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旖旎如诗的风景流韵里徜徉

在旖旎如诗的风景流韵里徜徉

——赵家栋散文景色描写浅议

文|冷丁

序 言

赵家栋,微信名“大海”。一位才华横溢、心胸宽广得亦如大海般的山东籍作家,曾为山东《泰安日报》社原主任记者。一路走来,笔耕不辍,著作颇丰。或刊载于纸媒,或发表于网络,佳作不断,令人刮目、赞叹。

两年前,赵家栋在网络文学地走进我的视野,至今已成莫逆之交。一是我仰慕他的才华,二是他曾在陕西服役多年,自称是半个老陕,一口陕西方言说得地道、顺溜,便使我倍觉亲切。所以,交往就成了必然之事。

我们在微信上的互动,大多属于文学方面的交流。而我关注他的,也多集中在他的文章方面。

读他的文章多了,就有一个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为此,心里时常会有一个想法:解读一下他的文字,以便融会贯通,不也是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么?

于是,不揣冒昧,特对作家赵家栋几篇散文中的景色描写,做以尝试性的解析。窥斑见豹,我们从中大体便可领略他散文的特色和取得的文学成就了。

散文是一种最自由、最散漫的文学体裁。其容量大的特点,大至宇宙天象地球演变,小至一只昆虫脚足的微颤,皆可化作散文的墨迹。而散文接近于诗的特点,又为作者提供了充满情思和想象的运笔空间,使所描写的事物便附着了一层诗意的纱幕。赵家栋的不少散文,就是如此,其笔墨常常是一往情深又发人深省,且有一缕浓浓的诗意扑面而来。

在近代知名作家的散文中,多有诗意浓郁这个特点。像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清新空灵的文字,勾勒出故都秋的景象、色调、意境和况味,自有一番说不尽的诗的意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凝练清新,意境含蓄,情景交融,更勾勒出一幅诗意的荷塘月色图。

赵家栋有些散文,也同样具有浓郁诗意的特色。譬如《去大众泉汲水》《石榴花开时》《觅石路遇红蝴蝶》《听景》《故乡的夏天》等散文,里面不论叙事、写人,还是写景、抒情,都充满诗的韵味,读之,如深谷幽兰,芬芳馥郁,令人陶醉。

一、风景中的诗意韵味

《去大众泉汲水》这篇散文,以描写去泰山大众泉沿途的景色为主色调,简直就是一篇绝妙的散文诗,清朗可颂,读了使人喜欢。请看如下文字:

“昨夜逢雨,山林滴翠。蓝天白云下,黑虎峪小桥留我小憩,在那儿听鸟鸣,闻花香看鸟儿泉边饮水、梳妆。桥下溪水,弹着琴儿,唱着歌儿,去了山下荷塘。

……侧柏林树下厚厚的腐殖质,走上去柔软舒适,雨后散发出特有的芳香,雨打过的那些平时不引人注意的石英石,洁白、圆润,闪闪发光。路旁觅食的野鸽,旁若无人,喜鹊、斑鸠、戴胜鸟,时起时落,晨光从密林上方斜射下来,似云似雾,如梦如幻。”

这样的描写,是不是觉得很美,很诗意,充盈着油画般的韵味了。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笔法独树一帜,语言清丽脱俗,行文章法有度,写景、述事手法交错运用,旁征博引,挥洒自如,绮丽流畅,从不同角度勾画了泰山的壮美景象及大众泉的无限风光,氤氲着动态的意境美,充满生气和诗意。金碧辉煌的红门宫,宏伟壮观的普照寺、柏林、竹园、山泉、小桥、流水、奇石等等,其壮美之景无一不引人入胜。但作者也不是单一地写景,侧重对“大众泉”来历的描写及“施政纲领”的引用,彰显了冯玉祥将军的爱国情怀和大写人生,使文章有了充实的精神内涵,并升华到社会责任感及启迪后人的高度。读着文章,恍若身临其境,随作者一同踏歌观景,在泉中汲水,全身心似融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事实是,散文风景中的诗的意境,恐怕不是别的,是生活与想象的结合,也是生活与诗的结合。赵家栋描写景色的散文,大抵都洋溢着这种诗的韵致,采用诗意的形象,浪漫主义手法,道出生活中生动而美丽的景象。《去大众泉汲水》这篇散文,不过是一篇不太长的游记,但读后却能给人一种精神一爽的快意,那是因为它融入了历史钩沉、注入了爱国主义情怀,这种大美的诗意情怀,与大美风景相得益彰,形成的那一股勃勃的精神诗意,才是生发出感召人力量的源泉。

