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哲学(1)——自宫是一种诱惑

 《笑傲江湖》这本小说无论是故事情节的设计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在金庸的小说里都算是极为出彩的一部。关于这本书的指向和内涵,作者在书的后记中有明确交代,说是他是将此书当作政治小说来写的。他说:“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就像大多数小说一样。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画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不顾一切的夺取权力,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情况,过去几千年是这样,今后几千年恐怕仍会是这样。任我行、东方不败、岳不群、左冷禅这些人,在我设想时主要不是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林平之、向问天、方证大师、冲虚道人、定闲师太、莫大先生、余沧海等人也是政治人物。这种形形色色的人物,每一个朝代中都有,大概在别的国家中也都有。”
政治,并没有我们现在理解的那么狭隘,其实,尤其是一个中国人,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都便生活在一定的政治氛围之中。历史学家钱穆在论及中国古代文学特点的时候,就认为,中国人的人生,其实就是政治的人生。金庸的许多小说,都离不开政治,《书剑恩仇录》是这样,《天龙八部》也是这样。这里的政治小说,不一定要叙述政坛的事情,不一定要描写政坛人物,限于武侠小说的特点,只能将政坛化为江湖,政坛人物化为江湖儿女。要做到这一点,作者必须对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权谋机变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必须对官场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表现有一个清楚的透视。有人评价金庸城府极深,不怒而威,因而适合从政,这从这部小说里也可以看得出来,——但他毕竟还是写小说了。

根据作者的自述可以看出,他虽然是将这部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当作政治人物来写的,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又努力挖掘其“人性”,也就是说他是透过历史与现实的官场来表现作为其中的人物的“共性”,表现的也是“中国三千年来政治生活的若干普遍现象”。这个出发点,就使这部小说也具备了“普遍”的意义。而纵观全书,“自宫”作为一种重要的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反复出现在了小说中。
《笑傲江湖》里最具华彩的情节就是“自宫”,关于为什么要“自宫”,小说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欲练神功,引刀自宫”,一种是“武林称雄,挥剑自宫”。可见“自宫”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练神功”,而“练神功”的根本目的又在于“武林称雄”。为了这个目的,小说中先后有四个人“挥剑自宫”了。

