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房宫赋》为例谈谈怎样阅读课文

学习到《阿房宫赋》,给学生聊到一个故事。
苏轼在玉堂时,有一天,读杜牧的《阿房宫赋》,他翻来覆去地读了许多遍,每读完一遍,就感慨叹息,到了深夜还不睡觉。有两个老兵都是陕西人,在他的身边侍奉,坐得时间长了感到很难受。一个人长叹了一声用陕西话说:“不知道它有什么好处,夜深了这么寒冷还不肯睡觉。”然后,不断地发出抱怨的声音。另一个说:“我看也有两句挺好的。”那个人大怒说:“你又知道些什么?”他回答说:“我爱他说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当时苏轼的二儿子苏过正在睡觉,听到这些对话,第二天告诉给了苏轼。苏轼大笑说:“这汉子也有点见识。”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杜牧的《阿房宫赋》写得非常好,像苏轼这样的大文学家,还拿来一遍遍地阅读,而且一直读到夜深,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以苏轼的记忆力,这篇文章最多读上几遍就能背诵得下来。从故事里我们可以知道,就连给他值班的老兵,都能将里面的语句叙述出来,更莫说苏轼了。作为大贤,他为什么不像电视电影上塑造的那些旧式文人,一边在屋子里徜徉,一边朗诵这篇文章呢?

我在这里说的是阅读,其实原文记载说“读彻”,这个词语是关键。什么叫读彻?就是读懂,读透,就是不但停留在文章表面的语言文采、行文结构上,而且深入到文章内部,对其中的含义内蕴加以理解上。
我们常说这么几句话:“文章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前一句的“厌”是满足的意思,就是读了许多遍仍不知满足;后一句的“义”不等于意思的“意”,而指的是文章中的精义。这样我们就知道了,阅读一篇文章的最高境界,不是说把它背下来就可以了,而是深入到文章里面,去品味它的义理,去涵泳它的精神,去挖掘它的底蕴。这样,就需要一遍一遍反复地阅读,而这种阅读绝对不是小和尚念经的那种,而是非常地用心,非常地专注,非常地明晰,非常地聪灵。所以,读书也是要看精神状态的,精神状态不好,怎么读也不会读出其中的精气神来。这则故事里,大概苏轼这天晚上的精神特别好,所以,才会越读越有感觉。如果这样阅读,那么,整篇文章是什么意思,一段话是什么意思,一句话是什么意思,一个字是什么意思,所有这些,背后隐藏的又是什么,又能启发人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都就有了一个结果。这样读书,越读,越觉得其味无穷;越读,越觉得含义丰富;越读,越觉得意犹未尽;越读,越觉得收获巨大;越读,越觉得精神充沛。

