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最理想的学习目的,当是“为己之学”;苏格拉底也认为,学习,应该是为了“认识你自己”。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赋予了学习目的以更丰富的内涵。一般从事教育的人都认为,学习目的,只要是符合普世的价值观的,只要不是过于功利,而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但令人不堪忍受的却是,随着越来越严重的应试教育,出现了一种极为不好却又牢牢地左右了学生学习动机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学生是在为家长而学,是在为各种社会关系而学。
想到这个问题,是因为近来越来越频繁地发现,在不少家长的眼里,自己孩子的成绩成了“次要”的东西,而能超过、压倒他们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孩子,则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个学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之下,已经有了患心理疾病的倾向,作为老师的我们很是担心,生怕他患上抑郁症。请家长来交流,家长根本不理老师建议的那一套,他们的心里,只有成绩,甚至最后他们将老师的劝说当作是推卸责任的借口而满怀愤怒。找来孩子一问,理由非常简单,作为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长看到周围同事的孩子都考上了不错的大学,自己的孩子倘若差人一等,那他们就很没面子了。至于孩子的健康,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根本就不在他们的顾忌之列。另一个学生,本来学习还不错,但因为压力过大,成绩越来越差。一问,原来他一上高三,从来没有关注过他的爷爷开始发话了:与他爷爷有点矛盾的邻居家的孩子考上了名校,他唯一的任务,就是超过那个孩子,不然,他的爷爷将“死不瞑目”。
近年来,如此性质的事情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举不胜举。“光宗耀祖”的腐朽的学习目的被异化后强加在学生头上的,成为学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过去,我们常常批评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个人情况,“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今天,情况远不止于此:许多家长不但要求孩子成龙,而且期望以其“龙威”震慑他人;不但要求孩子成凤,而且期望以其“凤姿”倾城倾国。
那么,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学习目的被扭曲之后,孩子成为了家长争名夺利的工具,全然不考虑品德、身体、心理,只看重成绩:成绩优秀的,成为家长炫耀的资本,成绩差的,则成为令家长“丢人现眼”“无脸见人”的最大缺憾。他们面对孩子时,责备是为了这个,咒骂也是为了这个。畸形的攀比心理,使得孩子的学习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被掺杂进了许多恶劣的因素,从而陷入极为庸俗的境地。满足了众人期待的那些孩子,因为没有远大的目标,很快地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而众多成绩一般的孩子,尤其那些相对脆弱的,则极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我们倘若考察一下频频见诸报端的学生自杀事件,在其背后,都或多或少有着类似的原因造成的过重的精神压力的存在。
教育即成长,从关心爱护孩子的角度出发,首先就要把学习的目的摆正。学习,最终是个人的事情,附加的、恶性的目的倘若控制了学生,那对于教育将是一种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