第一个是林平之的先祖林远图。林远图本是莆田少林寺红叶禅师的得意弟子,法名渡远。由于华山派的岳肃与蔡子峰偷窥《葵花宝典》,红叶禅师生怕他们胡练生出什么乱子来,就派渡远前去相劝。不料渡远在听到二人叙述的武功后凡心顿起,不愿再回到少林寺去了,而是挥刀自宫,潜心修炼,以七十二路辟邪剑法创出了很大一份事业。渡远是个和尚,和尚当是不慕名利、舍弃红尘的典范,但很显然渡远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他即使想在江湖上闯荡,也碍于本事低微,混上若干年也只能是个受人欺负的小角色,现在听到有这样的法门,使用得当,自然可以“称雄”江湖,那当然是机不可失了。反正作为和尚,要戒淫的,那个玩意儿也没什么用,考虑再三,自宫了以后还能博得个伟大的名声,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权衡之下,自宫的好处远远大于不自宫,于是就自宫了。至于生儿育女,相比之下就显得极为次要了,大不了从别处捡来一个或讨来一个就算是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了。虽然是个僧人,一旦被儒家的功名思想所控,也就情不可遏了。
第二个便是日月神教教主东方不败。东方不败出身非常低微,从他后来自叙身世时就可以知道,他在少年的时候家庭贫寒,全蒙童百熊多年接济,就连他父母去世都无法正常归葬,也是承蒙童百熊代为料理。由此可见,他年少时处于社会的最下层,是个典型的弱势群体。但我们应该看到,越是这样的人,越了解作为一个下层社会的小人物的悲哀,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在艰难的生活中算是尝够了。一般处于极端贫困的人有两种处世方式:一种是被贫穷折磨得心灵近于麻木,精神也日渐萎缩,只希望过一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温饱日子,整日为生计而奔波,勉强糊口,有一点收获就当作是上天的恩赐,有一点赏赐就当作是飞来的横财,这样的人会在对富贵的仰望与叹羡中度过一生;一种则狂热地想着跳出这种生活境遇,他受够了贫苦带来的屈辱和困厄,自然也热慕于地位、权力与富贵带来的荣华,他朝思暮想的就是打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社会格局,取代那些社会上层人物。这后一种人的心理也不能说全没有它存在的道理,但从社会底层一跃而登上最高的政治舞台又是何其艰难?这就自然地诱使其中一些道德不完善的人做出违反社会公理的事情来。东方不败就是其中的典型,他非常聪明能干,进入日月神教后做到了风雷堂长老座下一名副香主。我们完全可以想见他在那些年里付出的代价,他一定是废寝忘食,谨小慎微,强自忍耐,察颜观色,见风使舵,有了任务抢先干,有了困难迎头上。这样的生活太过辛苦,多少个日子,他一定都想放弃,但一想起当年的贫苦,他就会咬着牙坚持下去,贫苦成了他前进的原始动力。这种人物最了解机会的来之不易,也就最能把握住命运的垂青。他们的身上,集中了上级需要的一切优点:他们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不怕困难,极具耐力。但这又绝对是源于对权力和富贵的无限崇拜,而一般上级只会看到他表现出来的优点而不会去探究这优点赖以存在的心理动机,于是,他得到任我行的信任与破格提拔只是早晚的事。而像他这样一个人又是绝对不会满足于现有的地位与权势的,贫困造成的畸形心理会让他无止境地沿着认准的道路毅然前行,毫不退却。为了达到他在少年时就确立的目标,为了解除多年隐忍的饥渴,为了以最强有力的姿态面对当年的贫穷,他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这样,一旦有了“称雄”的机会,他怎么也不会放过,即使条件是让他自宫。

