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何以解释一切》笔记(二)

>> 如果把胶带粘在已经清洁过的石墨上,就能够提取出一层碳,厚度跟碳原子的直径一样。这种奇特的物质就是石墨烯,碳原子排列成网状,有许多不同寻常的特性。它的硬度是钢的200倍,而且还是透明的,可以用作筛子过滤掉海水中的盐分。

>> 铋是方形的晶体,外形复杂得跟迷宫一样,像泥沼中的油闪闪发光;而镥和铥是纤维状的块体,就像是被撕开的牛肉片;铌刚被分离出来时就像是没有光泽的银,但电流通过后呈现彩虹一样的颜色。

>> 一些金属有磁性(铁、钴、镍、铽和钆),另外一些本身没有,但会加强以上五种元素的磁性(钕)。有些金属在加热到3,000℃时还会保持固态(钨),还有些金属靠手掌的温度就可以融化(镓)。金属的活性介于金和铒之间,金在单一的强酸中都不会腐蚀,铒稍稍加热就会爆炸。

>> 金属是导电的元素。当然,碳在石墨烯的状态下也可以导电,但是金属在任何状态下都会导电。

>> 电鲇是人类最早关于电的记录,比人类能够控制的电早5,000年。

>> 古希腊科学家泰勒斯早就发现,在适当的环境下用羊毛摩擦琥珀碎片可以爆发火花。但英国实验家斯蒂芬·格雷发现的才是我们认为的电流。

>> 量子理论下的稳定性意味着“物质失去能量以达到这种状态”。分子分裂后会变得更加稳定,就像纸牌叠的屋子摔成碎片时会更安全一样。

>> 质子的电荷越多,就有越多的电子被拉向核内,原子就变得越小。这意味着每一行从左到右的原子体积都在逐渐减小。因此,元素周期表左边的原子体积大而弥散,轨道长而松软。它们的电子离核较远,位置不固定。电子不太愿意留在原地,很有可能与其他原子共享电子。

>> 原子很乐于分享,所以当你用薛定谔方程描述数以百万计的金属原子时,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轨道,引发混战,物理学家称之为“电子海”。

>> 用手指触摸任意一块金属,指尖就会有电子来回移动。这些运动是随机的。如果能够让电子在同一时间往同一方向移动,就形成了电流。

>> 特氟龙是地球上隔热性最好的材料,但是如果给予大量的能量使电子跨越轨道间的间隙,它也可以导电。

>> 导电率超过100万西门子每米的物质被归为导体,而低于0.01的是绝缘体。的确,0.01和100万之间有很大范围,但这其中的物质很少。这类物质被称为半导体。

>> 物质呈固态、液态还是气态取决于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 在元素周期表中,从汞原子往右看,质子数增加,原子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固体。从汞原子往左看,轨道重叠得更好,也会形成固体。

>> 汞是一种能够导电的元素,因此它是金属。但它毫无疑问是元素周期表上导电性最差劲的金属。

>> 电子穿过一块金属时,并不是走直线的。原子核会震动,内部的轨道会干扰外部的轨道,因此电流的运动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把减缓电流运动的东西称为“电阻”,单位是“欧姆”。电子被推动着穿过金属,这种能量被称为“电压”(单位是“伏特”)。这些东西一起产生了电流。

>> 人体是相当不错的导体(就像一袋盐水),但复杂之处在于皮肤是绝缘体。干燥的皮肤电阻达到100,000欧姆,而湿润的皮肤把水分都吸入毛孔,电阻下降到1,000欧姆左右。

>> 心脏的工作原理是,外层肌肉每秒受到大约0.0000012安培电击,心脏收缩,把血液挤压出来,运行到身体各处。之后,心脏放松下来并重新张开,吸收更多血液。

>> 如果电流长时间地电击心脏,就会紧紧地挤压它,不会重新张开,因而不能吸收新鲜的血液。这就是为什么人能够在闪电之下幸存下来,却会死在电椅之上的原因。闪电的电流会穿过心脏,但时间很短,心脏很快就会恢复正常。如果能够维持电流,就能够给这个人安装一个人工心脏。

