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一直孤独——读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

要么你是条鲨鱼,要么你只得躺在那里,任鲨鱼活生生把你吃掉——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而我,我是那种会走出去,与鲨鱼搏斗的人。——利昂·索贝尔(耶茨短篇小说《与鲨鱼搏斗》中的主人公)

理查德·耶茨,与雷蒙德·卡佛风格极相似的作家,不同的是,卡佛只写短篇小说,耶茨却是长短通吃,他最有名的,恐怕还是长篇小说《革命之路》。我两年前看过他的《年轻的心在哭泣》,看完之后整整郁闷一星期。

耶茨和卡佛都是不会写出“治愈系”作品的作家。不会像村上春树那样,通过某个人物的命运给我们以启示:怀抱这样、这样或这样的态度于人生是有好处的。不会像《岛上书店》,《托尔斯泰与紫绒椅》那样给我们一个乌托邦。能写出“治愈系”作品的作家大多还相信人世间的美好,相信付出终有收获什么的,他们心中多少还抱有纯真的幻想。

耶茨不是。他当然也知道世间存在着付出就有收获的时候,美好如童话般的瞬间,但这些不是他关注的重点——这些在他看来是小概率事件,与失败者的数量相比,成功者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些闷不吭声的失败者,那些在角落里舔伤口的孤独者,才是他关注的重点。而这,同样也是人间常态。

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孤独是耶茨永久的主题。他自己曾说:“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这本书写了十一种孤独,从少年到老年,从教师到军官,从生活、婚姻到艺术。

艺术是耶茨的副主题,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很多具有艺术气质,或者艺术梦想。艺术对耶茨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是逃避孤独的一种方式吗?是孤单人生中的一条救赎之路吗?可那些想要紧紧抱住艺术的人,最终抱住的,却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失败人生。那么,艺术又能做什么呢?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萦绕不去的,是刘若英的那一首“一辈子的孤单”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 这一辈子都这么孤单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 这样孤单一辈子

天空越蔚蓝 越怕抬头看 

电影越圆满 就越觉得伤感

有越多的时间 就越觉得不安 

因为我总是孤单 过着孤单的日子

喜欢的人不出现 出现的人不喜欢 

有的爱犹豫不决 还在想他就离开

想过要将就一点 却发现将就更难 

于是我学着乐观 过着孤单的日子

当孤单已经变成一种习惯 

习惯到我已经不再去想该怎么办

就算心烦意乱 就算没有人作伴

自由和落寞之间怎么换算 

我独自走在街上看着天空

找不到答案 我没有答案

天空已蔚蓝 我会抬头看 

电影越圆满 就越珍惜伤感

有越多的时间 就越习惯不安 

因为我总会孤单 过着孤单的日子

我想我会一直孤单 这样孤单一辈子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我们会一直孤独——读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