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的父亲突然出现了轻度的中风症状,听到消息,自己一时震惊,很难将它与那个印象中——未满70岁,满面红光、善良的老人联系在一起。
闺蜜情绪低落,自己不知如何安慰。
每个人都会经历或大或小的困境。有时我们能遇见困境的到来,有时,我们则会遭遇当头棒喝。当所有这些事情发生时,我们别无它选。
回望自己年轻时陷入情绪低落或困境时,会故作坚强,不管心里有多么的压抑、难受、委屈,在别人面前装得若无其事。甚至因此险些患上轻度抑郁症。或许因为年岁的增长,渐渐明白过来,谁都不是圣人,谁都会有脆弱的时候,如果这种脆弱一直压抑在心里,不仅对自己,对身边的人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可以选择的是,这些事情发生后,我们该如何做?是会选择逃避还是勇敢面对?
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另一种选择》( Option B by Sheryl Sandberg )一书里,揭示了问题的答案:人生从来都不完美,每个人的生活都存在B选项。
其实,向别人倾诉自己的不堪,也并非软弱的表现。因为,倾诉之后,不会再压抑自己的情绪。正如书中所说,当你不再跟坏情绪作斗争的时候,它会溜走得更快。
现在再有朋友遭遇挫折时,自己不会再去一味的安慰她,而会拉着她去吃东西,会陪着她直到她愿意自己打开心结。而这一切都是《另一种选择》这本书启发给自己的。
一
生活中,问题不在于悲剧及挫折何时发生,它们总会发生,必须学会直面应对。
这里不得不提到3P 陷阱。所谓的3P陷阱是心理学家马丁·塞利哥曼在数十年研究人们如何应对挫折的过程中发现的三个阻碍复原力的认知因素:
1)个人化(personalization):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
2)普遍性(pervasiveness):认为消极事件会影响到生活方方面面;
3)持久性(permanence):认为事件的残余效应永远存在。
当谢丽尔的丈夫意外去世,她一度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她认为,如果出事那天她陪在丈夫身边,意外就不会发生,她还会因为丈夫去世给身边人带来不便而感到自责,在丈夫去世后,她发现自己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抱歉。
这本书的另一名作者亚当(AdamGrant)告诉她,她必须舍弃“抱歉”这样的字眼,因为自责会阻碍她复原。谢丽尔听从了亚当的建议,当自责越来越少时,谢丽尔开始注意到,并不是每件事都那么糟糕。
在书中,作者谢丽尔用真实经历告诉我们,当遭遇困境时,应该如何避免陷入3P陷阱,尽快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摆脱困境,只需四点:
【尽快回到工作中去】
虽然对失去亲人或者遭遇不幸的人来说,拖着疲惫、痛苦的身躯回到工作状态中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会在工作中(自己喜欢做的事)得到安慰,并重新找回自我,找到活着的价值。
【不要把苦难无限的投射、放大】
有一项叫“情感预测”的研究,旨在对人们未来的情绪进行预测。该研究显示,我们往往过度放大了消极事件对自身的影响。你正在遭遇的不幸,远没有你想象的那样严重。
【专注于糟糕的事情】
当我们遭遇不幸时,总是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敢承认自己的脆弱和痛苦。
但《另一种选择》却告诉我们,要向前一步,接受糟糕的现实。这跟佛教的智慧不谋而合。佛教的第一要义是人生即苦。
当接受了“现实确实糟透了”的事实之后,我们不再为消极情绪而惊慌,而是开始有所期待。
所以,当悲伤涌来时,想哭的时候就哭吧,想倾诉的时候就找人说吧。过后会发现,当你放弃与坏情绪抗争时,它们会溜得更快。
【学会感恩】
记录感恩事件,不断提醒自己关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要明白,当生活给你当头一棒,让你坠入悲伤之海时,你能做的就是游向水面,重新呼吸。
二
倾诉是一剂良药。
悲伤,总是对世人轻语却内在喧哗。其实那些正在经历痛苦的人,都会有倾诉的愿望。遭遇不幸的人,心房里都有一只填满负面情绪的大象,大象和他们如影随形,只有自己能在知道它的存在后做出努力。
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公开谈论自己的不幸,每个人都有选择在何时、何地表达情感的权力。然而,有力的证据表明,对所经历的悲剧事件敞开心扉,有助于提升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跟朋友或家人聊聊,让悲伤感到被理解、被关怀。
所以,当身边再有人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不要再去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种陈词滥调,倒不如对他表示理解,你可以跟他说,我了解你的痛苦,我就在你身边。
《另一种选择》一书告诉我们:只有我们真正互相理解了,心房里的大象才会消失。如果没有他人的理解,处于悲伤中的人就会封闭自己,本可以进行安慰的朋友又会彼此间产生隔阂。因此,双方都Lean in,怀有同理心,坦诚地交流,就是一个很好地开端。
三
那怎样才能帮助身边正在遭遇困境的朋友呢?《另一种选择》给出的答案:我们都知道“你希望他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他人”这样的黄金法则。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还有一个“白金法则”。