二、风景中的人性美

我以为,赵家栋散文写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写景是为了彰显人的行为,衬托人的精神面貌。景物中寓有人性的深意,因而点染景色,也就越发地娇艳清丽,如深溪蓄翠,更觉蕴藉隽永了。

请看《石榴花开时》这篇散文,文章一开头,就是一段诗意的风景描写:

“初夏,大汶河两岸,绿肥红瘦。

昨夜毛毛雨,今晨雾蒙蒙。岱之阳,环山路北的梅园,石榴花盛开。有风儿吹过,叶儿窃窃私语:“开放的花儿为什么也流泪?

花含珠泪,是喜、是悲?是忧、是愁?须问观花人。看似来赏花的这对母女,刚从环山路南的金山公园过来,在‘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碑东南侧的石榴树前,妈妈笑语;‘竹子青青独立名’,意让女儿接下句‘石榴花开朵朵红’。女儿略有所思,不语。妈妈热切期待着女儿的回答。”

在这里,作者以曼妙如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优美如画的风景。不单有自然风景,还有更美的“风景”--母女俩。这不,将母女俩的出场,融合于自然风光之中,使人不但无丝毫突兀之感,却觉得顺理成章且格外地赏心悦目了。

这篇《石榴花开时》散文,写得实在是精彩。立意新颖,语言凝练,谋篇布局疏朗有致,行文自然流畅,将一位母亲为医治女儿失忆症而进行康复训练的故事,描写得生动传神、酣畅淋漓,令人耳目一新,又为之动容。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才情丰盈的母亲,别出心裁地将康复训练纳入与女儿的对诗之中,于是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一首首优美的诗作便在母女之间唱和、传递、接龙,洋溢着诗样优美的意境,彰显出母爱的温暖与伟大。母亲的温文尔雅与耐心,女儿的小鸟依人与聪慧,都跃然纸上,令人心底波澜逐起,确实是被深深地打动了。特别是文末对母女捐款一事的着力描写,不但烘托出母女心灵比一首首诗作和石榴花还要美的优秀品质,也使文章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地升华,其寓意更为深远。通观全文,文字简洁明快,内涵丰富多彩,寓意深远悠长,字里行间无不跳跃着生活的脉动,不失为一篇彰显血浓于水及挚爱亲情的佳作。

像这类写景与抒情中夹以叙事之作,其中有活动轨迹清晰的人物出现,在赵家栋的散文中占了相当的分量,有的或者已近乎于短篇小说,然而它仍然是散文。这类文章意象丰富,人物传神,情韵清澈,自有一番说不尽的诗的意境,散发着陈酿弥香的经典味道。

三、风景中的凄美与嗟叹

好的散文,莫非风采满篇,文情雅思,络绎不绝,如徜徉于林荫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总是给人以丰满的艺术享受。而赵家栋的散文,大都具有上述特色。这得益于他表现手法的不拘一格,几乎每篇都有变化,而且各有独特的创意,即在晕染风景或予以抒情的同时,忽然插入一个生动的故事,如飞来之笔,迤逦而至,一时似乎摸不准文脉走向,直至读完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从全篇看,它往往更像一首散文诗,一篇织锦。如《觅石路遇红蝴蝶》一文,就是这样的篇什。请看几段描写:

