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一心人——卓文君和她的诗

提及卓文君,就不得不先说一说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他原名司马长卿,因为仰慕战国时赵国的名臣蔺相如而改名司马相如。他出生在蜀郡成都,二十多岁时担任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因病免去。后来因为《子虚赋》和《上林赋》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封为郎,出使西南夷,为开发边疆做出了贡献,不久因被人告发接受贿赂被免官,一年多后,被重新任为郎官,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因病去世。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被后世久久传唱。人们对这件事的定位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果敢行为,是追求自由、幸福爱情婚姻的不二典范,事实如何,我们可以看一看《史记》和《汉书》中的相关记载。

司马相如在景帝时担任了武骑常侍,他内心颇为不喜欢,因为生病而免官之后,他到梁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游历,在那里游处几年后,正好碰上梁孝王去世,他便回到了成都。回到成都的司马相如非常穷困,没办法生活下去。就在这时,他的一个好朋友伸出了援手。这个好朋友叫王吉,担任的是临邛也就是现在的四川邛崃县的县令,他可真是个好朋友,在司马相如最为落魄的时候雪中送炭。他传信给司马相如说:“长卿你长期宦游于外,却没有显达,如今贫困成这个样,你还是到我这里来吧。”于是,司马相如就去了临邛,住在那里的“都亭”(汉代的时候,京城郡县都各自设有都亭,也就是传舍)。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看,要么是这两个居心叵测的男人早就商量好了,要么就是司马相如一到临邛,王吉便与他合谋议定了。所以司马相如住下后,王吉就装出一副极为恭敬的样子,每天都按时去拜见司马相如。演戏谁不会?一旦进入角色,司马相如马上就显现出他高超的演技:他开始时还故作勉强地接见王吉,到后来干脆说自己有病,直接让人把王吉拒绝了。王吉可也是个好演员啊,既然你不“待见”我,那我就表现得更加敬慕,更加谨肃。这是什么?这是典型的宣传造势,利用的就是信息不发达的时代现状,这样做的唯一目标,就是临邛的一个豪富,他的名字叫卓王孙,没错,就是卓文君的父亲。

卓王孙有多富?不说别的,仅仅奴婢门客就有八百人,八百人,那就是八百张嘴,光养活这些人那就得多少财富?更莫说其他了。作为当地的最为富有的人,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望,有影响,现在知道来了这么一个连县令也不但丝毫不敢慢待而且不顾身价“巴结谄媚”的人,那是肯定要结识的。被假相蒙蔽了眼睛的,不只卓王孙一个,应该还有许多,只不过能够有资格攀上这样的“贵人”的却不多,这中间有一个叫程郑的,也养着几百奴婢门客,大概属于临邛的第二富豪。他与卓王孙凑到一起后,两人就开始商量:“你看,最近县令那里来了位贵客,我们是不是应该意思一下?摆好酒食把那个贵客请来,顺便也把县令请来作陪。”
两人决定后,就开始行动。请县令王吉,王吉马上来了,卓王孙家当时的客人数以百计,都想着见见另一个神秘人物司马相如,但到了中午去请他的时候,他还是端足了身段,摆足了姿态,就是称病不肯轻易露面。这是什么?这还是欲擒故纵啊。人就是这样,你越表现得不理不睬,他们越感到好奇,越感到你的不凡。而王吉也是极为配合,既然“贵客”都没有到来,作为一个陪客,他装得是诚惶诚恐,连筷子都不敢动一下。最后,大概还是在卓王孙的请求之下,他亲自去迎接司马相如,表演得也差不多了,司马相如就假装极不情愿地去了。王吉把司马相如包装得足够高贵华艳,到了之后大家一看,这个人果然是一表人材,风度翩翩,气质不凡,都非常仰慕,仿佛觉得被这样的人轻视也是理所当然的,仿佛觉得再漫长的等待也是值得的。