第三个便是鼎鼎大名的华山派掌门君子剑岳不群了。这个人物性格非常复杂:他城府极深,颇具远见卓识;虚伪阴险,不乏聪明机变;为了达到目的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而每一种丑行在他那里又都表现得温温尔雅。看完全书再回头品味这个人物,都会令人背上生出丝丝寒意。由此,你也不能不佩服金庸先生对政坛上这类人物的了解与透视,岳不群是以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的,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物那是彼彼皆是,金庸中国古代文化素养非常深厚,对这一类人物的心理与表现把握得也真如掌上观纹,了然于胸。
岳不群的目的非常单纯,就是担任五岳盟主并最终称霸武林。他是一个为权力而痴狂的人,但他又势力有限,为了这,他自然地瞅准了林家的辟邪剑法。先是派岳灵珊与劳德诺到林家附近开店以探虚实,这一招叫“投石问路”;从木高峰手中抢来林平之并收之为徒,这一招叫“以德服人”;暗自同意林平之与岳灵珊交往,这一招叫“美人计”;从令狐冲那里毫不商量地拿来辟邪剑谱并推卸于令狐冲,这一招叫“嫁祸于人”;眼看着左冷禅与其他各派争斗而不露声色,这一招叫“隔岸观火”;在与令狐冲在少林寺比武时故意在踢令狐冲时折断脚骨,使得他人都没有识透自己的真实本领,这一招叫“瞒天过海”;暗地里除去阻碍五岳并派的定闲师太等人,这一招叫“先下手为强”;知道劳德诺是个内奸而不露声色,并且通过他来设置陷阱让左冷禅等人跳,这一招叫“欲擒故纵”;最后老实不客气地从左冷禅那里将其多年经营的成果全部收为己有,这一招叫“鸠占鹊巢”。在他那里,什么亲情友情,什么道德礼义,都成了通向权力巅峰的铺路石。他是一个毫不讲游戏规则的人,也是极为善于利用游戏规则的人,他的规则最适合于他自己,他是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阴谋诡计的集大成者,而他的名字却叫“岳不群”,显得卓然不群;而他的绰号却叫“君子剑”,显得君子气十足;而金庸先生偏偏又把它塑造为一个受过儒家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满口仁义道德,抑己恕人,满肚卑鄙念头,阴谋诡计,用意是何等之深啊!岳不群当然自宫了,为了他的终极目标。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岳先生费尽心思地想着武林称雄,而左冷禅也是处心积虑地想着统一五岳,在比武时一个是真自宫,一个是假自宫,假自宫的当然斗不过真自宫的。这样我们还理解了,岳先生这些年来的人生就是追求自宫的人生,以前的各种行为只是为最后的自宫做准备,他的智谋百出,他的顽强意志,都是自宫的必要条件,他是一个不自宫就不罢休的人。
第四个便是林平之了。在所有自宫的人里,也唯有他含有被外力所逼的不得已的因素,从而也就略带有令人同情的成分。他本是福建林家一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父母正应了那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话,被他人害死,他要报仇却既无那个门路,也无那个本事,于是投靠了岳不群,迷迷糊糊地做了这个伪君子的徒弟,并意外地拥有了一分甜蜜纯真的爱情,这也算是命运对他的眷顾了。在与岳不群的交往中,他逐渐认识了岳不群的为人,也看清了他的险恶用心,渐渐地变得成熟老练起来,学会了隐忍,培养了毅力,也学会了奸诈权谋。但他要报仇却始终不能,说到底,他的翅膀还不够硬,本事还不够大。然而就在此时,机会来了,他也足够坚强,竟然在华山岳不群卧室侧的悬崖边连着待了十几个晚上,终于在岳不群将《辟邪剑谱》扔了出来的时候捡到手,连即将到来的洞房华烛夜的快乐也顾不上享受就迫不及待地自宫练剑了。自宫后的林平之就令人不屑了:他的报仇已让人看到了他的不正常心理,他的杀岳灵珊更让人看到他人品的低劣,而这个向来胸无大志的青年由于自宫后剑术提高,直接导致恶欲膨胀,居然也想着“雄霸天下,甚么岳不群、令狐冲,甚么方证和尚、冲虚道士,都不是我的对手”。可见他的称雄武林是由自大狂妄引起的,都是自宫惹的祸。前三人是想称霸武林而自宫,他是自宫后想称霸武林,与前三人还是有所不同的。也许正因为这点不同,他的结局也较东方不败、岳不群不同,小说最后安排他安居在了西湖底部的地牢里永远地做着称雄天下的清秋大梦,用意颇深。

阅读这部小说,我们还应注意到,自宫了的人只有这么四个,但想自宫的人却是不计其数。余沧海、左冷禅、劳德诺、木高峰、游迅、玉灵道人、仇松年、西宝和尚、严三星甚至包括死在华山后山洞里的魔教十大高手(愿他们在天之灵得到安息)哪一个不希望着自宫?你可以说他们不知道练神功是要自宫的,但金庸先生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们将《辟邪剑谱》与《葵花宝典》奉为圣物,为了得到它甚至不惜付出生命,是那样的痴迷,那样的狂热,一旦得到了在它的诱惑下能不自宫吗?只不过没那个机缘与本领罢了,想自宫也要看你配不配。鲁迅先生将中国的时代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金庸先生则把类似的武林人物分为想自宫而不得的人和实现了自宫的人。
我在这儿说“类似的武林人物”,主要是指被权力欲和复仇欲灼烧得发烫的人。当然,什么事情都有例外,自宫也是如此。《笑傲江湖》中有几个人都有自宫的条件与机会,但他们就没有自宫。这中间第一个便是任我行。任我行曾任日月神教的教主,他也有称霸江湖的野心,此前被抢来的《葵花宝典》就归他掌管,而他也知道其间的秘密,倘若自宫练功,可谓轻而易举,只是忍耐一时之痛而已。但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任我行野心勃勃,但他性格里桀骜不驯、睥睨一切的成份却占着上峰,这个人物阳刚气十足,对自己的能力颇为自负、自傲,你让他自宫后去忸怩作态地装女人,那比杀了他还难受。从他的性格出发,他宁可去战死,也不会对人卑躬屈膝。这是一个人格上极为强悍的人。在杀死东方不败后,对是否自宫他也有一番自白:
“这本册子,便是《葵花宝典》了,上面注明,‘欲练神功,引刀自宫’,老夫可不会没了脑子,去干这等傻事,哈哈,哈哈,……”
可见,在他心目中,自宫去练功是“傻事”,是“没了脑子”才干的,当然他也不是没有心动过,不过当时他正在学习“吸星大法”,这又成了没往这方面发展的原因之一。但对于这件事,他对自己始终有着较清楚的认识。

