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应个景,我也来说说我读书的往事,其实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无论节日与否,天天都是读书日!
我一直认为,我之喜欢阅读,是与生俱来的爱好,并没有经过刻意的培养和训练,小时候喜欢看书而不得,没钱买也无处可借,就把我哥的课本反过来调过去的看,除了他的英语书和数学书我看不懂,其他的如历史、地理、政治、生物课本我都看得津津有味,特别是看见语文书简直是如获至宝······
记得我识字后看的第一本故事书,是我哥不知从哪里借来的一本民间故事《石门开》,那本书真精彩啊,上面的故事我至今还记得;另一本是借邻居家的《聊斋志异》,冬天的晚上,家里人都早早睡了,我和大姐坐在牲口屋里喂牲口,一灯如豆,大姐做鞋,我读书,我的读书声、伴随着牲口的咀嚼声和大姐纳鞋底的嘶嘶声,构成了冬夜里最动听的小夜曲,时至今日,那样的镜头依然深印在脑海里,是我少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
还有一次记忆深刻的读书经历,是在小升初的前夜,偶尔在邻居家看到一本《杨家将—大战黄土坡》,那本书简直太好了, 我一拿起来就舍不得放下,因为邻居说第二天要我还给她,那么厚的一本小说,我愣是一夜没合眼,在天亮之前看完了,幸好没耽误第二天的考试·······
小学时最喜欢读的刊物就是《少年文艺》和《故事会》,其他的书就很难看到了,那时候记忆力好啊,看过一遍的书,就能够完整的复述下来,连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每天放学后去地里割草,我都是一边干活,一边给小伙伴讲我看过的故事,讲到精彩处,难免忘了手里的小铲子,讲的人眉飞色舞,听的人聚精会神,现在想起来那时候我割草为什么总是没二姐割的多,就是因为我总是给别人讲故事忘了干活······
现在想想,我那样的读书方法应该是最高效的阅读了,读完一遍,然后复述下来,讲过一遍又一遍,书里的故事情节就这样印在大脑里了,那时候年纪还小,不认的字有很多,因为我读书急性子,不会的字也懒得查字典,不认识我就跳过去,或是读半边字,事实证明,这样一点也不影响我的阅读兴趣,一本书看下来,连蒙带猜,也能认不少字,所以我认为学习语文只要阅读兴趣有了,其他的学习,如生字啊名词啊什么的都不重要,见得多了,就记住了,并且你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记住的。
我大量的阅读是从上中专那几年开始的,至今记忆最深的几本书有《荆棘鸟》、《飘》、《巴黎圣母院》、《京华烟云》《简爱》《约翰·克里斯多夫》《少年天子》《家·春·秋》、《围城》、《城南旧事》、《红与黑》····等等,这些书有借同学的,有我哥从他们学校图书馆给我借的,最大的遗憾是我们的学校没有图书馆,这大大限制了我的阅读量,因为那时我们学习任务很小,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如果充分利用起来是可以读更多书的·····
后来我终于参加了工作,领了工资后,先去县城的图书馆办了借书证,20元一年的借书证,连着办了几年,直到孩子出生,忙工作,忙家务,忙着带孩子,日子过得兵荒马乱,连书店也很少去了·····
如今孩子们长大了,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读我想读的书了,但是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力下降了很多,一本书看下来,能记住的东西少之又少,不过,我也明白,记住记不住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读书能让我感到快乐,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