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是金钱” 今一句时髦口号,让世人把它奉为指导人生的座右铭。“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
人在社会上生活,不免要担任各种角色。一个人把他所担任的角色看得比他的本来面目更重要,无论如何暴露了一种内在的空虚。—–周国平
【1】
“势利”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它的产生,据说还同当时牛津、剑桥大学的一种习惯相关。那时,两校通常会在考试名册上有意识地将普通学生同贵族子弟区分开来,习惯上在普通学生姓名旁注上“sine nobilitate”(拉丁文,无高贵血统的意思),简略为“S.nob”。(即现在英语中的snob,意即势利者。)
“势利者”一词的本意是指一个没有显耀身份的人。而今,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当初的意思几乎完全相反:指一个因为他人没有社会地位而瞧不起他人的人。显然,人们使用它时赋予了它很强的贬义色彩。
【2】
英国19世纪大小说家威廉·萨克雷(成名之作《Vanity Fair–名利场》他的《势利人脸谱》(1848)是最早涉及这一话题的著述之一。他在文中指出,“势利者“已如铁路般延伸到英伦的每个角落。现在,在这个所谓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你随时随地都能碰上这些势利鬼,并一眼就能认出他们。但实际上,势利并非是什么新生事物,平等精神才是。
《简 爱》中,简对罗切斯特说:“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分难舍。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这段话,正是对平等精神的诉求。
在平等精神的观照下,传统的带有等级歧视的做法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3】
势利者关注的只是他人的声望和成就。一旦他相熟的人的声望和成就有所改变,这些势利者很可能闻风而动,重新排定他所谓最亲近的朋友,从而上演一出出悲喜剧。
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1922)一书中,在19世纪末的巴黎,一个雾罩的傍晚,身为中产阶层的叙述者赶往一家非常高级的餐馆去和他的一位贵族朋友共享晚餐。他的朋友是德·圣卢侯爵。他先到了餐馆,而他的侯爵朋友稍稍来迟。他到餐馆时,餐馆的招待见他穿着寒酸,听姓氏也非名门望族,断定是一个小人物来到了他们的地盘。他们表现得相当倨傲,把他领到一个在寒风口的桌位,对他的服务一点也谈不上殷勤。
大约一刻钟后,侯爵到了,认出了他的朋友,在餐馆工作人员的眼里,叙述者的地位迅即上升。餐馆经理开始对他深鞠躬,帮他打开菜单,并讨好地用华丽的词汇向他介绍当天的特别菜肴,甚至还称赞他的衣着,竭力地想让他不要将这些特别的殷勤同他和侯爵的关系联系起来,有时还莞尔浅笑,似乎想表示这所有的殷勤都是源自内心对叙述者的尊敬。当这位叙述者想要一些面包时,餐馆经理立即双脚并拢,大声说道:
“‘没问题,男爵先生”!
’‘我不是男爵” 语带嘲讽,也有一丝悲哀。
“哦,该死!没问题,伯爵先生!”
叙述者还没来得及作第二次申辩,侍者就走开了。可以想见,如果有了第二次申辩,叙述者一定会晋升到侯爵了。
不管餐馆工作人员对这位叙述者的态度的转变看起来是多么令人满意。其意义还是微乎其微,因为餐馆经理根本就没有改变他极为势利的价值判断。他只是在他的残酷的标准之内作了一些变通。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有机会碰到一个德·圣卢侯爵或什么魅力十足的王子来向世人证明我们一样有高贵的心灵。我们在更多的时候是要坐在寒风口的桌位上“享用”我们的晚餐。
【4】
年幼的孩子,无法用世俗或物质的方式来回报那些爱他们的人。尽管他们可能不听话,且使性子,但仍被父母们宠爱着。
本质上,成人阶段的爱同幼年时期从父母那里获得的、那种无条件的爱并无差别。正因为如此,势利者以身份取人的做法会让我们难于接受。
孩子长大成人,从某些“势利的父母”那里获得的爱,往往取决于子女们的成就。所谓无条件的爱,变成了价值天枰上的砝码。
【5】
与势利者相处,使人们感到紧张、气馁。原因是,人们根本无力改变势利者对他们的歧视。他们或许有所罗门般的智慧,然而,只要他们不具备一种社会认可的身份和地位,所有这些优点都形同虚有,势利者只会漠视他们的存在。
《复活》中,聂赫留朵夫为了马丝洛娃,曾不顾一切地奔走,甚至放弃一切与她过流放的生活。这看似伟大,却也在无形之中成为马丝洛娃的束缚和包袱,成为凌驾于她之上的人。马丝洛娃一直是被动的接受,从来没有选择的权利。这便注定了凄凉的气氛和结局。
【6】
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害怕其实才是势利产生的惟一根源。由于总是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因此才要想方设法让别人觉得他不如自己。
这种害怕还能世代相传。上一辈的人定会向下一代灌输低下的社会地位就是一种悲剧的观念,使下一辈不可能在感情上轻易摆脱低下的身份就意味着平庸,高尚的身份就意味着卓越的思维定势。
1892年,伦敦著名的漫画杂志《笨拙》刊登了一幅幽默漫画。时间是一个春天的上午,地点是海德公园,有两家人正在公园漫步。漫画上有这样的对话:
“妈妈,看,威尔科克斯一家走过来了!”一个女儿对着妈妈喊道,
“有人告诉我,他们很想和我们攀上关系。我们是不是可以和他们打声招呼?”
“傻丫头,那怎么成?”妈妈回答说,
“他们这么想结识我们,这就表明他们根本不值得我们结交。只有那些不想结识我们的人,才值得我们去结交!”
显然,这位妈妈的回答显示了她内心根深蒂固的势利。除非这位妈妈能彻底根除这个痼疾,否则她断无可能对威尔科克斯一家产生好感——同样,她的后代也不太可能摆脱这种因袭的势利(其实是一种源于害怕的心态)的循环。
单凭个体的力量很难挣脱势利的桎梏,因为势利的病征是群体性的。我们可以不喜欢某些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想讨得他们的欢心。由此可见,杰出阶层的势利观念足以影响整个社会,使所有的人为了赢取别人的爱和认可而开始热衷于那些他们原本毫无兴趣的所谓追求。
对于人类这种由于渴求尊严而受挫并深感恐惧的情绪所导致的势利倾向,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和悲情,而不是一味去苛责。
【7】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两者之间,便可用“情”字表现一种真性情的’自我’。这种情非局限于中国士大夫式的闲情逸致,也不是小农式的知足常乐,是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