从这个人物出发,从政治小说的寓意考虑,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任我行之所以没有自宫,一方面是因为他那时在众人仰慕和追求的目标上基本上是成功的,虽然他还没有达到称霸江湖的目的,但他的日月神教的教主地位暂时是雷打不动的,他已经高高在上,君临上界,所缺乏的只是再进一步,这一步虽然关键,虽然重要,但不至于让他到出卖自身去追求的地步。在这一点上,他与东方不败这样出身寒微的人、岳不群这样没有什么真正的政治资本的人、林平之这样除了自宫再也找不到可以达到目的的人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任我行不自宫,还因为“吸星大法”此时是他钻研的目标,也是他赖以站稳这个地位的凭借,而有了制胜的法宝,也就有了高踞这个位置的保证。这就宛如一个已经登上政治舞台并且能够呼风唤雨的人物对自己拥有的权力的自信与利用一样。任我行不自宫,另一方面则是缘于他的性格,他傲视一切,睥睨一切,聪明杰出,手段高明,不会委曲求全,这一切建立在他的武功与地位上,如风助浪,更显嚣张。政坛中也不乏这样的人物,他们拥有绝对权力,称雄一方,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自己就是天王老子,说一不二,你让他屈身俯就,自贬自辱,这是他们绝对不愿意的。
  对于另外一个有条件自宫的人物令狐冲,作者是从道家思想影响的角度来塑造的。令狐冲不拘于礼法,放浪行骸,拿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个典型的“浪子”,对政治压根儿不感兴趣,他是一个带有自然意味的人格健全的人,没有动机,没有妄想,没有欲望,当然也不会去自宫。
自宫了当然就成太监了,但稍具有这方面的常识的人会发现,金庸笔下的这些自宫了的人与太监相比在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第一,他们自宫的动机不同。一般古代自宫入宫(或入不了宫,白自宫一场)的太监大都是为生计所迫,没法生活了,无可奈何之下,只好走这条路;自然也有为逃祸逃债的,像魏忠贤之类,不过这种比较少见。像这样做了太监的人,内心是极为痛苦的。依照中国传统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教训,他们这就是自残身体了,是不完整的人了,所以这样的人都把那话儿供奉在一个瓶子里,等到有一天寿终正寝的时候缝上去,保个全尸,好见列祖列宗。有的太监在被阉割时痛得死去活来,忘记了索要那话儿,最后还得付重金赎回来。但小说里的这几个自宫的人物却是一心为了权势和野心,像林平之开始还是为了复仇,复仇后心理无所寄托,最后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这条道。他们就没把那话儿当回事,我们也从小说里看不到相关的文字说自宫的人将它珍而重之地保留了下来。

