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里福贵最后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余华在这本书的序里提到,他在创作这本书时原本使用的是第三人称,但却总觉得很不自然,文思阻塞,直到后来换成了第一人称,这才使《活着》诞生出来。
或许这也是《活着》这么令人震撼的原因之一,生命是如此怪诞,一口气,一滴水,抽一次血,吃一次豆子都有可能置你于死地,当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你的身上,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你该怎么办?余华给出的答案是:活下去,就这么活下去。
《活着》可以被看作一部现实文学中的反乌托邦作品,其实它全文的思想是:我们如此顺从这个世界,世界却背叛了我们。
我们先不谈为什么活着。这个话题和道德、伦理、生命、死亡一样,说了你也不懂,懂了你也不听,听了你也不接受,接受了你也不满足。
我们谈点别的。
2015年9月开始,社会学家边燕杰教授开展了一个新的国家级课题——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的调查。这个课题的问卷抽样相当严格,在中国30个城市开展,天津市抽了30个社区,一共800户。大致一个社区要抽30户左右,这30户严格按照门牌号随机抽样,要求我们调查员入户调查,调查的艰辛暂且按下不表,且说说调查的一些心得。
此次天津市的抽样中我参加的多为底层社区,我们的调查详细到三代之内的出生、工作、家庭、社会网络等等,这一路走访下来,也算接近了天津市最底层的人民生活,在我调查的家庭中,有一家五口蜗居在老旧房子里,奶奶多病孩子智力问题父亲伤残只靠母亲一人苦苦支撑的,全家年收入6000元上个月看病就花了4000元,全家人却热情的要留我下来吃饭;有98年拿了50万连环创业失败到现在卧床不起靠妻子卖大饼鸡蛋相濡以沫的,家里却养了八条狗;也有抱怨生活压力大被一旁的母亲哂笑工作不努力的;松风东里的大姨放不下大学同学20年到40岁还是未婚独居……..凡此种种,世间百态,不如意之人总是多数。
这次调查,我们一步步脱下天津的外衣,揣摩着他的肌肤,找到上面新伤旧病尚未痊愈的地方,撕下上面的结痂,再撒上盐巴,等到血液淙淙流出,我们便冷漠注视着主人公因为痛苦扭曲的表情,拿着笔记录血液的颜色和成分,然后无能为力。
这不是中华比惨王,这是社会底层实实在在的生活,你也不必怪国家,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照顾到社会的每个死角;你也不必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每个人都有可能被命运操控;你也不必为他们惋惜,因为你有一天也可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你也不必咒骂我言辞狠毒口无遮拦,因为我可能有一天也会像凤霞一样,口不能言。
所以,为什么他们还在拼尽全力,兢兢业业,在我们看来毫无尊严的活着呢?
可是为什么要问为什么呢。我想并不是每件事都有为什么的。一个婴儿尚未出生便胎死腹中,他有什么过错吗?一个人被醉酒的司机撞翻在地,他是招惹谁了?
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初读这句话是初中时,彼时自有一番少年心气,以为《道德经》里的这句话是老子在骂老天不仁义。知道后来通读了道德经,才知道这句话比单纯的咒骂不知道高到哪去了。
天地并非不仁,因为它不知何为仁。
天地不是不知,而是仁与不仁,于它并无区别。
不只是仁与不仁,善与恶,生与死,幸与不幸,爱与不爱,对于“道”来说,并无区别。一切皆要归于混沌,混沌若是一奇点,我们便是这一奇点生出来的因果,因非我们能够掌控,果也自然瓜熟蒂落。
世界从不会背叛我们,因为他从未要求我们顺从。
那么人生就是这么毫无意义的活着吗?
对,人生就是这么毫无意义的活着。因为“意”者,心上之音;“义”者,斑驳道路中的一点,每个人的道路都不同,何来一言以蔽之的意义。
归根到底,皆为道不同也。
而我对题主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因为活着本身是福贵生命的意义。
而我对题主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之所以活着,是为了去挣扎,去痛苦,去幸福,去卑微,去高大,直至一天,我能与我和平共处。
也正如苏轼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其实这种问题是没有答案的,就像之前知乎上有个问题“如果一辈子当不了大官,发不了大财,人生有什么意义”,很多人都想过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下也不乏高票答案,但是这些答案看完之后,你们就能得到答案并且停止疑惑吗,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有些问题可以被提出来探讨,但不一定甚至一定没答案。所以也就不要想通过别人来解惑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活着》里福贵最后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