以这篇文章里开头几句话“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为例,从表面上看,是在叙述一个事实: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四川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但你读的多了,思考多了,就会发现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就以内容而言,“六王”为什么就“毕”了?“四海”为什么就“一”了?它直接引领的是后文中的“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的叙述,可见,六国的灭亡,一方面是由于“纷奢”,一方面则是不爱本国的百姓。那么,统一四海的秦王朝最后的灭亡还是与此相关,它骄奢淫逸,不惜民力,修建阿房宫,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所以,这四句话与后文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就其内涵而言,“六王毕,四海一”,结束了多年的分割战争局面,符合历史规律,是民心所向,但秦始皇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却不吸取历史教训,而是一味地填充私欲,“蜀山兀,阿房出”,也就意味着他的兴趣所在、他的思想所及,那么灭亡就是必然的了。“六王毕,四海一”,背后是多少惨烈的战事,是多少露天的白骨,是多少号哭的百姓,而从中又能看出秦朝又是多么地强大。“六”并为“一”,秦始皇的丰功伟绩,睥睨天下,宛然就在眼前。但这么强大的秦王朝为什么就迅速地灭亡了?中间的教训是什么?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就在这几句话里也是极为明显的。还有,为什么说是“蜀山兀,阿房出”?由这两句六个字里可见,与秦都城相近的地域的树木都被砍伐光了,所以,只有再到四川一带去砍伐,那么,这中间耗费了多少的树木?秦始皇的穷奢极欲可以想见;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四川把树木运送到骊山,又需要动用多少的民力,又需要驱赶多少的百姓?秦始皇的不爱百姓从中就可见一斑了;既然树木都用了这么多,那么营造宫室的其它物件、材料呢?那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样体会,读到“覆压三百余里”,那豪华、那气魄才显得具体可感了。就行文特点而言,四句话,十二个字,语气铿锵急促,一气贯通,如同坂上走丸,气势逼人,让人透不过气来。这说明什么?它说明秦王朝一旦统一天下以后,不顾休养生息,就开始迫不及待地为了个人私欲而大兴土木了,这样做,如何能让天下人得到安宁?文中不说“阿房出,蜀山兀”,先说明原因,再说明结果,而是先说明一种现象,然后再提出原因,这样,就显得文笔摇曳,不具常格,这真是才华的体现,与后文的“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的描写是一致的。就几个字里,也能巧妙地设置悬念,引起读者追寻探究的兴趣,这不能不说极为高明。那么,遣词造句呢?也是非常到位的。“六王毕”,不说“六国毕”。“六国毕”就是六国完蛋了,这意思不论怎么看也不严密,因为六国还在,只不过被秦朝并吞了;说“六王”,则表明旧有的主人不能守,被秦朝收拾了,同时,也指出六国的灭亡是与君主直接相关的,怪不到整个国家上面去,也与后面的“王子皇孙”照应。这个“毕”字,意思就是完结,但你绝对不能换成“完”或者“灭”,“毕”是结束,但它往往与另一个开端联系在一起,就像我们现在说“毕幕”,而不说“完幕”“结幕”一样。“毕”就意味着一出戏演完了,轮到另一出上演了,就看你怎么表演了。用在秦王朝的身上不是特别合适吗?如果用“灭”,一个人被“灭”了,那么,给人的感觉,就是尸骨无存,灰飞烟灭,这也不符合事实。其他三个字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一字千金,无论如何不能更换的。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时候苏轼读这篇文章的情形,他一定是读一遍,便升上新的感受,新的想法,这些感受和想法就像汩汩滔滔的春水,一道一道地注入他的心魂里,这怎么能不让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呢?这怎么能不让他心襟摇荡、情不能已呢?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读书状态,进入这个磁场以后,人就会被它俘获,彻夜难眠也就是必然的了。
还有一个现象也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这天晚上苏轼是照着文章朗读而不是背诵的。这篇课文后面有一个要求,要求我们把全文背诵下来。苏轼肯定也能背诵得下来。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背诵下来不等于完成了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而有时朗读甚至还比背诵有效。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一看,为什么要让我们背诵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是中学生,积累还比较少,对文字的内蕴理解还不深,也就很难深入到文章的背后去。而背诵就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必要过程和手段。我们积累得多了,有了语感了,对文字敏感了,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深切了。今天大家学习这篇文章是这种想法,等到以后回过头来再咀嚼,再品味,就会升上新的感受来。这种感受,也就是我们平日里所说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不是具体的,它是一个人素质的综合,而这综合就来自于这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朗读则不同,尤其背诵以后的朗读,它是穿透文字深入其背后的一个途径。中国的汉字是方块字,富于形象,最能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当你目光盯着那些字,这些字就一个个地立起来,浸入到你的心灵里,就成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与背诵那种放电影似的浮光掠影是不同的。往往背诵,前一句背完,后一句就接踵而至,这种思维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感受不是那么深切,而朗读,则可快可慢,可进可退,可触可感。所以,我希望大家在背诵完这篇文章以后,再回头做一番前面那种字斟句酌的功夫,看看能品出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你能品出什么,就说明你具备了怎样的文学修养。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以《阿房宫赋》为例谈谈怎样阅读课文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