第二,他们的形象也很不相同。古代的太监到了一定年龄的时候,变得毛发稀少,皮下脂肪丰厚,发音细柔,骨盆宽大,皮肤松弛,皱纹特多,远较正常男人为老,身体会发出恶臭,说到底是不男不女。但小说里自宫后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都鲜明地带上了女性的特点:东方不败穿衣是“颜色之妖,便穿在盈盈身上,也显得太娇艳”,林平之更是“穿的是一件翠绿衫子,袍角和衣袖上都绣了深黄色的花朵,金线滚边,腰中系着一条金带,走动时闪闪生光,果然是十分的华丽灿烂”,岳不群也是这样。而且都少不了脂粉香水之类的物事,远远地就能闻到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动作也是迅捷无比,“身形飘忽,有如鬼魅”,“如鬼如魅,飘忽来去,直似轻烟”。除了声音以处,其他地方都不像太监,试问哪个太监有如此的打扮?如此的神勇?
第三,他们的心理也不同。据有关心理学家分析,太监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自卑感,屈辱感,团体意识,发愤意识。所以,大多太监都爱走极端,就是从彪炳史册的司马迁、蔡伦、郑和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这一点,更莫说罪大恶极的赵高、刘瑾、王振、魏忠贤诸人了。但这几个自宫的人自卑感、屈辱感是说不上的,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团体意识,至于发愤意识倒是有的,不过这却在自宫之前而不是自宫之后。第四,自宫后的效果更是不相同。那些入宫做太监的绝对不会想着有一天“雄霸天下”,就是像历史上那些罪恶累累的大太监也大都是由于机缘凑巧、皇帝昏庸、吏治腐败、宫闱混乱等原因爬上去的,在他自宫的时候就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呼风唤雨,为所欲为。而小说里的这些自宫者都是先抱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自宫的,在自宫后又都达到了目的。林远图果然闯出了一番事业,东方不败果然称雄江湖,岳不群果然做了五岳盟主,林平之果然报了仇。而且林平之若不是被囚禁,我们相信他也会天下无敌。所以,金庸先生笔下的自宫就超出了这种行为本身所蕴含的指意,而带上了更多的象征意义。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它在象征什么呢?它到底在象征什么呢?

当代文学里描写那话儿最为成功的当数王小波,而他描写的最好的又数《黄金时代》里的这一段:
“我过二十一岁生日那天,正在河边放牛。下午我躺在草地上睡着了。我睡去时,身上盖了几片芭蕉叶子,醒来时身上已经一无所有(叶子可能被牛吃了)。亚热带旱季的阳光把我晒得浑身赤红,痛痒难当,我的小和尚直翘翘地指向天空,尺寸空前。这就是我过生日时的情形。
“我醒来时觉得阳光耀眼,天蓝得吓人,身上落了一层细细的尘土,好像一层爽身粉。我一生经历的无数次勃起,都不及那一次雄浑有力,大概是因为在极荒僻的地方,四野无人。”
我第一次看到这段描写,真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倒不是因为它的伟岸和桀骜不驯(嫪毐的就更为伟岸,但我在读《史记》时就没产生这种震撼),而是因为我深切在感受到这看似粗俗的文字背后的含义:一个年青人,被不可知的命数流放到偏远的彩云之南,他不了解背后的深层的原因是什么,但他并没有就此屈服,并没有放弃,那话儿在这里代表的是一种天高地迥中的透骨的孤独,一声无言的发自内心的抗争,一句直射青天的疑问,甚至还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沉思。
他接着写道:“每次阉牛我都在场。对于一般的公牛,只用刀割去即可。但是对于格外生性者,就须采取锤骟术,也就是割开阴囊,掏出睾九,一木锤砸个稀烂。从此后受术者只知道吃草干活,别的什么都不知道,连杀都不用捆。掌锤的队长毫不怀疑这种手术施之于人类也能得到同等的效力,每回他都对我们呐喊:你们这些生牛蛋子,就欠砸上一锤才能老实!按他的逻辑,我身上这个通红通红,直不愣登,长约一尺的东西就是罪恶的化身。
“当然,我对此有不同的意见,在我看来,这东西无比重要,就如我之存在本身。”