>> 我们通过测量一种酸释放氢核的能力来判断酸的强度。

>> 高氯酸的pKa值为-10,比浓硫酸强1,000万倍;三氟酸的pKa值是-14,比浓硫酸强1,000亿倍。然而这些远远比不上“魔酸”(真实名字),它甚至可以溶解掉蜡烛。

>> 氟锑酸是世界上最强的酸,它的pKa值是-19,是浓硫酸的1亿亿倍。

>> 液态氦是宇宙中流动性最好的液体。

>> 如果你有一杯液氦,搅拌一下,它就会一直转动。任何液体都会与容器发生相互作用,速度减慢,但液氦不会产生摩擦,因此永远不会停下。

>> 唯一能阻止液氦流动的方式是加热,液氦只要一加热就会失去流动性。

>> 大多数液体内部的吸引力足以维持稳定,不会沿着容器壁往上爬。但液氦不是这样。氦会向容器开口的一侧移动,慢慢爬出来直到把容器排空,就像是想要逃跑一样。

>> 氟是一种稀有的黄色气体,需要用钝化的钢以及防弹玻璃运输,因为氟原子会从它接触到的任何物体中剥离出电子。

>> 从第13族元素硼开始,非金属倾向于把电子维持在特定的位置,形成边缘锐利的网格。这就是晶体。

>> 硼是除了碳以外最硬的元素,常用于制造胶水和玻璃,通常与氧元素、钠元素一起,结合成硼砂晶体。硼砂晶体大多来自加利福尼亚的死亡谷,这是地球上最热的地方。

>> 硼砂晶体外表呈鬼魅般的白色,而且大多是透明的——这是金属没有的特性。由于电子海的作用,光会从金属表面反射回来,因此它看起来是不透明的。但是,非金属的电子固定在轨道上,并且有缝隙,这意味着光会穿过去,而不是反射回来。

>> 最珍贵的晶体不是硅与氧的结合,而是铝和氧。氧化铝就是刚玉,是一种白色晶体,其外观与食盐相似。但如果混合少量铬原子,就变成了红宝石。用钛或者铁原子代替铬,就得到了蓝宝石。

>> 第二珍贵的晶体钻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四面体晶体,每个原子都与四个原子相连。同样的,杂质会改变晶体的颜色。一点点硼会使钻石变成蓝色,而一点点氮会使钻石变成黄色。改变杂质原子,改变晶体颜色。

>> 当我们从左到右扫过元素周期表的每一行,我们遇到的原子所含的质子数就越来越多。电子轨道向内吸引,因此右边的原子体积变得越来越小,也越来越贪婪。第17族元素中有氟(点燃棉花)、氯(化学武器)、溴(消毒剂)。可是到了第18族,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一族中有氦、氖、氩、氪、氙、氡,它们是最不活泼的元素。它们都不情愿参与成键,因此它们最早被命名为“惰性气体”。

>> 当我们填满一个壳层时,得到的元素就是稀有气体。这些原子的所有轨道都是满的,因此没有地方容纳想要进入的电子。原子体积也很小(在最右边),这意味着它们会紧紧抓住自己的电子,不给别人。

>> 灯丝是用钨丝做的,在通电的时候会发光。钨丝发光的时候会变热,与氧气反应。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我们用氩气代替空气,由于钨丝不与氩气反应,灯泡就能够继续工作。

>> 如果把稀有气体充入玻璃管,用电流连接玻璃管两端,稀有气体的原子就会震动。电子在电流的作用下会向外推开,但很快又回到原位,这个过程就会发出特定颜色的光束。

>> 氖气发红光,氦气发橙光,氩气发蓝光,氪气发绿光,氙气发蓝绿光。氖(Neon)是最早被发现的,所以我们把这些耀眼的气体管称为霓虹灯(neon lights),就是在商店橱窗外看到的那种。

>> 衡量毒性的大小并不像你想象中那么简单。每个人新陈代谢的方式都不同。根据人体质的不同,尼古丁会转化成七种不同的化学物质,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戒起烟来很困难。尼古丁在他们体内变成了更容易上瘾的物质。

>> 如果你对一群人下毒,有些人死掉了,有些人却活了下来,这纯粹是出于偶然。科学家使用“LD50值”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毒物的致命剂量可以保证杀死群体中50%的生物,单位是mg/kg(杀死每一千克生物需要多少毫克毒药), LD50值越小,毒药的毒性越强。

