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满都是尼泊尔的首都,对一个国家的首都的印象应该都是觉得是一个国家的代表,应该是最豪华先进的都市。
可是在作者李尚龙的笔下,他是这样描述他的旅行的:这次去尼泊尔,是一个偶然。曾经看过《等风来》,以为加德满都的风铃是世界上最美的乐章,以为帕坦的寺庙神圣得让人感动,以为博卡拉的人淳朴厚道。可是当飞机落地的一刹那,我看到的是满地的烟尘,拥挤不堪的交通,摩托车和汽车之间只有不到两厘米的飞驶。行人捂着鼻子的同时随地吐痰,司机疯狂骂街却又危险驾驶,摩托车惧怕车祸但依旧飞速的骂骂咧咧。那时,忽然脑海中那个电影里的尼泊尔,废了。
我在网络上找到可一个同样去尼泊尔旅行的人对加德满都的游记如下:
在离开加都的这天,我终于遇到一个很典型的尼泊尔式清晨。早上五点起床去巴士站乘坐通往奇旺的长途车,结果睁眼就发现四周漆黑一片,拉开窗帘——天还没有亮,旅店的小院子被完全笼罩在黑暗中,依稀可以看到长年未经修剪的植物,那轮廓有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怖。是的,加都停电了。对于从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而来的人,这句话看上去更像个笑话,如果不是事先了解过相关情况,可能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次跳闸,因为惯性思维告诉我们,现在业已21世纪,而加德满都是一个国家的堂堂首都。所以加都真的与我曾去过的首都都太不一样。初到尼泊尔,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破落的特里布万机场,机场外是密密麻麻接机的人群——实在很像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小火车站。只有入境表上歪歪曲曲的图案和一张张异域的脸庞提醒我,这就是尼泊尔了。过安检闸口时,机场的安检人员问了我们是不是中国人,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连X光都没照,直接让我们拖着箱子走人。虽然有点得到优待的欣喜,但是这种对尼泊尔人办事不靠谱的印象总是让我心里不踏实,事实上这种不安心伴随了我往后的整个旅程。
当地人说,加德满都只有一所大学
我惊讶地问:那学生中学毕业了怎么办?
那人说:工作呗?不工作还继续上大学啊?
那人的眼神中充满着那种不屑,就像受教育是多么可笑似的。
家长推迟说不让自己孩子上学的原因是因为没钱供孩子读书。
那么他们是真没钱吗?幸运的是,在路上我遇到了两个德国人,他们在当地的孤儿院当志愿者20天。那个德国人叫Aaron,他对尼泊尔的教育很明白。我问他,这里的教育这么差,是不是师资力量不好。 他笑笑说,这里每年有大量的美国人欧洲人到学校来支教,很多人一待就是十年。
可问题是,很多家长根本不让孩子来上学。
其实中国也一样,很多父母因为没钱,所以不让孩子去上学受教育,因为不受教育,所以更穷。如果人人都不受教育,学校就会萎缩,教育质量降低,社会更加凌乱,恶性循环。 当人开始觉得教育没意义的时候,也就是这个人病入膏肓的时候。当整个社会都觉得读书没用的时候,也就是整个社会该陷入混乱的时候。 他们的理由是没钱上学,实际只是觉得读书没用,而这里的“用”,只是“赚钱”两字而已。
最后一天在尼泊尔,李尚龙这样描述到:“我在加德满都买纪念品。店员几乎都是20多岁的小伙儿和姑娘,而店主都是他们的父母。很多店员,都能熟练地讲中文和英语中的数字,但是,也就局限于此。当我们问到,这个唐卡和那个唐卡的区别,他们只能手舞足蹈地说this is good(这个很好)来试图让我们了解,却很难让我们信服地去买另一个“好的”。每次离店的时候,我都很惋惜地看着他们和他们的家长,只希望他们能过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