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凉和星河的读书札记(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

——钱穆

1

前一段时间,和星河一起读了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眼下恰好有空闲时间,写几点感受,是为与星河的读书札记。

2

关于钱穆,关于这本书

关于钱穆,百度百科是这么介绍的:钱穆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一生著述颇丰;其精深的史学造诣和深厚的国学底蕴为世人称道,为一代学人楷模,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在没有百度之前,我是不知道钱穆是有如此盛名的,不过我也不关心钱穆是否有如此盛名。因为我只关心两件事情:一件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6块钱一本,买两本只要32块钱;一件是这本书讲历史,而星河是历史老师。所以即使最后这本书积了灰,或是成了压泡面的摆件,也不至于有悔恨情绪的。

3

书的主要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九五二年三四月间钱穆授课的讲稿,全书加上前言和总论共七个篇章,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机构、人事、经济、军事等方面作了对比和总结,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深刻分析。

全书主旨其一意在通过扼要介绍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来龙去脉,引发人们思考中国政治文化的得与失,从一个侧面洞见中国历史政治制度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在此书中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其开明的一面。对于现在系统接受过马克思主义辩证观洗礼的我们而言,理解这一点并不难,但对于当时亲历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和承受巨变的艰难历程,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所遭受的空前冲击和失败的人们来讲,这种观点是先进的,或者换句话说是逆潮流的。毕竟彼时的社会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部分影响,整体否认传统文化的思想潮流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中国古代社会与历史的认识。

全书主旨其二是分享一种史学研究的观点,即用历史之意见评判历史之制度。关于“历史意见”,书里有这么一段话,“历史的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的时代的人民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制度早已经消失不存在了,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评判历史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时代意见并非全是不和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这种历史研究的观点对一个普通读者而言好像没什么好值得深究的,但是这种较客观与全面看问题的角度,确也值得去思考。

4

我和星河的评价

我和星河都认为全书读起来有趣味性和扩展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古代官名的训诂释义。比如文中提到丞相,作者说按照文字学原义,“丞”是“副贰”的意思,“相”也有“副”的意思,所以,丞相是一个副官,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副官。再比如文中提到宰相的“宰”字,源于王室祭祀时宰杀牺牲的人——家宰,家宰是祭祀时重要的负责人。化家为国,家宰也就变成了国家的宰相。一个是解释某些古代政治制度的由来。比如提到盐铁制的由来,最开始盐铁是私营的,因为汉武帝征讨匈奴,国库吃紧,他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充当军费,但得不到大商人们的响应,因而提出盐铁要国家专管专营。我和星河都说后来的盐铁商人若知道是这个原因,肯定不多想就会捐钱帮刘彻征讨匈奴。

还有就是全书读起来有启发性。比如贯彻全书皇权受限的观点,皇权是受相权、礼法、士人、谏官等因素制约的,正是这些因素限制了皇权的无限膨胀,克服了皇位世袭的先天弊端,保障了中国古代政治的稳定与延续。比如针对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摊丁入亩”,他指出,“这样一来,变成只有土地与政府发生了直接关系,人口与政府却像没有直接关系了。一个国民,只要没有田地,不应科举考试,不犯政府法令,甚至他终身可以与国家不发生丝毫直接关系。这又岂是中国政治上历来看重轻徭薄赋的理想者所预期而衷心赞成的呢?”这些都是能够引人思考的地方。

全书也有欠妥的地方。比如最后一章关于清的论述,我和星河都认为钱穆是夹带了不少主观评价的,如他在清朝政治得失的论述过程中,说清朝政治制度“一切皆由满族部族的私心出发,所以全只有法术,更不见制度。”“实在没有几项值得我们今天之再称道。”这番言论就与最开始“以历史的意见评判历史的制度”的出发点是有所出入的,毕竟将清朝延续276年之久的历史原因归结于部族私心和法术实在是有点牵强。作为读者应该更想看到的是钱穆全面分析清朝彻底从开明专制走向专制更深层次的原因。

最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适不适合高中时读呢?我想是不适合的,因为历史试卷试题如果问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性质的时候,答案应该写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而不是开明的专制主义制度。开个玩笑。期待和星河一起读下一本书。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乘凉和星河的读书札记(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