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教室里的变化,是在静悄悄地发生着的,用心去学习、成长,我们会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思想。调整我们的做法,使教与学变成一件更加和谐美好的过程。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想让自己的课堂也发生一些喜人的变化。
课堂改变一:打造润泽的教室
师生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要允许学生不会,能接纳学生回答的不完美。即使学生没有完美的回答,我们也可以欣然接受,而不是怒目以视,并以强硬的语气问,“你为什么不认真听讲?”“你为什么不能流畅回答?”“你为什么……”
给学生的内心一种安全感,不要惴惴不安地生活在恐惧之中,这是我要努力追求的目标。试问一下,一学就会的神童能有几个?学生都会了,还要老师教吗?我们通过课堂让学生学会了多少?他们愿意流连课堂,乐不思返吗?
弯下腰,降低姿态,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柔和的回答环境,这样的课堂更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针对这一点,我是特别有感悟的。以前,对于学生的不完美回答,我总是不满意的。我总是一厢情愿地觉得:老师讲过的知识,学生就应该会;老师强调过的重点,学生一定应该牢牢记住。凡是答得不够好的,就是不认真听讲,就是在课堂上不全力以赴,批评总是有的。现在想想:教师这样的反馈,学生是比较害怕的,经常在害怕中站起来回答问题,那份紧张感并不是特别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成长啊。
我要牢记“润泽”这个词语的含义,它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
课堂,就是要这样去追求。
课堂改变二:做到真正的倾听
面对着学生,目光注视着他们,用表情来回应,用语言来反馈,这才是真正的倾听。
有时候为了赶进度,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会同步板书他的答语,甚至板书下一个问题;也有的时候学生回答时我们正低头翻书,忽略了与学生的目光对视;还有的时候,我们在焦虑地考虑下一步安排什么工作,却忽视了眼下学生正在完成的学习任务。
如书中所言,学生投来的“球”,我们不用心去接,学生“投球”的热情就会被浇熄很多。逐渐地,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也会减弱。所以,老师们,请用心、用目光、用言语去认真倾听吧!
思考一下,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会倾听,那么,追根溯源,在他们的背后一定有不会倾听的教师。教师是榜样,教师会倾听,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孩子们明白:倾听,从真心开始,从姿态语言来表示,从用心领悟来提升。学生也会变成会倾听的人!
课堂改变三:追求开放的课堂
何惧别人来听课?老师应该像我们说的小孩“人来疯”一样,越有人听课越有讲课激情才对呀。
同事、家长来听课,这是对于我们工作的一个促进,一次提升,一次自我严格约束的过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考虑不周到的地方,也都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地方。所以,讲一节课,倾听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反思自己的课堂,逐渐改进、提升,慢慢就成了进步的台阶,越发的向上,向善。
读这本书,我看到了怎样的评课是大家所期待的:
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
这样的教育研讨才是教师所期待的。
今后,我会这样去点评别人的课,也欢迎别人来指导我的课。带一颗包容的心看别人,看自己,共同研讨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课堂改变四:能够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
“异向交往”指的是思路各异的交往类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比较喜欢顺着自己思路方向的回答,对于“异向交往”的话语,特别容易忽视。而一旦被教师忽略或排除在外,那个学生就很可能再也不会有第二次发言了。
反思自己,我好像也是如此吧。对于自己预设的答案,如果学生答到了,就甚是欢喜,大力肯定;如果学生的回答在自己的预设之外,往往觉得就是偏的,错的,幼稚的,要么忽略不计,要么马上否定。这样一反思,觉得自己简直是一种罪过,在有意或无意之间,我们打击了多少学生的主动思维,也扼杀了多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摘录书中这样一段话:“对教师来说,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头脑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应起来的‘交响乐’本身,乃是教学的最大妙趣之所在。”
要想师生都能够享受教学的最大妙趣,教师就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允许学生的主动思维在课堂上有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孩子们的思想动向有一个正确的出口。
想发生改变,就得有一颗细腻的心,有一颗愿意学习成长的心。教师发生改变,课堂会随之变化,好的变化会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静悄悄的革命,正在我们的课堂上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