所谓的白金法则就是,在他人经历痛苦时,要按照他人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从身处压力的人的行为中获得密钥,然后表示理解,更好的方法是,在行动上给予回应。
比如,你的朋友家庭出现了矛盾,你要做的不是告诉她要按时吃饭,按时睡觉,而是直接拉着她去她爱吃的那家西餐厅。特定的行为是有帮助的,因为这些行为没有试图去解决问题,他们只是把问题导致的伤害表达出来。
四
什么是自我同情?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对别人宽容,对自己严厉。岂不知,这种观点是阻碍我们从困境中复原的一道墙。一说到自我同情,很多人把它同‘自怜’‘自我放纵’混淆。
心理学家克里斯汀·聂夫认为,自我同情即是将给予朋友的那份善意给予自己,自我同情让我们带着关心和理解去处理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的自责和羞愧。了解了自我同情的含义,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自己。
对自己富有自我同情心的人,才是真正的爱自己。而那些对自己苛刻,对他人宽容的人,是对自己盲目的爱。《另一种选择》一书中指出,自我同情来源于人类并非完美的认知,深刻理解这一点的人会从困境中更快的复原。
自我同情还会增加人的自信。能够自我同情的人坚信:我可以做出一点儿小小的努力,之后再一步步做的更多。
五
怎样让孩子更具复原力?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因为儿子总是沉迷于游戏,爸爸回到家后看见儿子在家打游戏,于是就说了他几句,没想到这个十四岁的孩子居然从八楼跳了出去,当场死亡。看到爸爸跪在死去的孩子面前泣不成声,不断地抽自己的耳光,观者五味杂陈。悲剧的发生,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爸爸的错,而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
很多家长都觉得只要给孩子优质的生活条件,最好的教育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所以,孩子想要什么就买,想做什么就做,每个孩子都是温室里花朵,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但一旦遇上一点风雨和挫折就无力承受。现在孩子最缺的其实是一颗强大的内心。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具复原力,这样他们就有能力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另一种选择》一书中就如何培养孩子的复原力,提出了四点核心理念:
1)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具有一些掌控力。
从制定小目标开始,按照清单一步步去完成。这会让他们感觉人生有条理、可预测,增强他们的掌控感。
2)他们能够从失败中学习。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发现,当儿童具有成长心态而非固定心态时,他们才能更好地应对逆境。
固定心态意味着把能力看成一种与生俱来的或天生不具备的东西。而成长心态则认为能力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他们会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孩子养成固定心态还是成长心态,一部分取决于父母给予何种类型的表扬。
“宝贝,你真聪明!”
“宝贝,你真努力。”
别小看这两个字的区别,其却影响了孩子会形成何种心态。被称赞聪明的孩子会误以为自己的才智是固定不变的特质。当他失败时,他会认为自己缺乏相应的能力,而不去反思为什么会失败;被称赞努力的孩子,在做有挑战的事情,他们会更加努力。他们会在失败中不断尝试,知道失败就是成长的方式。
3)生而为人,他们的存在很重要。
在丹麦,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很重要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每周老师会拿出一个小时,让学生们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帮助。当有人提出自己的问题时,其他人都会认真倾听;当有人寻求建议时,其他人会觉得自己有能力帮助他人。倾听他人的观点,反思他们的行为如何影响周围的人,有助于孩子学习共情。
要经常告诉孩子,在爸爸妈妈眼里,你很重要,你是这个家里独一无二的存在。
4)他们具有可依赖可分享的真正优势。
家长和老师的作用是发展孩子的优势,而不是去培养孩子的优势。比如一个孩子对音乐很感兴趣,喜欢唱歌。她喜欢唱歌,你就要让她去唱,她会在唱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信。
六
B项选择。《另一种选择》这本书就是作者用自己的真实经历来为我们提供应对困境的经验。正如阿图·葛文德(AtulGawande)所说,这本书像一本精彩的回忆录。
一本书教会了我们如何找到选择B人生指南,让我们向前一步,乐观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失败,重新找到快乐与幸福。
此书收获最大的就是知道了当我们不再跟坏情绪作斗争的时候,它会溜走得更快这个道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因为糟糕的事情本身而感到焦虑,而是因为自己的焦虑而焦虑。
愿每一个人在每一次陷入困境,没有选择A时,都能找到自己的选择B。
闺蜜发信息来,说她父亲的中风症状,被怀疑是帕金森综合症,需进一步检查。自己回复说:希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