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明方向

《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吴松超

01

阅读吴老师这本书,先是快速读了一遍,又静心阅读第二遍,有共鸣,有新知,有方向,书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心情颇佳。

坚定继续书写的信念

读到吴老师鼓励大家要坚持写作的相关章节时,不由得想起来一则故事里的那只小青蛙。

因为小青蛙耳朵聋,没听见其他青蛙的冷嘲热讽,坚持爬出井口,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其他青蛙,还在井底观天呢。可是,现实中的自己不是那只青蛙,难免会听到异样的声音,难免会心里一动。

再次阅读吴老师的这本书,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力量:写作,一定是先做好工作之后的副产品;做好工作,才有话可写。这在无形之中促进了我把工作做得更好的坚定信念。所以,写下去,没有错!

继续写下去,即使还能听见别样的声音,我的内心也够强大,足以屏蔽这些声音。

要写什么,为什么而写

吴老师说,动笔前要有一个核心内容,确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去写。

我们要知道,写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完成一则随笔。很多时候是汇总自己的一些思想,让零碎的东西变成一个有线索的、有核心的内容;有时候,写,可能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困难。

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写作的主题。

包括我们听课,如果仅仅是一种点评表面现象,那一定是不够的。所以,从吴老师的书中,我看到了他对我们写评课、评文章的具体指导,这一点对于我的写作启发很重要。

比如,我们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突出它的写作魅力。

我曾经写了一篇教后感,《古诗文学习中的写作启发》,真正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入手,从对比写法的感受,从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等写法的巧妙使用,感受引用典故的深层魅力等等。

我们能够把阅读和写作连在一起的时候,也是能够更好读懂作者的时候。这一点,还需要多多思考。

写作与教学在一起

为了避免别人所说的,“看他写的那么多,也不过如此。”我们就要按照吴老师在书中的引导,多想一想:如何有效地把写作和教育教学连在一起,如何让写作变得更有实效。

吴老师给我的启发,让我明白,今后的写作可以更多地去观课,读课例,再写写之后的一些感想。

也可以想一想:如果我来教,会怎样教。要有鲜明的主题,并且把别人的优点能及时引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

我曾经读语文教学参考中关于解读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的一篇文章,它里面提到了一点和我在教育教学中不太一致的地方,关于颜色。解读文章里,“我”的周围世界是灰色的,后来自己裤子上带的草的种子长出了绿色,是把灰色和绿色进行对比。我在教育教学中,也看到了灰色的世界,同时我和学生又看到文中的“我”觉得地球变得透明了,我把这点也讲了进来。灰色的世界,写工作的不顺,生活的不开心等等,但是这里有一个“透明”的词,想象着自己如何看到地航工作人员的状态,同时感觉内心也有一些调整之后的提升,当然“透明”是和草的种子变成了绿色的芽,相辅相成的。

所以我就写了一下这样的反思,来提升一下自己对于文本的解读。

学科教学是多么重要

写出的好作品,首先是要跟学科教学相契合的。

我们把学科知识教育到位,能够带着学生一起提升能力,那是我们平时写作的推动结果。

因为在学科教学中,我们会不断反思,也会不断汲取营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也会尽力把这些工作做得更好。所以,学科教学也会被写作给相应地促进,让我们上升到更高的层级。

最初读这本书,感觉到有很多是自己熟悉的,但静下心来品读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和仍需继续努力的地方。

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升,在写作中成长。

1

2

3

4

02

三个问题的回答

一、读完这本书后,如果用一两句话来形容一下自己的感受,你会怎么说?

1.写随笔≠随笔写,应有主题和创作目的。

2.解读教材的写作,要针对一个题目,写出解读深度和价值。

二、本书中对你启发最深的地方是哪里?请联系自己的写作经历,谈谈自己的收获。

吴松超老师在《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第七章第36节《独立解读教材,做好教学设计规划》中告诉我们,在解读教材中要有自己独立的感受。当然,所谓独立的感受并不是自己想什么就是什么,摒除人云亦云或拿教参来代替自己思考的“取巧”之后,更多的是要有自己的正确理解。

正确的理解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大量的阅读,之后的思考,归类,汇总,能有自己的感知。吴老师在书中写的唐芳老师,解读《秋天的怀念》时读了史铁生大量书籍,尤其是其中的重要篇章,像《我与地坛》《合欢树》等等。当教师对一个人有了一个高度的感知和全面的了解之后,再去读懂他的一篇文章,这样是会比较有深度的。

再比如浙江的李颖方老师,阅读规划就是教学一篇文,最好能读一本书,一类文,或者一个人的多本书,等等,就是我们说的多文本阅读。关键是你选什么样的多文本来读,这是需要思考和筛选的。有效的阅读对于自己的解读教材和书写教后感言更有帮助。

就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读懂苏轼的诗文,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之上,而应该把目光放得更远。比如我们读他的《水调歌头》,字面上看就是一个人晚上尽情地喝酒之后有感而发而已,当我们知道他人生历程中的生死磨折,他与弟弟苏辙之间的手足情,苏辙为了兄长苏轼甘于牺牲个人仕途和生命等等,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苏轼在这首词中的情感了。他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表现的博大胸怀,就不仅仅是一句普通的祝愿。能在自己陷入困境处于人生最低谷的时候,跳出个人格局去祝福天下人,不得不说这种境界是极高的。

我们平常备课中也要有海量阅读,归类,汇总。我在教学一组诗文《饮酒》《行路难》《游山西村》,就大量阅读陶渊明、李白、陆游的人生经历和他们的诗文。当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位位作者,我才能理解这一杯酒里面有着怎样复杂的味道。这杯酒里,装的不仅仅是陶渊明的退隐田园,李白的怀才不遇,陆游的山村游历,这个酒的味道,它的浓度和味道是不一样的。在写作教后感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有对一个人全方位的了解,才对他的文更有发言权。

三、让教育写作更专业,更有效,自己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方法有哪些?

让教育写作更专业更有效,我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不够系统,写的东西比较零散,而且写作过程里有些见解比较浅,只是陈述了现象,缺乏对问题本质的一个追根溯源,还有就是解决的方法还不够智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不仅仅写课堂教学有感,写班级管理日志等等,都是陈述现象多,抓关键点解决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解决方法,第一是自己心中得有知识点,得通过向名家学习,听讲座,读书,归纳,汇总,把专家的理念能够真正读明白,自己可以获得更清晰的指引,知道科学的方法是什么。

第二是学习名家的解读。教育随笔,想要写得深刻,先有自己的感知之后,不妨多看一看那些名家对这类问题的解读。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远方,视野更开阔一些。

多交流。可以和同行人交流,可以向能帮助自己的专家交流,也可以放到网上请大家点评,也可以得到一些帮助,能够启发自己做得更好。

杨丽红老师

全国百佳语文教师,河南省名师,河南省最具智慧力班主任,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鹤壁市教学名师,“吕娟中原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有感】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明方向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