>> 不同的物种对食物的新陈代谢很不相同。葡糖醛酸对人体无害,可以用于烹饪酱汁,但对猫来说却是致命的。砷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毒药,但加到鸡饲料中却可以增加其肌肉量。此外众所周知的是,巧克力中的可可碱能够杀死一只小狗,但它对于人类仅仅是产生自我厌恶的感觉而已。

>> 除了黑猩猩以外,生理上与人类最接近的动物是老鼠。

>> 化学物质被吸收的方式决定了它的反应过程。钬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毒的,然而铟只在吸入的时候有毒。

>> 铅的LD50值是600mg/kg,而铊的LD50值是32mg/kg,后者比前者的毒性强约20倍。砷是19世纪小说家最青睐的毒药,其LD50值是20mg/kg,而磷则接近3mg/kg。以毒性论,磷是毒性最强的元素,但如果考虑到放射性物质,磷就被甩出十万八千里了。放射性元素不仅仅会扰乱人体机能,还会释放出α粒子,使你身体的细胞分裂。由于这种额外的杀戮模式,所以钋可能是最致命的元素。

>> 二甲镉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化合物,千分之一克二甲镉溶解在一吨水里也能致命。但事实上,最毒毒物的王冠应该属于肉毒杆菌毒素,这是肉毒杆菌分泌的化学物质。肉毒杆菌毒素有好几个品种,名称分别是A到H,其中肉毒杆菌毒素H毒性最强,只用二十亿分之一克就能够杀死一个成年人。假设地球上有70亿人,那么只需要3.5克(一茶匙就可以把整个物种消灭掉。它会用一种非常残酷的方式杀死你,让你麻痹至死。不过你也可以把它稀释到低浓度,然后注射到前额,使肌肉麻痹,以防止产生皱纹。肉毒杆菌毒素A(不那么致命)就被用于这一目的,其商标名是Botox®。

>> 1924年,美国医学会会长查尔斯·梅奥半开玩笑地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显示,如果把人身体的全部元素按种类分组,总价值大约是84美分。你血液中的铁可以制造出一个家用指甲刀,而蛋白质中的碳可以生产一小袋木炭,等等。

>> 把人体写成化学方程式,它告诉我们,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与厨房中的原子没有太大区别。许多人不喜欢这个说法。有一次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广告,一位科学家向忧心忡忡的顾客保证,他们的冰激凌“不含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只有天然香草醛”。这则广告的作者完全没有意识到,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就是香草醛的化学名。这就好比说“饮料中完全不含二氢化氧(H2O),只有水”。

>> 人体所有的DNA包含2,040亿个原子,全部都是碳、氢、氧、氮、磷。没有别的“材料”使人更特别。

>> 女性怀孕期间,她一直都在分解食物,用食物中的原子重组成一个婴儿。牛奶中的钙变成骨骼中的钙,土豆中的氮变成皮肤中的氮,食盐中的钠变成大脑中的钠。因此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吃什么,我们就是什么。

>> 生物系统并不特殊,所有元素都能够在元素周期表上找到。

>> 生物学是最奇妙的化学反应。

>> “剂量决定毒性。”换句话说,一种物质有益还是有害,取决于物质的数量。

>> 苹果核中含有苦杏仁苷,人体会将其转化为氰化物,可是,你要吃18个苹果核才会生病。

>> 砷是一种著名的毒药,但微量的砷可以用于治疗白血病。砷也是撒尔佛散的核心元素,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特效药,也是治疗梅毒的首要功臣。锑是一种抗菌药物,可含量太多就会杀死宿主;少量的铈可以治疗肺结核,太多了就会引发心脏病。药物之所以有推荐剂量,就是因为帕拉塞尔斯原理。对的剂量是在拯救生命,错的剂量反而有害。

>> 人类是一种微妙的反应平衡的结果。只要改变其中一项,就可能发生连锁反应,其结果是不可预料的。例如,如果你体内的碲元素太多,你就会呼吸急促;元素银会把你的皮肤变成蓝色,这在医学上被称为“银质沉着病”。硝酸甘油是炸药中使用的活性成分,但也被用于治疗心绞痛,没人知道它为什么能起作用。

