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壁的包围 ——读阿西娅·吉巴尔《房间里的阿尔及尔女人》​

从阿比亚到法蒂玛到阿妮萨,她们的脚从阿尔及利亚的乡村走到了城市。身旁围困她们的高墙也在一点一点拓宽,然而高墙依然存在。这得经过多少代女性的努力,才能突破这种围困呢?

墙壁的包围
——读阿西娅·吉巴尔《房间里的阿尔及尔女人》
来源/森林共读群

作者/苏醒

编辑/小森林

比起昨天读的非洲故事,今天读的这一本少了些许沉重,但还是有不少地方震惊到我。

昨天的故事发生在非洲的乡村,那里一个男人可以娶四个妻子,这就导致了女人之间的嫉妒和争斗,令人想起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男人是家中的权威,哪怕在穷苦的乡村,因为可以拥有四个女人的爱,他们都像被宠坏了的任性的孩子,家暴时有发生。女人一生的重心就是牢牢吸引住男人的心和为他生孩子。生不出孩子或生不出男孩的女人会痛苦得想要自杀。

这种女性生存状态并不是非洲乡村独有的,在城市里竟然也存在。女孩们结婚的年龄早得令人难过——十四岁,十四岁的女孩就有可能嫁给一个年龄足以当她父亲的男人。

仔细地看了这一本中的开篇《法蒂玛述说之夜》,一个家庭中三代女人的故事。

少女阿比亚幼年丧父,与母亲和两个哥哥生活在一起,哥哥们娶妻生子。两个嫂子把阿比亚当女仆一样支使,她瘦弱的肩膀几乎承担了整个家庭的繁重劳动,对此,她的母亲也只能隐忍。阿比亚十三岁时遇到打仗归乡的图米,图米衣锦还乡,此时是个军官。他俩一见钟情,图米上门提亲但遭到了哥哥们的反对,他们嫌弃他的穷苦出身。于是图米带着阿比亚私奔。两人来到离故乡较远的小镇定居。图米是个好男人,对阿比亚温柔体贴,他们生了一个女儿。虽只有一个独生女,阿比亚时常会为没为图米生个儿子感到愧疚,图米却很满足,女儿法蒂玛也得到父母的宠爱。可因私奔阿比亚与家人断绝了关系这令她无比痛苦。

四年后,阿比亚的小哥哥阿桑带着三个儿子登门拜访。他的妻子死了,两个大儿子他尚能照顾,最小的儿子阿里才七个月大。一些心愿在兄妹间心照不宣地传递着。阿比亚渴望有个儿子,阿桑渴望幼小的孩子能得到母亲的庇护。阿比亚与母亲和哥哥们恢复了来往,断裂的亲情被修复。阿比亚和图米收养了阿里。

法蒂玛依旧是家里倍受宠爱的小公主,同时她的表弟阿里成了她的弟弟。舅舅阿桑时常驾着马车来看望他们,同时也看看自己的小儿子。他们一家人坐马车去城里,看到法国人的生活(当时阿尔及利亚属法国殖民地),看到他们住的别墅,孩子上的学校。目不识丁的图米看到这些决定让女儿也来接受好的教育。他们在法蒂玛六岁时搬到城郊来,法蒂玛上了当地小学,一群外国人中唯一的本地穆斯林。

原本以为法蒂玛的命运会与母亲截然不同。但是上完小学,取得毕业证书后。同样十四岁的法蒂玛却被父亲图米嫁给他的朋友,也是一个年轻的军官。法蒂玛享受了十四年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却依旧逃不出婚姻这座牢笼,或者说过早地进入了这座牢笼。父亲不爱她吗?当然不是,父亲视她为心肝宝贝,父女间感情很深。与其说是父亲把她推向了早婚的境地,不如说是长久以来的固有观念害了她。那时的父母,特别是作为家庭权威的父亲,认为女孩到了十四岁就应该出嫁,去履行她为人妻母的责任。无论受没受到教育,曾经有过多少自由的空间,时候一到,婚姻便如天罗地网一样把女孩的生活包得密不透风。

法蒂玛在懵懂中进入了婚姻,第二年便生下一个儿子,当时她弟弟阿里死于战争,母亲阿比亚悲痛万分,她把她的孩子给了母亲。四年后,法蒂玛又生了个儿子。虽同在墙壁之内,她的生活与母亲还是有很多不同。她的儿子上了大学并与同样上大学的阿妮萨结为夫妻。他们结婚时阿妮萨还未毕业,之后他们生了个女儿。阿妮萨不得不在学业和育儿中艰难抉择。小夫妻把女儿寄养在法蒂玛那里,周末尽量抽时间来看她。阿妮萨悲哀地发现,经过了三代人,还是不得不承受这种母亲出于不得已把孩子送给别人抚养的母子分离的地步。

从阿比亚到法蒂玛到阿妮萨,她们的脚从阿尔及利亚的乡村走到了城市。身旁围困她们的高墙也在一点一点拓宽,然而高墙依然存在。这得经过多少代女性的努力,才能突破这种围困呢?

或许作者本人做到了,她从那些束缚性的观念和环境中挣脱出来,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天高地阔的人生。

真希望每一个非洲女孩,希望这世界上的每一个女孩都能如此。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墙壁的包围 ——读阿西娅·吉巴尔《房间里的阿尔及尔女人》​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