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的5.14川航事件,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回放画面,让人们看到的是一位军人机长在几百多条生命挣扎于死亡边缘之际,那种对生命无比敬畏的精神和勇气!
【1】
奇迹是绝望者的希望。一个勇敢的绝望者,敢于不要任何希望而创作奇迹。
飞机失控,仪器失灵,飞机上几百条生命面临生死存亡。每一秒失去,都是与死神做斗争。这位机长当时想的是,告诉自己的意志,今天就是要把这个飞机飞下来!那是倾其所有、完成使命不放弃、勇于拼搏、不畏惧、冷静沉着、不认命、直面绝境,这些说来俗气的朴素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就是一种让人心灵震撼的感动!
一个伟大的人,只有经历严峻挑战和考验,才能确信其伟大!
【2】
但凡漫步于普林斯顿校园内,无不被她遍布的古树参天的优美环境以及一幢幢古老的建筑所吸引:那是一种内敛与庄严,无不彰显着厚重的人文气息。在爱因斯坦曾经走过的小径间流连忘返,他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每天也曾漫步于此…想到此,一种敬仰之感油然而生。
整个普林斯顿小镇,处处都洋溢释放着这位科学巨人的感染力,每一位普林斯顿人对他的敬仰之心不言而喻。
敬仰产生敬畏,敬畏之心赋予人们一种神圣的力量。
《耶路撒冷三千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待太阳升起,从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循着两千年前耶稣受难的苦路,一战一战重走,在每一战停下来唱诵《圣经》…
果戈里,福楼拜,马克·吐温等等大文人,也曾在圣城留下了印记,对耶路撒冷这座神圣之城心生敬畏:“我正坐在上帝曾经站过的地方” 他们如是说。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样描述1945年4月27日这天–纳粹快要灭亡前夕,发生在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幕:囚徒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向大门外宽阔的世界,他们怯懦地望着周围,迷惑不解;他们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可是脸上却没有流露出一丝兴奋之情。在他们中间,尚有一人,眼神依旧充满信仰地仰望着天空的星光。与其他大部分人不同,他依旧拥有坚定的目光,他就是维克多·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支撑他在集中营中坚持的只有:爱、希望以及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木心先生’文革’期间,当老舍、傅雷等选择去死,他没有步其后尘,用老子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他坚信“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
人生应当有所敬畏,才不会为所欲为。敬,不是表面的供奉而是由衷的坦诚;畏,不是内心的懦弱而是灵魂的震撼。知道敬畏,才能保护我们内心的良知。内心有所敬畏者,才会懂得尊重、把握分寸、守住底线。
周国平说得好:“人,可以没有信仰,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这是较一个人,有无信仰更重要的区分。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粗鄙。一个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以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这样的人,便是一个百无禁忌的人了”。
【4】
敬畏之心,时时显露一种谦卑与谦逊。
牛顿说自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这话说得既自豪又谦虚,他以这种方式表达了一位巨人对于自己超过了的前辈的尊敬。
谈及教育方面,敬畏,是学子对老师的感恩回馈之心。
读到一篇文章说: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父母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
是啊,有了管教,方知敬畏;有了敬畏,方知底线;有了底线,方知对错。
教育从来不是放纵。中国古代就有“一片无情竹,不打书不读,父母若爱你,不必送来读”的诗句。
唯唯诺诺的老师,教不出有责任感的学生。同样,秉承敬畏之心,是孩子对老师“责任和保护“的最大回馈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