>> 其他一些元素——尤其是重金属元素——是有毒的。这是因为它们与人体所需的元素相似,酶可能分辨不出来。锌是生长必需的元素,其原子大小与元素镉差不多。如果摄入了镉,身体就会用镉来制造酶。然而,镉跟体内的化学物质无法相互作用,所以当你遭受镉中毒的时候,身体就不再生长了。铅中毒是因为铅与钙大小相似。制造红细胞需要钙,所以如果人体吸收了太多铅,造血功能就会受到阻碍。汞的情况更糟。汞的大小符合大脑表层的膜,一旦进入体内,就会影响神经系统,更别提影响思维了。

>> 我们必须保持审慎。我们无法对这些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某个虚妄的东西。我们解释不了,明智的做法是承认不知道,而不是提出令我们满意的假设。

>> 每一例人体自燃的报告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细节,或许可以作为潜在的证据。报道中说,火焰总是呈蓝色,并且总是从肠道开始燃烧的。1993年,冈特·加斯曼与迪特尔·格林德曼的研究表明,人类肠道内部能够形成一种叫作磷烷(PH3)的化学物质。磷烷本身不易燃,可如果两个磷烷分子相连,就会形成二磷烷(P2H4)。二磷烷能够在氧气中自燃,也会引燃附近的其他气体。人体内的主要气体是甲烷(CH4),大多都在肠道中,燃烧时会发出蓝色的火焰。

>>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固体不流动,液体流动但不能压缩,气体既可以流动又可以压缩。绝大多数材料适用这种定义,但也有些材料突破了这一界限,比如说沥青。

>> 元素周期表中的绝大多数元素。我们知道它们的存在,但不在意它们的用途。如果你患有肾病,就应该感谢锆,因为它在透析设备中吸收离子。如果你抽烟,这种习惯归功于铈,这是唯一能产生火花的金属,没有它打火机就毫无用处。

>> 镝是唯一一种可以从人类历史上排除的元素,去掉镝对历史没有任何改变。镝,历史元素周期表上最无聊的元素,我们向你致敬。

>> 人类已经存在了数十万年,但我们所说的“文明”是从使用金属开始的。石器时代就像是人类的婴儿期,而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是转折点。

>> 自然界中的大多数金属都是以氧化物的形式出现的,但氧元素和碳元素之间的键更稳定。因此,如果我们把金属氧化物(岩石)与足够多的碳混合在一起,给整体提供能量(加热),混合物最终会重新排列成二氧化碳和纯金属。这种技术就是冶炼,是除了燃烧以外最重要的化学反应。

>> 碳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多功能性。它位于第四列,有四个电子可以成键;同时位于该列最上面,因而体积较小,能形成紧密的化学键。

>> 其他能够形成多个化学键的元素通常体积很大,因此其化学键不牢固。在化学键的数量及稳定性方面,碳表现得最好,因此无论对于细胞还是我们的手机,碳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锡的特殊之处并不在于它作为纯金属的功能,而是它与其他金属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会改变它们,形成所谓的合金。锡很软,因此能和铜混合制成青铜。

>> 锡是元素周期表上重要的修饰元素。

>> 锡不像铁那样普遍,但有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可以防锈,以及方便提纯和使用。上至君主,下至平民,都可以使用它。军队和政客可能会更珍视黄金这样的元素,但锡是人民的元素。

>> 金属表面会吸收能量最高的紫色、蓝色和绿色,而黄色、橙色则会被反弹回来。

>> 金是可塑性最强的元素,它太柔软了,以至于28克黄金能够拉伸成一条长线,其最大长度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的9倍。

>> 世界上所有黄金储备加在一起,总量只有17万吨。这只够填满三个奥运会标准大小的游泳池。

>> 铅是从矿石中提取出来的,是一种颜色暗淡的金属,它有三个重要的特性:密度高,意味着它很难折断;可塑性强,意味着它容易弯曲;耐腐蚀,意味着它能够与水接触。

>> 英文中的“水管工”(plumber)一词也是来自拉丁语中的铅(plumbum),因为管道专家就是研究铅的专家。这就是为什么plumber中的“b”不发音。

>> 研究表明铅是制造子弹的最佳金属。这不仅是因为铅容易获得且易于操作,还因为它密度足够大,从枪管里发射后能一直保持直线运动。除了铅以外,没有别的金属密度这么大,能够保持运动轨迹不变。

