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 -美中无一“秋”,道尽万秋愁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篇美文,它能引起无数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历来被推崇、吟唱。它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秋思》也成为千古绝唱,后人再无超越者。                     

01

先说一说作者和创作背景

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少年时勤奋

好学又上进,年轻时热衷功名,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晚年时因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他的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向世人传达漂泊在外的孤寂愁苦。

02

说一说意象构成的画面美

这首小令仅以18个字,就给人一种视野开阔的感受,得益于意象的选取。作者选取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秋天的意象。而这些意象从空间上看,上下左右、远近高低,哪一个方向的都有;从状态看,有静态的景物,也有动态的景物;从视角上看,远近俯仰,多种角度。

这些意象又和谐地融为一体,一幅古老的水墨画就展现在眼前。孤单的藤枝,蔓延缠绕在老树上,毫无生机的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燃起袅袅炊烟。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寒冷,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慢慢前行。西边的夕阳缓缓落下,极度悲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秋思》整首诗的画面就像古代文人的一幅水墨山水,既写出了秋景的萧瑟凄凉,又衬托出游子远行在外的悲凉寂寞。

03

说一说由意象传递的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用语,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

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结晶。这首元曲作者通过叠加意象,一字一词,一字一景,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愁绪,形成了抒情对象,点染出一片凄清悲凉的秋色,寄托着悲凉孤寂的愁思,全部景象笼上一层无限的悲愁氛围。具体来说,作者特意用枯、老、昏来修饰藤、树、鸦,构成一幅落寞凄凉的秋景图,使游子产生悲凉的情感;用小、流、人来修饰桥、水、家,勾画出一幅很温馨柔美的家园图,与上面形成对比,游子触景生情,思乡的愁绪更浓;用古、西、瘦来修饰道、风、马,渲染出一种萧杀荒凉的氛围,透露了游子漂泊天涯、流落异乡的悲苦、孤寂惆怅的心境。

无言愁而愁绪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言孤单而孤苦就像黄昏时候的乌鸦,借助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景物和诗中的断肠人形成一幅立体的画面浮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自然而然地可以步入诗的意境,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与契合,情感的交融与外放。

04

说一说整首曲的音乐美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具有美的旋律,一般是由押韵、节奏和音调来构成。在押韵上,韵脚的开口度的大小与其表达的情感程度密切相关,以大开开口度韵腹为韵脚的字,其情感表达的程度是很强烈的。曲词中的鸦、家、马、下、涯五个字的韵脚都是“ɑ”,开口度很大,与其中所要表达的愁绪的情感相配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而且句句押韵,形成声音回环往复,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创造出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美。

在节奏上,曲词前三句各有三个音步,每个音步有两个音节,每句的音节停顿是二、二、二,第四句比前面少一个音步,音步有两个音节,音节停顿是二、二,第五句也有三个音步,但音节停顿是三、一、二,这样节奏参差变化,具有抑扬变化的美。

音调上,曲词的平仄是平平 仄仄 平平,仄平 平仄 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在句中是交替变化,和谐配合,铿锵婉转,悦耳动听,具有抑扬顿挫之美,也让人感到愁绪回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一曲《秋思》,其境界达到极致,全曲无一个“秋”字,却道尽千年秋愁!

一首小令,一幅美画,一缕情思,一种意境,万般愁绪,绝!妙!

作者:高俊敏

鹤壁市兰苑中学一级教师

河南省教学标兵  鹤壁市教学标兵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