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推荐的书单里,我凭第一直觉选了《Me before you》和《Murder on the orine express》。纸质版《东方快车谋杀案》英文原著只有274页,小小的一本,轻薄方便,成了我近期出差和闲暇时间的最爱。
刚开始读时被开篇夹杂的法语短句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搞得晕头转向,没想到越看越入迷,竟只用了大概2周的时间就看完了。
初中的时候因为喜欢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看了三四遍,并幼稚地拒绝阿加莎和希区柯克的推理小说,没想到自己竟然错过了这样的经典。
作为Agatha Christie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部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悬疑小说呈现了一出堪称完美的谋杀。然而除了侦探Hercule Poirot出神入化的破案能力,在重重迷雾中寻找线索,最终找出真凶;更触动我的是案情真相下牵扯的人性和法律冲突的讨论,在法治还不健全的1920年代,引人深思。
故事提纲简单而清晰,第一部分 介绍背景:Hercule Poirot意外搭上一趟开往伦敦Simplon Orient并被朋友安排到满员的一等车厢。乘客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职业,一群毫不相干的要在一起共度几天的时间。列车在路过Vincovci车站后的午夜时分遭遇暴雪被困停运,清晨醒来,2车厢的美国富商Ratchett被捅12刀身亡,他的车厢门是锁上的;而这名受害者的身份,正是两年前震惊美国的Armstrong绑架案的元凶:Cassetti。这名臭名昭著的罪犯,绑架了Armstrong上校3岁的女儿Daisy并拿到赎金之后撕票,进而导致上校家破人亡;又用金钱逃离了法律制裁,变身成富商逍遥法外。难怪Poirot第一眼看到他就很厌恶,觉得他长着”恶魔的般残忍动物的脸“。
第二部分:搜寻证据 侦探 Poriot开始和每名乘客逐一谈话(让我想起了明星大侦探的侦探一对一环节),他让乘客们写下了自己的全名和地址,并陈述自己在推测案发时间的行踪。案发现场的烟斗,印着字母H的高级手帕,红色的和服,列车员的纽扣,一系列看似无关紧要甚至有些相互矛盾的证据使案情变得扑朔迷离。当我和Mr.Bouc一样被轰炸得晕头转向时,Poriot已经从Macqueen和车厢服务员的两句话推断出凶手真正的行凶时间。”We have the evidence of our own eyes”,Poriot在小说中如是教育着我们这些不动脑子思考的人。这位留着两撇小胡子比利时胖侦探,虽然其貌不扬又爱吃甜品,但什么都逃不过他敏捷的脑子。
第三部分:破案 面对错综复杂的案子,Poriot理出了十个问题,但当他进一步寻找证据时,发现令人震惊的事实:看似不搭界的12名乘客,来自美国的侦探、意大利的司机、俄罗斯公主、西班牙护士、高贵的伯爵和夫人、德国侍女、瑞典妇女,似乎都与Armstrong绑架案有关。这是案情发展最关键的部分,对事实真相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的Poriot,抽丝剥茧终于一步步接近真相,可真相让人唏嘘。
▽
最神奇的是,在看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在猜,到底谁是凶手?似乎每个人都有可能,但又都有不在场证明或者不能行凶的硬件(比如身体比较弱)。那个穿着猩红色和服的女人是谁?Cassetti一直在害怕的矮小的嗓音很高的人又和哪名乘客比较像?甚至脑洞大开:会不会是哪名乘客是乔装高手,假扮的呢?或者是伯爵和夫人共同作案?随着证据和信息越来越多,真相仿佛就要浮出水面,然而我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没到最后一刻,压根猜不到结局竟会是如此。
“当排除了一切的不可能,剩下的就算再不可思议,也是真相。”(原谅我还是最爱福尔摩斯)。
让读者置身其中却始终被牵着鼻子走,环环相扣不到最后猜不出真相,而得知真相后又猛拍大腿:“对啊,怎么就没想到呢?” 嗯,这才是阿加莎最厉害的地方吧。
1933年,在如今的伊拉克地区陪同丈夫进行考古挖掘工作时,阿加莎开始写作《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次虚构中的谋杀案起因则是来源于另一起真实的被称为美国“世纪犯罪”的绑架案。1932年,曾驾驶飞机横渡大西洋的飞行员林白在自家窗台上发现了一张字条,仅有20个月大的儿子被人掳走,留下了五万美元的赎金要求。当林白终于凑足赎金,等来的却是孩子尸体。
在开始写作《东方快车谋杀案》前,阿加莎已多次搭乘东方快车,来往于欧洲与中东。1929年,快车曾因暴风雪在土耳其境内停留了六天。1931年12月,阿加莎在乘坐东方快车的途中,也曾遭遇过洪水和滑坡,不得不停留了24个小时。这些见闻和经历变成了小说中暴雪天气和旅程中断的灵感来源(摘自[1]《东方快车谋杀案》:穿越银屏的时空之旅。),也成为谋杀案破解的关键因素。
▽
一直很期待影相对文字的还原,尤其是这一被翻拍了无数版本的经典IP。于是看完小说就迫不及待地翻出了2017年版众星云集的电影。奢华又古老的东方列车行驶在冬天欧洲山脉间,场景复古又唯美。虽然因为篇幅限制电影丢掉了小说里波洛对细节的一些推理过程,破案看起来更加神奇而且速度很快;但真相大白的时刻,戏剧化的编剧搭配老戏骨们的实力演绎,以及煽情凄美的配乐,亦着实让人动容。
一个繁花般盛放的可爱小生命的终结,对于无情的恶魔Cassetti来说一文不值,却牵动了无数人的命运——Daisy的母亲怀胎8月因悲伤过度早产母子双亡,绝望的Armstrong上校选择了自杀,被诬陷的女仆为证明自己的清白跳楼自尽…以及牵扯出的更多惨剧受害者的家人爱人朋友,12个人的生命轨迹都因此而改变。
难以想象是什么样的爱和仇恨力量,才能集结这些人,踏上同一趟列车,完成他们精心设计的复仇计划。12个深浅不一的刺痕,代表着12个人的怨恨。当剧中手无缚鸡之力的公主或平时不肯伤害一只苍蝇的善良老管家和女佣刺下自己的那一刀时,那些萦绕在他们心中两年的阴霾仿佛瞬间被驱散,那一刻,他们终于完成了使命,为自己所爱的人们:小Daisy,因悲痛去世的父母,无辜的女佣伸张了正义,惩罚了世间的恶魔。
小说的最后章节Poirot propounds two solutions,Poirot淡然地揭露了真相,指出了案情的两种可能性,并在最后轻描淡写的让Mr. Bouc做出了选择。而电影,则花了大篇幅来重点表现小说中没有表达出的侦探Poirot在面对道德和法律矛盾时内心的纠结,是伸张正义还是追逐真相?电影戏剧化的改编让波洛的形象更伟岸,可我更喜欢小说中波澜不惊却运筹帷幄的Poirot,哪怕背叛了自己的信仰,最终也还是做出了和更多平凡善良的人一样人道的选择。经历过如此多的犯罪案件,谁又能断言谋杀者就是绝对的罪恶?复杂的案件背后折射出的复杂人性,是《东方快车谋杀案》成为最耐人寻味的经典中经典的原因。
而我,也深深为阿婆的逻辑与深度所折服。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的《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还好我没错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