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活真情味 ——读《浮生六记》有感

人活一世,倏忽一瞬,如蜉蝣在世间一闪即过。我们该选择一种怎样的生活方法?

是要如陶渊明一般,此处不宜我,我去南山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吗?

是要像苏轼一般,胸怀大才,虽屡遭贬谪,亦能放宽心胸去拥抱生活,以迎风梳头,听风吹竹啸,喝个骨头汤就乐不可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留下千古佳作《定风波》《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篇又一篇吗?

还是要像岳飞一样,满腔爱国情怀,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即使为奸人所害,他的忠诚之心,却是日月可鉴,彪炳史册呢?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活出了属于他自己的“沈氏活法”。他虽清贫,却不辍拥抱生活之志;虽屡遭父母斥逐,仍然适时能感悟山水之乐,生活雅趣;虽一生无功名,却凭借一本《浮生六记》,成为后人赞不绝口的潇洒文人。

最喜欢《浮生六记》中的生活真情味!

从我们教学的一篇课文《幼时记趣》谈起,此文选自《浮生六记》中的第二记《闲情记趣》。一个童稚孩子,即已用真心来拥抱生活!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古时有物外之趣。”所以,幼时的沈复会把蚊子留在白色的帐幔中,慢慢地用烟喷它们,目不转睛地观察它们,还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着“青云白鹤”的场景。

他能够看二虫斗草间,忘记周围的一切。

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女儿小时候,那次,她从图书馆出来,蹲在地上看小蜗牛。她极其认真地看着两只蜗牛一前一后,慢慢从草丛间爬出来,慢慢地爬长长的缓坡,再极有耐心地看它们爬到这长长的坡顶。女儿可是不管它日头已高,回家吃午饭的时间早过了。这与“神游山林”的沈复,可是颇有几分相似。

外出游玩缺少餐饮,如果拖锅带灶,忙于锅灶之间,定会减弱游玩之人的几分洒脱。芸则出主意,雇一馄饨摊子,随行备餐,岂不妙哉?果然,那天这一行人,动则游山玩水,吟诗作文;精则饮酒饭餐,精神和物质皆备矣!

为了让陈芸亦能感受“花照”之盛况,沈复出主意给妻子,“冠我冠,衣我衣,亦化女为男之法也。”沈复带着女扮男装的妻子,去欣赏那“花光灯影,宝鼎香浮,若龙宫夜宴”的“花照”胜景。

因为喜欢雅静,他们租下一户老人家的一间屋子。更是因为喜欢“绕屋皆菜圃,编篱为门。门外有池约亩许,花光树影,错杂篱边”之地,所以逗留此地多日,不忍离去。在柳荫深处钓鱼,登上山顶观霞夕照,随意联吟,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听邻老谈因果报应事,几乎忘记了自己身在城市。

因沈复并无功名,又无好的营生手段,经济上一直很拮据。他的父亲母亲还因多种原因,包括误会,不喜欢陈芸,把他们逐出家庭。但是两人的情感一直是很深挚的。包括他们艰难地寄人篱下,包括他俩的生离死别。沈复与妻子陈云感情笃厚,夫妻恩爱,苦也甜。

沈复在努力追求生活的真情味!越是读此书,我越觉得自己活得过于现实。

我们的生活啊,是没有闲暇的,很少有时间与家人月下漫步,花间赏景;不可能俩人都静下心来,去细细整理家里的绿植盆栽;抛掉生活的一切繁杂事务,去柳荫下钓鱼,山顶观日出,更是不可得,因为工作要加班,孩子要陪伴,老人需探望。一句歌词原本说得挺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可是,联系到我们的真生活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把它调整了一下语序:生活不止诗和远方的田野,还有眼前的苟且。

虽然自己的生活无法到达这般境地,最起码,我可以在本书中找到一种生活的情味,可以拥有一方心灵的“世外桃源”,做一名悠游其中而不知返的人。

四字短句,遍布书中,画面感强,节奏明朗,读来甚是欢悦!

写芸初到己家,“芸作新妇,初甚缄默,终日无怒容,与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

写三五好友出行,“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蜂蝶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写与芸在租住地闲游,“时方七月,绿树阴浓,水面风来,蝉鸣聒耳。”

在《浮生六记》中,找到一方心灵的栖宿地,让心灵有一个休憩的空间,自是乐事一桩。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活出生活真情味 ——读《浮生六记》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