璋出台多项措施鼓励群众开荒种田;2、他抑制经商,加收赋税;3、在政治制度上,依然沿袭元朝的官制;4、明朝的科举制度很有特点,从洪武三年开始科举扩招,为文官势力打下基础;5、他废除了宰相制度,许多政务都是他亲自处理,年轻有为精力旺盛的他素有劳模皇帝之称······
一切逐步走上正规,大明机器开始正常运转,此时外患已除,内斗开始,因为少年时期的朱元璋经历过太多磨难,他认为都是贪官污吏造成了自己家庭的不幸,所以他利用大臣之间的派别斗争,对那些贪官大开杀戒,在朱元璋执政期间的官员们各个如履薄冰,最典型的就是胡惟庸案,此案牵扯人员之多,审理时间之长都是相当惊人的,此外还有著名的“空印案”,该案使许多无辜之人被残害,如此痛下狠手,他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建立一个绝对清廉的王朝,也使他的子孙能够千秋万代将他的王位传递下去。
作为家庭成员,朱元璋是父母的好儿子,马皇后的好丈夫,朱标的好父亲,朱允炆的好爷爷,为了给这个孙子顺利继位扫清障碍,他不惜痛下杀手,杀光了与许多与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有功之臣,他希望其他儿孙们能够同心辅佐自己指定的继位者朱允炆,但是,皇室的儿孙们并不理解他的苦心,不久之后的事实将会证明他的理想终将破灭······
一代枭雄朱元璋,他生于乱世,贫困起家,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自己的决心和勇气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可以说,朱元璋绝对是他那个时代最优秀的统帅,他的丰功伟绩以及得失成败必将名垂青史,供后人评说。
为了成就他伟大的帝国梦,他杀过很多人,也犯过很多错,终于在1398 年走到了人生尽头,享年71岁,他辉煌传奇的一生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