在王小波的理解中,对于一个男人,这东西不是可有可无的,不但不是可有可无的,更是“无比重要”的,“就如我之存在本身”。它不存在了,那么我也将无所依傍,我就不是我了,我将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生物学上的人,一个就像被阉了的牛一样只知“吃草干活,别的什么也不知道,连杀都不用捆”的人。我们在这里之所以还称其为“人”,只因为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称呼这种动物,只因为除了那部分不同,他们的其他方面更表现得像个人样,甚至在某一部分人的眼里他们比人还像人。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被“挥刀自宫”时割去的那部分,不是随便一个无关紧要的零部件,在王小波同时也在众多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心目中,它是男性阳刚之气的代表,它是人之为人的人格、尊严的象征。联系金庸提到的“政治小说”的概念,那么他在这部小说里描写的自宫的内涵就是:在进入政治领域后,一个势力相对单薄弱小、地位相对低下的人若想飞黄腾达、高居人上、呼风唤雨,他就必须牺牲自己的人格与尊严,这样做了以后,他将无视一切人类精神中有价值、有分量的观念,在极大的玷辱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后,什么卖友吮血,什么巴结谄媚,什么尔虞我诈,什么含沙射影,什么韬光养晦,无论多么卑鄙肮脏的勾当,只要有助于他登上高位,博得权势,他都会做得出来。而正是这样的人,在精神上自宫以后,就能极大地利用人性的各种弱点,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中国历史中这样的人物比比皆是,而最为著名的就是被许多人奉为榜样的越王勾践。会稽一战,勾践大败,此时他面临两条路:要么俯首称臣,甘心永作奴隶;要么忍辱负重,图谋东山再起。这两条路中,他选择了后者,但对于一个一败涂地的人想翻身,那是何其艰难。这时的勾践就走上了一条精神上自宫的道路。勾践五年(前492)五月,他亲自率妻和大臣范蠡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夫差有意羞辱他,囚于石室。要他住在阖闾坟前的一个小石屋里守坟喂马,有时骑马出门还故意要他牵马在国人面前走过。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著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夫差生病,勾践前去问候,还掀开马桶盖观察夫差刚拉的大便,体贴夫差的病情,“问疾尝粪”。
对于一个一向高居人上的国君,做到这一切是何其艰难,但勾践都做到了。这时的他,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都抛之不顾,完完全全地变成了一个精神上的太监。作为精神上的太监,在抱定一个终极目的之后,其他什么都是次要的了。果然,他的这一切又应验了那句无往而不利的话,时间过去3年,由于勾践尽心服侍,再加伯嚭不时接受文种派人所送之礼而在夫差前为勾践说好话,使夫差认为勾践已真心臣服,决定放勾践夫妇和范蠡回国。回国后的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但一个可以将自己糟蹋到如此地步的人是不会讲什么道德礼仪、知恩图报的,所以,他杀大夫文种这样的有功之臣只不过是迟早的事。

当然,作为一部带有政治色彩的武侠小说,作者不可能忠实真切地来表现这一点,我们从东方不败、岳不群的身上就可以品味到。他们始终不能达到权力的巅峰,而正是在“自宫”后才达到了目的,但那时的他们已不是原来完整的他们了,他们不但丢掉了身体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抛弃了精神上的一部分。一个连自己都可以进行最低贱的糟蹋的人是很容易达到他的目的的。而林远图与林平之的自宫就带上了更浓的社会意义,林远图自宫后行走江湖,创立了镖局,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林平之自宫后果真复了仇。在这两个人的身上,金庸将他的笔触指向了更深更广的人世间,通过这样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他含蓄地告诉我们,这样的规则适用于一切领域。
但不管怎样,像这样的人虽然可以达到他终身渴求的目的,但精神上已经谈不上健全了。他们很难也不可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唱响一串珠圆玉润、掷地有声的响亮音符。这毕竟使我想到那部同名电影了——香港影片《笑傲江湖》。在这部电影中,由黄霑作词的《沧海一声笑》我始终认为是当代影视歌曲里的绝唱: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
烟雨遥
涛浪淘尽红尘俗事几多骄

清风笑
竟惹寂寥
豪情还剩了
一襟晚照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
烟雨遥
涛浪淘尽红尘俗事几多骄

苍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啦……
这样高旷清越、慷慨豪迈的歌声永远是那些自宫了的人无法唱响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金庸的哲学(1)——自宫是一种诱惑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