>> 铅既可以杀戮,也能够教育,而且是因为相同的特质。

>> 这些年都没有爆发过流行病,有两个原因:疫苗和17号元素氯。

>> 据赫尔曼·鲁特克说,1915年5月1日,有人举办了一场聚会,表彰哈伯用简单有效的方式运用了氯化学。聚会结束的几个小时后,他的妻子克拉拉(一位著名的和平主义者)带着哈伯的左轮手枪走进花园,然后开枪自杀,死在儿子的怀里。在这个故事里,氯和铅有一样的名声。但它也可以被很好地利用。

>> 氯对生物机体是致命的,因此如果处理得当,可以用来杀死饮用水源中的病原体。

>> 对于究竟是谁发明了照片和胶卷,人们还有争议。但在1876年,沃兹沃思·多尼索普最早取得了胶片相机的专利。他给特拉法加广场拍摄了几秒钟的录像,这是电影工业的开端。考虑到所使用的元素,我们称之为“银屏”。

>> 如果你有1kg铀,大多数中子都会从金属表面逃离。但如果你有47kg铀,也就是所谓的临界质量,中心的中子就不会逸出。能量积聚,裂变加倍,最终就是一场核爆炸。

>> 1945年以前,黄金主宰着全球政治;但1945年以后,铀占据了主导地位。

>> 这世界已经变了。有人欢笑,有人哭泣,而更多人选择了沉默。

>> 如果19世纪最重要的成就是工业革命和内燃机,那么20世纪就是硅革命与晶体管。

>> 晶体管对于计算机的重要性,相当于砖对于房子的重要性。每台智能手机中大约有30亿个晶体管,笔记本电脑中的晶体管数量是它的70倍。

>> 硅原子体积很大,因此本性上有点像金属。然而硅原子的形状与碳、硼等非金属有更多相似之处。这种混合特性使硅成为半导体,其晶体是晶体管的主体结构。

>> 钽在通电的时候会震动,因此它在移动电话上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世界上70%的钽矿来自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的经济就是建立在采矿和出口之上的。刚果1994年到2002年的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血腥的冲突,战争的资金就是来自出口钽。有时候,我们与元素的伦理关系相当黑暗。

>> 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颁布了命名新元素的严格规则。新元素必须按照如下方法命名:

1.神话人物(例如,钍thorium源自挪威的雷神托尔Thor)

2.地点(例如,铼rhenium源自莱茵河的拉丁名Rhenus)

3.元素的性质例如,溴bromine源自希腊语bromos,意思是恶臭)

4.提取出元素的矿物质(例如,钐samarium源自铌钇矿samarskite)

5.科学家(例如,roentgenium源自X射线的发现者威廉·伦琴Röntgen)

>> 科学家证明,电子是基本粒子,光子也是。光子是构成光的基本粒子。除此以外,中微子、胶子、希格斯玻色子等都是基本粒子,但质子和中子不在其中。

>> 质子不能分为两半,但可以分成三个部分。默里·盖尔曼把这些粒子称为“夸克”。可是,你依然不可以说你能把质子切成三份,因为他们分不开。夸克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三个一组成为小团体。

>> 上夸克有2/3个正电荷(+2/3),而下夸克有1/3个负电荷(-1/3)。如果两个上夸克与一个下夸克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正电荷,也就是质子;当一个上夸克与两个下夸克结合,电子数就清零,也就是中子。

>> 元素周期表中,有几列(族)的名字是与历史相关的。第3族到第10族是以最上面的元素命名,比如第10族被称为“镍族”。不过其他的列都是非正式的名称。

第1族,碱金属

第2族,碱土金属

第3族,钪族元素

第4族,钛族元素

第5族,钒族元素

第6族,铬族元素

第7族,锰族元素

第8族,铁族元素

第9族,钴族元素

第10族,镍族元素

第11族,铜族元素

第12族,锌族元素

第13族,硼族元素

第14族,碳族元素

第15族,氮族元素

第16族,氧族元素

第17族,卤素

第18族,稀有气体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元素周期表何以解释一切》笔记(二)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