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无望中的希望

  学习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是一篇非常深沉优美的文章。中国当代作家里很少有人能像他这样抱一种沉静悠远的态度来思考关于人生、生命、母爱之类的问题。这自然与他的残疾有关。一个双腿残废的人,只能终日生活在轮椅上,而偏偏他又有一颗敏感而多汁的心灵,这样,他生存的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地思考。“我为什么出生”,“我应该不应该去死”,“我应该怎样活着”,这些问题一旦想通了,这个人就比正常人站得还要高,他会用一种俯视人生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这样,无形之中,文字就充溢着一种不可避免的贵族气质——作者是精神上的贵族。西方有谚:“贵族的血是蓝色的。”而蓝色又是忧郁的颜色,所以,读这篇文章,感受到的是一种典雅富丽中的绵长的忧郁,没有一丝轻佻气息,没有一毫戏谑之意,有的是一颗纯净淡远的心的有节拍的跳动,有的是一种平淡而持久的感动。中国文学中像这样的作品太少了。
由此,给学生提到史铁生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四海为家的老瞎子的师父给了他一副复明的药方,但条件却是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师父自己记错了,只弹断了八百根,所以不灵了。老瞎子紧记师父的话,弹了五十年,盼了五十年,弹断了一千根琴弦,结果才发现那药方只是一张白纸。于是终于明白了师父的话:“……弹好了就够了。”就在这时,他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于是告诉他的徒弟小瞎子:必须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只是让他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这篇小说至少告诉了我们这么几个道理:人生必须有希望,有了希望,才会有生活下去的勇气。对于像小瞎子这样的人,也才能解脱、释放自己的痛苦。就这一点而言,采用瞎子作为主人公,只不过是个寓言,其实对于所有奔波于世间的生命都是这样的。如果希望达到了,那么还需要它的再生,人不能满足于希望,而应该随时地奔向希望,希望就是遥远的永远走不到尽头的地平线。
我们所赖以生存下去的希望有时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但我们所走的路却是真实的,我们认为这样真实的路也通向真实的希望,其实这是一个错误。希望不一定能达到,但我们还是要勉强自己相信它;人生需要一个支撑,即使这样的支撑是虚幻的。史铁生还有一个小说:一个人在爬很高很高的山。他很寂寞,于是他开始给自己讲一个故事——有一只猫,如何爬上大树,如何跳上屋顶,又如何弄到了一条鱼,又如何失去了这条鱼……他讲得兴奋了……心里脚下都添了力量。与《命若琴弦》一样,作者告诉我们,凡是能带给我们生活下去的勇气的我们都应该相信它。

  生命的指向是希望,生命就耗费在通向希望的路途上。这样,生命的价值其实就在行走,有时就得靠空白的希望行走。小说中的老瞎子在绝望中突然明白,自己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拨弄琴弦的过程中。多少年来,他都在做这样事,但他的目的太过明确,所以也就体会不到艺术的真正魅力,于是,他希望小瞎子能用心去弹,能在行走的过程中弹出欢快的音符。就像我们在追寻希望,但希望却是渺茫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一行程中走得好一些、快乐一些。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