“好风扑面,困意袭来,迷茫中,眼前飘来一只‘红蝴蝶’,蝴蝶结下,露出一张稚嫩的脸。

‘爷爷一一好!’红蝴蝶天真、纯净,眼神如一汪清潭,细沙可数。

‘你认识我吗?’我问。‘不,我也不知道您是从哪儿来的爷爷,刚才见您在溪里翻鹅卵石。’红蝴蝶边说边摇头。哦,原来是我多情,当年我参军离开家乡时,或许她爸爸还没出生呢。

‘爷爷,您说石头会开花吗?’红蝴蝶的话让我如坠五里云雾,‘我妈走了,说除非石头开花她才回来!’红蝴蝶的脸上挂着泪珠儿,我一时不知对她说啥好。

‘孩子,会的,石头会开花的!’俄顷,我从崖下取出一块拳头般大小的石头,石上一层层灰白色的、木耳状似的花。这石上花俗称‘不死草’,是中药龙卷柏大家族中的一员,冬季和天旱时,看似死了,一遇水便复活。

红蝴蝶破涕为笑:‘石头开花了,妈妈回家喽……’红蝴蝶飘然而去。”

不多的文字,就将红蝴蝶的出场、表现及离去交代清楚。中间虽然没有繁杂的铺垫,没有过多的肢体动作,更没有惊天动地的呼唤和大开大阖的情节出现,仅是两人几句寥寥不长的对话和简短的独白,但却构成了一个圆满的故事、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

这正应和了散文中的故事、并不以情节取胜的特点。一滴水,可以映出七彩阳光。生活画面中很微末的部分,它也会带着折光,把现实反映出来。

再深究下去,愈发觉得《觅石路遇红蝴蝶》这篇散文的不俗。它开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静美的“燕石窝觅石图”。这种以写景、抒情的奇峭之笔开头,情景交融,文峰凸起,带着景的旖旎,携着石的旋律,清丽、明秀、耐人寻味,一下子就将读者带入一个如诗如画、赏心悦目的意境中去。同时,设景置笔,先铺开大局,也为后续行文的细处点染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紧接着,作者以深情的笔墨,描写了围绕“红蝴蝶”思念母亲、把对与母亲的重逢寄托在石头开花上的一段对话,实在感人至深,乃至使人泪目。我们不知道“红蝴蝶”的母亲去了哪里,也许是离异,也许是失踪,更大的可能是死亡,因为石头开花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与母亲的见面也就成为永远的不可能。而作者在这里并没有挑明其母亲的踪迹去向,实在是行文的高妙之笔,令人叹服。最后,作者以石头上“寄生物”——不死草,当做石头开花,去安抚“红蝴蝶”那颗思念母亲、或许已经破碎了的幼小心灵,使她破涕为笑,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也深深地感动着读者。同时,也浮闪出爷爷真善美品质的光芒。文章情真意切,节奏明快,过度自然,笔法老道,意境优美,读来令人心思神驰、回味无穷的同时,也稍有一丝凄切忧婉的伤感,亦触及人的心灵。

这不,美丽的风景中,不但有童话的浪漫,也有悲苦和忧叹。真实的生活,本身就是这个样子的,既有清明与佛系,又有雾霾与苟且,这才构成多彩的生活、真实的生活啊。

这就是赵家栋诸多散文,足以感人的魅力之处。

四、风景中的别样风景

在风景描写中融入相关人与事,这是赵家栋散文的一个突出表现手法。这类散文,往往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以写景为引线,或者说为衬托,常常在你正沉醉在风景之中时,不经意间却蓦然发现,你已与其所要叙述的人和事相照面了。这时,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原来人内心的美,比之风景的美还要美得多呢。

《听景》这篇散文,即属于此类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一个特殊的人际关系。在常人眼里,公公与儿媳的关系,无外乎一是忌讳,二是疏远,但这篇文章却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给这种一般难以相处且又微妙的人物关系,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内涵。

摘录《听景》中儿媳与公公的几段对话,可谓妙趣横生,如诗如画,一种亲昵及温馨的公媳关系也就跃然纸上。

“爸,扶好!车拐弯了,过新汽车站向南的迎胜路到大白峪社区的泮河大桥就要通车了……”与我隔老者而坐,不时回头给她爸说话的中年妇女,嗓门挺大。

老者的嗓门也不小:“大白峪是小白龙下凡当上门女婿的村,村因此而得名。小白龙就是唐僧西天取经骑的那匹马!”

