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观看根据笛福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鲁滨孙漂流记》,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选修了一门《电影欣赏》课,在当时“落后”的条件下许多同学还能够集体欣赏影片,大块朵颐,现在想来还是令人备感温馨的事。
记得电影开头有一个情节,看到后,我们不约而同地笑了。大海覆舟、死里逃生的鲁滨孙狼狈地游到岛上,看到荆榛满布,长草丛生,树杆高大,枝繁叶茂,恐惧野兽野人,带着劫后余生的疲惫爬上一棵树睡了一夜。第二天天亮后,他醒来,已是饥肠辘辘了。就在这时,他的眼睛一亮,笑容浮上了他的面庞,顺着镜头看过去,原来,他发现近在眼前的鸟巢里有一颗蛋。——在经过了差点夺去生命的灾难、经过了竭尽全力的逃难后,一颗蛋,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补充一点营养的。这,看“他”的表情就可以知道。可等到把蛋打开,里面却出现一只全身纯白的雏鸟,睁着黑豆似的眼睛诧异地看着“他”。在我们的笑声中,稍作愣怔的“鲁滨孙”把蛋合上,小心翼翼地放了回去。然后,飞快地下了树,开始了他的荒岛生涯。
当时不觉得有什么,很多年以后,那个画面仍然不时地浮现在眼前。近日又想起那个场景,好奇之下,翻开原著,却是没有这个情节的,那只能是编剧或导演特意安排的了。怃然良久,忽然生出莫可名状的感动。
鲁滨孙在非常饥饿的时候发现了一颗蛋,结果又发现它不是一颗蛋。换作他人,首先升上心头的,应该是失望,继而是沮丧——看来落难时所有的希望都不靠谱,然后呢?料想来,应该是极度悲观、极度无助的心情支配下的一种发泄——和着自己的愤怒绝望将怒气发泄在那只不该出现的鸟儿身上,最起码也会将它狠狠地扔在地上。然而,结末是鲁滨孙不但没有这样对待那只鸟,而且带着满脸的欣喜把它放了回去。他为什么高兴,在那样的危难之时,困局之中?原因很简单,只因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初始的生命,那样稚嫩但却真实的生命。不是那个生命损害了他,而是他打扰了那个生命的清梦。不论他身处何地,前途如何,都与那个生命没任何关系,相反,他还应该为出现的那抹意料之外的亮度而产生感谢;相反,他还应该为自己的唐突感到抱歉。
鲁滨孙生活在荒岛之上,作为杂食动物的人,他要生存,必然杀戮。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所以,后来,他杀过鸟,杀过海龟,杀过山羊。但那些杀戮你都觉得是应该的,而且血腥味也减了不少,只因为最前面有这么温情脉脉的一个情节。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基督教的因素都是处处存在的。“困难中呼唤我,我将解救你,你必荣耀我”,这句《圣经》中的话,就贯穿在鲁滨孙落难的始终,应和了他的祈祷,最终他获救了。而电影开头的那个情节也预示着他必然获救:在更高一级存在的眼里,你也不是一颗蛋中刚刚孵出的雏鸟么?那么柔弱,那么生嫩,造物的力量稍一动作,你便会被毁为齑粉。
“然而,你必然得救,因为你那么善意地对待过一只鸟儿,我也会以你的态度来回报你。”这应该是电影告诉我们的。虽然它充满着基督教的意味,但我却相信,它是普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