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季节

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点明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某种气氛,为全文奠定某种抒情基调,寄托人物情感,深化文章主旨等等。尤其是环境描写中的季节设置,更是别出心裁,非常有探讨的价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设置了暮春时节,李白遥寄诗文给被贬谪的好友,那份牵挂和不舍,因为暮春时节的柳絮纷飞,杜鹃哀鸣更增加了几分。落第文人张继所作的《枫桥夜泊》,季节就是在深秋初冬,天冷,身冷,心更冷。

今天我们把鲁迅先生的四篇小说《故乡》《孔乙己》《社戏》《祝福》《药》汇总到一起,感受一下他在环境描写中季节的巧妙设置,对于凸显中心的作用。

一、展示鲁迅先生四篇小说《故乡》《孔乙己》《社戏》《祝福》中关于季节的片段

图片

1.《故乡》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 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孔乙己》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3.《社戏》

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4.《祝福》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祥林嫂死了)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

……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二、结合小说的中心思想来归纳鲁迅先生设置这样季节的用意

图片

1.《故乡》的中心思想:本文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分析:

《故乡》一文,作者特意设置的季节是冬季,而且是深冬,由此来凸显文章的中心,加强文中“我”的悲凉伤感之情:

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回故乡,本来就是要永别的,不仅仅是人可能永远不再回来,还要把“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卖掉给别姓,肯定是充满着失落的。而且“我”在外谋生的境遇也不怎么好,“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虽然话没有说完就被杨二嫂给打断了,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得出来:我须卖了这些东西,再去买其他的东西,经济也是很拮据的。

再看到闰土翻天覆地的变化,杨二嫂的粗俗尖刻,与儿时的记忆已经完全不同了。假如说作者设置季节为春天,春暖花开的美景似乎与永别故乡是不和谐的;夏天呢,儿时记忆中的故乡在夏天可是美丽的,碧绿的西瓜地等等,总不能在心情最灰暗的时候再出现夏天吧;秋天,虽然“自古逢秋多寂寥”,但是江南的秋还是比较润泽的,灰暗程度不够。所以,作者写这篇小说,开篇就是冒严寒,深冬,阴晦,苍黄,萧索等等上场,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深沉、昏暗、压抑的画面,也为后文揭示中国农村破败的现状,农民生活的每况愈下,还有小市民的生活拮据等做了一个铺垫。

此文也有对于夏天的回忆,那是一个美好的生活片段,海边,西瓜地,看瓜少年,猹,等等,都是对今天故乡萧瑟状貌的反衬。

所以,在《故乡》一文中,作者写“我”返回故乡卖老屋,特意选择了冬季,实在与中心思想非常契合。

2.《孔乙己》的中心思想:本文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分析:

孔乙己是时代的悲剧,他的一生是失败的,考学,不中;营生,不会。最后非常悲惨地结束了他的一生。虽然文末没有确定他一定死了,但是结合时代,结合他自己的情况,我们也可以推测出他的确是死了。

鲁迅先生,让小说人物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众人的视线里,是在深秋初冬,他靠着两只手走来,要了一碗酒,在众人的说笑声中又用这两只手走去了。此后,再也没有出现在咸亨酒店门口。

为什么是深秋初冬?因为深秋,天气一天凉比一天,黄叶纷飞,满目苍凉,将近初冬,寒气侵袭,那份萧条、落寞、悲苦,又被加重了几分。所以,鲁迅先生让孔乙己在初冬时分最后一次出场,双腿被打断,缺衣少食,没有人关注,天又走向寒冷,死亡应该是他最后的归宿了吧。

3.《社戏》的中心思想: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在文中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分析:

这一篇小说要表现的中心是美好的,让人无限怀念的。季节是在夏天,从一些语句可以推测得出来:扫墓之后抽空去住几天。还有文章里小伙伴吃的罗汉豆,也是初夏时候可以煮了吃的。

在这篇小说里,夏季是美好的,有小伙伴儿划着大船去看戏,一路上闻到的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听到的似歌吹又似横笛的声音,看到的起伏的连山等等,都让“我”心情愉悦,夏季的罗汉豆也是极美味的,尤其是归航途中,肚子饿了,偷偷摘的罗汉豆煮着吃更是难忘。

好的心情,就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这个季节就设在夏天,水乡,划船,看戏,吃豆,真正让人难忘!

4.《祝福》的中心思想:本文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分析:

“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句话余映潮老师所言,我特别能与之共鸣。

看看《祝福》这篇小说中祥林嫂与季节相关的经历:冬初,她来到鲁四老爷做工;两年后的秋天,她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此时她的第二任丈夫已经死了,他的儿子被狼吃了。此文中也出现了春天,可是这个季节对于祥林嫂而言是悲惨的记忆,因为她的儿子在春天被狼给吃了。最后,她死在了过年时,还是冬天。

祥林嫂每一次出场都给人压抑的感受,秋季,冬季,唯一的春天居然是讲述祥林嫂的儿子被狼吃的事情的。

所以说,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女人,既没有属于她的季节中的春天,又没有过上一天像春天一样美好的生活。她的经历,死了丈夫,来做工;又被婆婆强卖到深山里头,第二任丈夫又死了,儿子被狼吃了,她又来做工;被人嫌弃,即使捐了门槛也不被人所容,做工也被赶走;沦为乞丐,最后穷死在雪花飘飞的冬天。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也只能够出现在冷冷的秋冬季节了。

三、你阅读过的小说中,意味深长的季节设置

同学推荐交流。

四、群文阅读之后的写作

一次感动你心的经历,要有一个特定的季节。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季节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