“爸,前边就是泰安到水浒城东平的泰东路了!”这闺女一口一个爸,好像别人要抢她爸似的,甜而柔的声音压低了不少,“爸,您以前说的晴天洋灰路,雨天水泥路的这段泰安到东平的土公路,高铁泰安站落成通车后,现在8车道外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您说的那平时桥在水上,山洪来时桥在水下的泮河小木桥,早已不见了。这段路现叫泮河大街,设有公交车专用道!”

“泮河十八弯,”老者乡音浓,“上游的上旺村出摩茄,下游的大白峪出包瓜,这两种咸菜和蜜枣,是清代泰山的三大贡品”。

“爸,前面汽车要上金牛山、青龙山关口了,过了关口是万亩古梨园、天鹅湖……”那闺女的话还没说完,老汉接上话茬,“再往前是山环水绕的王士店,过了王士店可就没有大烧饼了!”

这几段对话,是不是很亮眼,很精彩,很动情,从中可见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可体会洋溢着一股时代的热流汹涌而来,同时思绪会随之跳出亲情的狭隘范畴,而从大的方面去思考了。即:这不也是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一个缩影么?它所迸发出的精神文明的火花,同样是灿烂的,更是炫目的。

我以为,这篇《听景》文章写得极妙。其原因在于,首先“听景”这一题目吸引人,一般都是观景,怎么会是听景呢?于是,便使人产生阅读的欲望。其实,故事并不复杂。说的是在一辆行驶的大巴上,一位中年妇女与一位老者,展开了一番饶有趣味地对话。他们无拘无束,高腔大调,兴致勃勃地互相谈论着沿途的风土人情和家乡旧貌换新颜的变化。他们像导游一样,通过风趣幽默、声情并茂、如数家珍般地口头描绘,充分施展各人的语言魅力,便使一幅幅如诗如画般的美景,从听觉幻化成了视觉,赫然而又无一遗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冲击力不亚于亲眼目睹山川美景的直观和震撼,使人心动神移,如醉如痴,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思绪也就跟着放飞了出去。

在文中,作者巧妙地将话语权交给儿媳与公公,交错运用两人谈景、抒情、叙事的运笔方法,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巴士谈风情”的艺术氛围,如春风拂面,令人耳目一新,读后似有品杯香茗般的惬意。

文章对人物刻画,精准独特。两人在对话中的一笑一颦,一言一行,在作者的笔下,都活脱脱地跃然纸上,鲜活生动得似呼之欲出。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读者正陶醉在误以为是父女俩诗一样美的笑谈中,作者却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笔,点出他们的关系却是公媳关系。这一笔点得妙极!如魔术师抖落“包袱”一般,使人豁然开朗,不觉点头称赞:儿媳温厚、朴实、孝顺的心灵美,不知比沿途风景还要美上多少倍呢!

仔细琢磨,这篇文章其意蕴是丰富而深厚的,谈风景的结果,是彰显风景一样美的人性,即风景中镶嵌着人性之美。这便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及靓点。

试看,文中这公与媳亲昵的关系,难道不也是自然风景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么?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独风花雪月、绿肥红瘦是风景,而人、人的精神世界,更是比自然风景要美得多的风景呢。

五、风景中流淌的故乡情

赵家栋作为一名离乡多年的游子,他热爱自己的故乡,常常缅怀故乡的过往,以乡下人的视角,在诠释乡愁的同时,也审视现代文明,关照人性,彰显乡村人美、山美、水美的大美情怀,这在他的怀乡文章中多有体现。

摘录《故乡的夏天》里一段充满童趣的文字:

