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小孩子

群文阅读,要把一组文章编在一起,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共同的议题,或内容,或写法,或人物,或细节……此次群文阅读,我是把鲁迅先生的三篇小说《社戏》《孔乙己》《故乡》编在了一起,议题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几个小孩子,《社戏》中的双喜和阿发,《故乡》中的水生和宏儿,《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

他们还是孩子,尚未进入成人圈子,还存留着属于他们年龄特征的的表现,纯洁,天真。透过大人影子的阻挡,找到这些作为配角的孩子,感受他们在文中的作用。同时,次要人物的作用,也是中考常见的题型之一,所以请大家予以高度重视。比如:

2015年河南语文中考卷子《滴水之恩》中第8小题:“‘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2016年南京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第13小题:“在《骆驼祥子》中,老马和小马最终的命运如何?老马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5分)”

这两个小题问的都是次要人物的作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鲁迅先生小说中的这些次要人物——小孩子。

《社戏》中的孩子,带给了“我”无限美好的回忆。

双喜,这是一个聪明活泼有担当的孩子,他解决了“我”去看戏时没有船只的难题:“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又解决了没有大人作陪的难题:“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善解人意双喜的对于偷豆子究竟是偷阿发家的,还是偷六一公公家的,他可是先征求阿发的意见的:“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他很是细心:双喜以为再多偷(阿发家的豆),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因为有了双喜,所以“我”得以在外婆家有了美好的回忆,看到了人生最美好的戏——“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还有热情好客的阿发,邀请大家偷他家的豆;还有细心的桂生,提议大家归航途中偷罗汉豆来吃。才有了回忆中最美味的豆子“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他们是线索作用,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双喜的出现,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发展,我们去看社戏了!在路上摇船摇得跟赛龙舟似的,很是有意思。回家路上,又因了桂生的提议,我们就有偷罗汉豆的经历了,自然也有了第二天热情的六一公公来送豆,还夸“我”有眼光。这些孩子的出现,还突出了文章中心:小伙伴二的淳朴好客,热情细心,都让“我”念念不忘,深切感受到了平桥村是我儿时的乐土。更加突出了“我”对于这段儿时生活的怀念之情。

《故乡》中的水生和宏儿,新生代的希望。

水生和宏儿活泼可爱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新生一代的希望,也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两个人物。他们尚且没有被困苦的生活给折磨成木偶人,还保持着一份纯真。他俩一见面就高高兴兴地出去玩耍了;分别之后还想着对方,宏儿都要离开故乡了,还想着水生约他去玩耍呢。

他们之间的纯洁关系,犹如儿时的“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等级观念,不被任何隔膜阻挡。可是如今的“我”和闰土,和其他很多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所以才有了“我”对于新的一代关系的期望:“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从鲁迅先生希望这些孩子今后保持纯洁关系的殷切期望,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对当时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对于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所以说,小孩子在这篇文章中反衬出“我”和成年闰土之间隔膜很深的悲哀,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改造不合理的社会面貌,人与人之间能够平等地相处。

“我”,《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世态炎凉的见证者。

这个小伙计,在咸亨酒店打工,因为性格不灵活,不会在酒店卖酒时孱水,就被老板改换工种,“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他,虽然还是一个孩子,但是已经被成人社会毒害了。大人嘲笑孔乙己,他也跟着嘲笑;大人看不起孔乙己,他也不屑于和孔乙己交流,更不必说允许孔乙己教自己写“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了。他是这个冷漠社会中的一个缩影,一个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已经被毒害很深的人物缩影。小孩子尚且如此,何况大人乎?这篇文章的中心,突出了社会对于落魄读书人的冷漠,无视,嘲弄,还有这一群人思想的麻木。所以说小伙计能够对于表现文章的中心——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对于人们的毒害至深——起到了很重要的表现作用。

小伙计还是一个线索人物,由他的眼来观看人情凉薄,来推动整个故事向前发展。文章用第一人称来记述,更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

阅读小说,主角固然需要关注,配角亦需读懂;大人不可忽视,小孩子也要给予重视。在此次的群文阅读中,我们以鲁迅先生三篇小说《社戏》《孔乙己》《故乡》中的小孩子入手,做了深度阐述。明确了小说中的配角——小孩子的重要作用:突出主角的性格特征,反映社会生活,突出文章中心,当做线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等等。对于学生今后的阅读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当然,在初中课本选编的小说中,还有很多小孩子必得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于勒的侄子若瑟夫。《皇帝的新装》中说出“皇帝并没有穿衣服”的真话的小孩子;《父母的心》中被父母送走,换回,再送走,最终都要回来的几个孩子。

只要我们教师愿意去发现,群文阅读的议题还可以发现很多。比如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偷”;《社戏》中孩子们偷豆,是体现童年的乐趣;《故乡》中杨二嫂偷手套,体现人民深受封建制度残害,变得自私、市侩、尖酸刻薄、麻木不仁;《孔乙己》中孔乙己偷书,是因为他被生活所迫,不会营生,又好喝懒做,只能去偷书来维持生计,体现了读书人深受封建科举制迫害,四体不勤,什么也不会,只会读书的悲剧命运。再比如鲁迅先生小说中的妇女形象,《祥林嫂》中的祥林嫂,《药》中华小栓的娘和夏瑜的娘,《伤逝》的女主人公子君。

群文阅读教学,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归纳,一定会有更多更深刻的领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鲁迅先生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小孩子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