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读书笔记

有一天你不仰慕别人的时候,你才会成为牛人。

看《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想起自己见过的很多“聪明人”。

这些人,我还在仰慕。

他们大多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北大哲学系、清华计算机系、北外英语系、LSE的MBA……

刚进公司的时候,很少和他们有交集,但陆续听了不少光鲜的传言:哲学系毕业的VP小提琴造诣颇深,谈起业务来也毫不逊色,曾在公司失去大媒体独代权的被动情况下,凭一己之力,另辟蹊径在两周内谈下另一家非竞品大媒体的独代,挽回了业务颓势;技术部负责人平时不修边幅,一副居家好好先生的模样,各种买米、买花,可公司的整个网络体系搭建、服务器战略维护、业务平台从零到一,都是他一手促成。

他们很忙,可似乎也总不缺闲暇时间:隔两、三个月就去周游“列国”;也加班,但回家之后还能和家人欢乐互动、互拍丑照调侃。

平日里交谈的话题涵盖甚广:从业务到生活,从设计到音乐,从政治到经济,从科技到文学……有次好奇问技术负责人闲暇时一般和他老婆聊啥,他轻巧地飘出一句:philosophy(哲学)。

对比自己加班后的“葛优瘫”,周末时的“自然醒”,琢磨专业还偶发的“昏睡症”,实在不懂他们怎么在安排时间:精力怎么能那么旺盛,知识面怎么能那么广?

曾子墨写出自传性质的《墨迹》后被诟病一路过来都太顺,她无奈回复:“我总不能杜撰一些坎坷和挫折出来啊。””身边的这些牛人也一样,就是很顺,把该做的做了,考试/竞赛的国家级奖项收入囊中,工作也一路顺风顺水。

顺到让很多人都想,太不励志,少了冲突感。不过就是背景强/人聪明/运气好罢了。

太冲突的,是故事。可生活本身并非不励志无冲突,只是,比故事隐秘。

哲学系毕业VP的小提琴练了二十几年,从未间断。极强的乐感?磨耳朵从小听音听到大,能不强吗;技术负责人顺畅和老外谈业内技术前景,英语是从小学起纵然刮沙尘暴也要去的两个英语培训班开始奠基;而LSE毕业的销售总监,她拍的室内盆景的照片里,纵然背景虚化,也能看得出是一本《未来简史》。

所谓绝对音感、媲美native speaker的英文、信手拈来的谈资、被轻易化解的机锋……没有那么多天生。他们不是不努力,只是根本不认为自己已然习惯做的那些事,是在”努力”。

家境良好、视野辽阔、享受生活,也足够拼命。这些人的存在,让人永远不敢自傲,也让人知道,真正的”活得漂亮”,该是什么样子。

又怎么敢停下来。

职场里,你不是学生,老板也不是老师。
想想挺丢人。我工作后的第一次崩溃大哭,是对着一个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还是个老外。隔着手机屏幕,他远在另一个国度。

那时晚上9点,和外教视频练口语。

聊当天发生的事,聊到被上司骂,还是办公室现场直播的骂法,又想想自己的确有错,引以为傲的听力和口语当天还败在了一通哈萨克斯坦口音的电话下……觉得天都要塌了。被视频那头的大叔安慰了两句,没憋住,崩溃了。

边哭边想,还好老师是个大叔,是年轻帅哥的话就太丢脸了,紧接着想,不能再哭了,一分钟的口语练习折算下来不便宜,就这么哭完了好像亏得慌……

于是边哭边说没事,憋着聊完了那节课,结课时还幸运地收获一位大叔忘年交。

一晃眼快两年,现在回看,当初的我,抗压能力和专业能力是真差。原本不是什么大事,错了就改,专业不行就咬牙提升,听力口语不行就继续练,而他人的训斥,表达方式做不得准、得看他实际的想法,正确且对你有益,就听取、改进。如此便好。

偷着跟领导学,努力跟牛人学,在业余时间里学,坚持一年,你的进步和工作状态,会把自己都吓一大跳。
嗯,是的。

我对排版、标点、邮件措辞、PPT设计的挑剔眼光,对自己出手文件的高要求零容忍,入职新公司后快速熟悉业务的专业,都得益于之前上司给的高压高强度。

那个发邮件前检查零错误,邮件发出的一瞬间却发现几处错误,因没法撤回而抓狂无比的姑娘,一去不复返了。

那时候咬牙切齿:“她什么都不教我,只会骂我,我要是不努力走不到今天。”的含泪的委屈;那时候不愿认输:“我就不相信我做不到。”于是大半夜琢磨英语和专业的时光,在跳槽时:“小丫头,你会飞得更高。”的祝福中,一笑泯恩仇。

现在也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但就是某一瞬间吧,突然懂了,懂了当时上司的话:“做得太糙了,这样的东西,去哪里都没人能用。”她想要的,是不管去哪里,入岗就能用的人。这样的标准下,进步都不够快,进化才可以。

高压,促人成长,促人学习自救。而学习是一个人的事情,指望谁教谁督促,都没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你自以为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