喝酒过程中,重头戏上场了。王吉谦恭地走上前去,给司马相如献了一张琴,说:“我听说长卿您喜欢弹琴,那就弹一曲娱乐一下吧。”司马相如先是故作矜持地推辞了一番,然后才弹了一两支曲子。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司马相如在当时一定把他的琴艺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一定努力使自己发挥出最高的水平,因为没有别的,所有的先前的各种伪装,各种造势,其实都是为了这一刻。王吉其实早就把一切情况打听清楚了,他的邀请司马相如来,就是为了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说到底,就是先骗色,然后骗财。
王吉了解到,卓文君十分美貌,而且刚刚死了丈夫回到娘家,她有一个爱好,就是特别喜欢音乐,他此前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利用这样的机会让司马相如用琴声来诱挑卓文君,当那颗芳心动情的一刻,就是合谋成功的一刻。
司马相如弹了什么曲子,《史记》和《汉书》中都没有记载,这就留给了好事者极大的想象空间。据南朝梁徐陵的《玉台新咏》说,司马相如当时不但弹了琴,而且唱了歌,他把这个歌词就命名为《琴歌》,而后人则称其为《凤求凰》: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从形式上看,这两首歌词把楚辞骚体的绮艳浪漫和汉代民歌的新丽晓畅结合在了一起,显得浑然天成;从内容上看,则抒发了强烈而奔放的感情。“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情爱表达得极为直接而大胆,是在呼唤,也是在乞求,是在诉说,也是在引逗,真心追求的意思表露无遗。
这很可能是两汉文人根据这件事而创作的作品,是伪作,但却也显得情深意长,非常符合当时司马相如的心情和愿望。而他的表演也达到了最初的目的。卓文君,这个美丽而多情的女子,她听到了司马相如的琴声,也从琴声中捕捉到了他的心声;而且偷偷地从屋子里窥探的她也看到了司马相如雍容的仪态,闲雅的风度。这个身上闪动着耀眼光环的男人,就通过这种方式俘获了她的心。但当这种像闪电一般突然降临的情愫占据了她的内心的时候,却又让她感到忐忑不安:她不敢保证那个男人会爱上她,她同样不敢保证自己能够合乎他的心意。
卓文君的这种想法虽然是属于动情的女子的正常反应,但很显然是多余的。就在那一天,司马相如通过仆人拉拢了卓文君的侍女,向卓文君表达了自己的情意。情不可遏的卓文君意动神迷,当天晚上就跟着司马相如跑了,史书上,将这个行为概括为“亡奔”,“亡”就是逃,“奔”则包含着一种迫不及待的意味。而实现此次目的的司马相如则再也不作稍微的停留,就带着卓文君连夜奔向了成都。

后来常常有人将司马相如的这种行为视作“文人无行”的典型表现,如果从动机、手段来看,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他与卓文君素未谋面,这也就谈不上什么真挚的爱情。这中间,倘若要歌颂,那么,歌颂的对象毋庸置疑应该是卓文君:她在不知道背后“阴谋”的情况下见到了那个男人,看到了他的卓而不凡,看到了他的出众才情,然后一见钟情地爱上了他,并且义无反顾地投向他的怀抱。她是勇敢的,她是大胆的。
汉代,尤其西汉,虽然礼教的罗网没有那么严密,但却不等于不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国民的心里。卓文君的这种行为,带着极为强烈的冒险色彩。《孟子·滕文公下》中明确地说:“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的这番话既是对传统的总结,又是对传统的进一步规范。而很显然,卓文君做的正是“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的事情,而聪慧如她,不会不知道面临的结局将是什么。但她毅然决然地做了。我们从她的夜奔的行为上看不到一丝一毫的犹豫,看到的,恰恰是那天晚上她毫无顾忌地将礼法踩在了脚下。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她的身份有着特殊的一面,她不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子,而是一个寡妇,这样,她的出奔就显得更为出格了。比卓文君稍后的班昭在她的《女诫》中以同样是女性的身份强调、强化了一个观点:“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将男子的再娶视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将女子的再嫁则看作是悖礼乱常的行为。这绝对不是班昭的独自发明,这应该是当时人们的普遍观念,虽然现实未必如此。故而卓文君的私奔就更带上了强烈的背叛意味。所以,说司马相如冲破封建礼教的罗网大概是值得商榷的,而说卓文君是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一面旗帜则是没有问题的。

