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遍遍地和我的小伙伴桂凤,交流自己阅读《飘》的感受:十年前,第一遍读《飘》,满眼都是爱情,其他的内容都被自觉屏蔽了;十年之后,重新捧读《飘》,堵在心中满满的都是战争,爱情和风花雪月变成了餐后甜点,客厅内的鲜花,只是一种点缀。桂凤同学对文章中的白瑞德,可是赞不绝口呢。她说,他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曾经记得,从前读《飘》,对于郝思嘉的美丽的描写是那么印象深刻:“她那双淡绿色的眼睛纯净得没有一丝褐色,配上乌黑的睫毛和翘起的眼角,显得韵味十足,上面是两条墨黑的浓眉斜在那里,给她木兰花般白皙的肌肤划上十分分明的斜线,这样白皙的皮肤对南方妇女是极其珍贵的。”也记得她对于艾希礼的狂热追求和谦卑地忍让,甚至她都要抛弃一切,与心爱的人私奔。当然另一个主角,白瑞德的出现也一直是以爱情的象征出现的。他虽然略带些调侃,虽然总是能够看透郝思嘉的小心思,并把她揭露得一点隐私都没有。但是对于郝思嘉的爱意却是很真挚的。
重读《飘》,看到的却是战争的残酷,让人不寒而栗的伤亡,诀别,还有战争对于一个女性的严峻考验。
多少个曾经年轻的面容,瞬间就只剩下一个名字,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多少个年长的老者,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了战场,却无法再回家与亲人团聚;多少个伤员,在呻吟中痛苦地离开人世;多少名战士,死去之后,都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多少双期待的眼睛,从死亡名单上,看到了自己亲人的名字被无情地印在了上面;多少个庄园被毁,多少个人儿忍饥挨饿,多少亩田地荒芜成凄凉……
郝思嘉的爱情梦想,她曾经被培育的淑女标准,也在无情的战争中被一点点地销蚀掉,她必须变得坚强!
随时地,轰隆隆的炮火会把他们从梦中惊醒,他们就要在战栗中度过一个个的不眠之夜。她要带领全家人离开城市,回到父母的庄园里去,她以为那里是她最可以考的避难所。所以只有一匹伤病的弱马,还有一辆轻轻摇晃就会散架的马车,带着她年幼的儿子,还有刚刚生产的媚兰,刚刚睁眼看世界的小baby,在白瑞德的保护下离开了城市。谁知道,半路上,白瑞德要去参军打仗了,抛下了这个弱女子——郝思嘉,艰难地冲破重重阻碍地带领一家人,历尽千难万险回到了庄园。其中的危险,看过原著之后,相信各位朋友的感觉会跟我一样,只有随着主人公的路程而不断地揪心,担忧。
想想吧,原本纤秀白嫩的手,只是用来摇着小扇来增添自己的魅力,掩着嘴轻轻一笑来表达内心的情绪,弹着钢琴伴着歌声来为生活增添情趣的。可是现在,却需要这双手在泥土里刨食,在骄阳直射下去采摘棉花,拉着全家人的手躲避入侵者的践踏,手执缰绳赶着马车奔走在挽救全家的路上,还要这双女性的手去和男人签订合同,为自己的木材厂挣下一分分的救命钱。母亲和嬷嬷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对于她的淑女培训,都不再管用了,因为她要活下去,就必须坚强,必须硬朗,必须咬紧牙关向前冲,做一些为贵妇人所不齿的抛头露面的男人式的工作:因为她没有肩头可以倚靠!
她只有昂起头颅,直起腰身,挺起腰板,直面这严峻的现实,否则,只有全家饿死,亦或被战火烧死。她,要让全家人活下去,还要尽全力保住父母的庄园,更想着孩子们能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也只有她,能够撑得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庄园,稳住这个步步惊心的家庭,养活这一大圈天天要进食的嘴巴。
很佩服她的顽强,佩服她的铁一般的意志,佩服她对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心。
她的精神一直在鼓舞我,让我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以应对一次次的考验和挑战。生活原本如此,谁能够逃得了种种考验呢?
关于爱情,还是要提一提的,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战火的洗礼,命运的百般考验之后,郝思嘉顿悟了:“她对她所爱过的两个男人哪一个都不了解,因此到头来两个都失掉了。现在她才恍惚认识到,假如她当初了解艾希礼,她是决不会爱他的;而假如她了解了瑞德,她就无论如何不会失掉他了。”很欣慰于她的理性分析,小女孩,终于长大了!
文章的结尾,郝思嘉在面对白瑞德要离开的决定之后,尽管已经很累了:“她唯一需要的是有个歇息的空间来熬受痛苦,有个宁静的地方来舔她的伤口,有个避难所来计划下一个战役。”但是她还是坚强地以铁人的面貌来面对:“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境遇下,读同一本书,读出了不同的味道,也读出了自己的内心。这种感觉,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