卓文君到了成都以后马上发现一个现实:司马相如太穷了。史书的记载是“家徒四壁立”,也就是说虽然有个家,但却没有任何资产。我们已经很难知道当她明白真相后的想法,但却可以大提推测出她的真实心理。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卓王孙得知女儿跟着司马相如跑了之后,不久就获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同时也听说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生活现状,但他将这看作是极为令人羞耻的事,看作是有伤他的尊严和风化的事,所以,他非常愤怒地说:“我的女儿太不像话,我虽然不忍心把她杀了,但却是一分钱也不会给她的。”哪怕有人劝告他,也也坚决不听。过了一段时间,卓文君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心里比较苦闷,就对司马相如说:“我们只管去临邛,从我的兄弟那里借贷、求乞一些,那样我们就可以过下去,何必如此艰难度日呢!”从这番话可以看出,她对她的选择是没有后悔的,因为中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抱怨和不满,她想的,就是和司马相如两情相悦,白头偕老,所以,她能坦然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并且能够考虑出路。
于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就到了临邛,他们卖掉了车马,买了一间酒舍。接下来的事情就让人哭笑不得了。司马相如“乃令文君当垆”,也就是让卓文君出头露面卖酒。这里的“乃令”两个字颇有意思,大概卓文君还不是特别愿意,毕竟这带有向父亲“逼宫”的味道,而且也与她来临邛的初衷不合,但司马相如就是让她这么做了。而司马相如自己呢?则穿了一件“犊鼻裤”,也就是形似犊鼻的短裤,和酒保一起洗涤酒器,干一些杂务。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直接给卓王孙看的:就是在刺激卓王孙,就是让卓王孙脸上下不去。你富可敌国,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影响,却不顾忌女儿,在成都,那还比较远,那就在你的家门口,看你丢人不丢人。果然,卓王孙觉得极为羞耻,到最后怕别人说起这件事,连门都不出了。这个时候,他的弟兄和朋友出面了,他们对卓王孙说:“你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你并不缺乏钱财。现在文君已经委身于司马长卿,司马长卿一时不愿意到外面做官,他虽然贫穷,但毕竟是个难得的人才。况且他还是我们这里县令的客人,你怎么能让他如此难堪呢?”卓王孙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分给了卓文君一百个奴仆,一百万钱,还把她出嫁时候的衣被财物之类的一并送去。这么一来,两人的目的达到了,如愿以偿地回到了成都,买了田宅,成了富人。

  后来,司马相如得到了武帝赏识,开始为官。这中间,发生了一件令卓文君难以接受的事情。这件事情记载在《西京杂记》中:“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 但这部书却没有将诗歌载录下来。最早载录这首诗的,是《玉台新咏》,于是,后来就有了争论:这首诗大概是汉代的民歌,不是卓文君写的;卓文君另有一首《白头吟》,却没有流传下来。但不论怎样,这首诗还是非常优美的,既然许多的诗集都将它归入卓文君名下,那么,我们就权且当作卓文君的诗歌来加以欣赏: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这首诗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男女之间的爱情,应该像山上的积雪、云间的皓月那样洁白晶莹,不染尘滓。
但听说你却不忠于爱情而有了二心,所以我也就下定决定和你一刀两断。
今天晚上我们喝酒欢会,明天早上我们就将在沟水边分手了。
我缓缓地行走在沟水旁边,深深地意识到我们的感情就像东西流淌的水流一去不返了。
怀想当初,我真不像其他女子那样是哭哭啼啼地嫁给你的。
我的心愿,就是能够得到一个一心一意的人,然后和他白头偕老。
总认为两人的情意,应该就像鱼竿那样细长,鱼儿那样快活。
男子看重最真挚的情爱,这是任何财富也代替不了的。

从这首诗看,抒情女主人公有着离别的悲伤,有着分手的苦痛,她留恋以往两人情投意合的日子,怀念曾经甜蜜的聚合,但她同样还有着性格上的坚强和意志上的坚定。她认识到,当男子已经变心后,靠乞求、痛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故来相决绝”,就是基于对现实清醒认识的态度。这首诗与一般的弃妇诗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弃妇诗,多的是对往事的追怀,多的是对负心男子的谴责和埋怨,多的是对自己沉溺于爱情表象的懊悔,但这首诗中,作者却显得很是理性:她对爱情有自己的看法,认为爱情就要坚贞;她对自己的处境看得也比较明白,知道一切将像流水一样无法挽回;她对男性也有着自己的观点,觉得男人应该忠于感情而不能轻易背叛。“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一句,倘若联系卓文君的身世,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初我是冒着巨大的风险自愿私奔和你走在一起的,那时的我没有犹豫,也没有顾忌;那么,背后就隐藏着是你辜负了我、对不起我的意思了。整首诗哀而不怨,显得有理有节。
从艺术上看,这首诗的技巧也显得很成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出作者对爱情的看法,这很显然是《诗经》的传统,也是民歌常用的手法。而其他语句,则直接抒情,毫不做作,明白晓畅,清新如话,极为符合一个女子的口吻。
这首诗的名句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它是一种祈愿,一种被残酷的现实打击后发自内心的人生期许。正因为难以得到,所以才说“愿得”,而正是这一点,反映出了诸多女性共同的心声。
据说司马相如看到这首诗后,也产生了懊悔之情,打消了娶妾的念头,回心转意,夫妻和好如初了。
这首《白头吟》历来众说纷纭,许多人都认为不是卓文君的作品,那么,像传说中的与此事相关的《怨郎诗》之类的,就更属于牵强附会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愿得一心人——卓文君和她的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