“大雨后,在夕阳的余晖里,年届古稀的我,到河边寻童年的乐趣儿。在林中树下,找到那比蚂蚁穴大点儿的洞,用手指轻轻点开,便可看见那憨态可掬、胖胖的知了龟儿了。在地下黑暗中生活了三五年的知了幼虫,急于脱壳,在短暂的时光里,谈情说爱、生儿育女。此时,当我把手指或枝条递给知了龟儿时,它便借“梯”出洞,成了盘中佳肴,诗曰:“地下修行三年多,本想树上唱情歌,奈何人间馋客多,出土被捉下油锅。”

这些文字,异趣沓来,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染力,它们会让你跟着作者走进已逝去的如画般的故乡景物中去,再掏一次知了“龟儿”,再捉一只薄翼的蝉,再体会一把梦幻般的故乡情,把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深深地镌刻在心头。

不是吗,正是在《故乡的夏天》散文里,作者将自己探访故乡时的思乡情怀及人生感悟,融入对故乡夏季自然景象的描述之中,恬淡、疏朗、清丽的文字中充满着农家生活的情趣,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自然地领悟到乡村的诗情画意、淳朴风情及祥和、宁静的生活状态。走进《故乡的夏天》,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故乡富有自然情趣的夏天,是多么地美好和引人入胜!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重重花卉、蝶舞蜂飞、蛙鼓蝉鸣。特别对儿时捉蝉的描写,更是笔调幽默,生动传神,情趣盎然,定格在童年的记忆里不可忘怀。读完此文,给人的感觉是,作者爱故乡爱得痴迷,爱得深沉,因之故乡的一草一木及巨大变化,在作者笔下都点化成文,旷达自在、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在充满诗意的描写中,也得以自然流露,浮想联翩,愉悦无限,足以引起读者共鸣。

是的,故乡夏蝉的吟鸣,倾泻了一片灿烂与火热。赵家栋这篇散文,即正应和了夏蝉奏响的旋律,一纸风情诗韵,似轻弹一曲曲盛夏的赞歌,在时空中尽情挥洒、飘逸,充盈着浓浓的乡情,抚慰了魂牵梦绕游子的乡愁。

结 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赵家栋的散文,常常是以写景见长。但手法多样,风格各异,并不拘泥于一技,而是独具匠心,不落窠臼。所以他的大多写景散文,其描写方法和风格没有一篇是雷同的。

他的写景,笔调善于变幻,用的是淡墨,明丽而简捷,朴素而自然,点点斑斑的散墨,便托出诗的意境,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他的写景,擅长将人的精神活动融入其中,见景而生情,景中有人情,景物与人的情愫熨帖的融合在一起,因而读来使人动情。

他的写景,笔锋多是婉约、恬静的,文中的景色,像濡染的水墨画,给人一种好似一泓柔波涟漪的翠湖,轻风微拂,水波不兴,托起一株俏丽的荷莲那样的清新、淡雅。他极少用“啊”“呀”“呵”这类感叹词,或“多美”“真漂亮”“好亮眼”之类的赞叹语,以此来渲染景物的亮点。殊不知这种言之无物的鼓噪,早已将景物的美破坏殆尽了。而赵家栋景物的写实手法,正是反其道而行之,其重在景物“形”与“质”的描写,因而自有一种冲击视角的自然美、诗意美被表现出来。读之,令人有种意醉微醺的感觉。

同样道理,好的散文,让读者想的,要比作者说的多。往往是作者把不必要说的话留下来,让读者去琢磨,去寻求,去思索,去想象。所谓“曲终情未已”的那种情景,即是散文所要追求的。赵家栋的散文就很少有大段的说教,更不要说居高临下的议论,而是多采用含蓄的艺术表现手法,给读者留足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以达到启迪读者思索和幻想的效果。

这些行文特色,其实又何止出现在他的写景文字中,他的许多别的题材的散文里,也大多有所体现。那些跳动着时代脉搏的人和事,亦带着时代的声息和履痕,每每在幽远清朗的情意中,透出一股激动人心的力量;文章烘托主题,也常从平凡的事象入手,但又常常从平凡中掩映出耀眼的奇异景象,使人感同身受,莫不为之感动。因而他的散文淡墨中藏着深意,幽远中蕴含着遒劲,曲终韵留,余味缭绕,叩击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和艺术上的熏陶。

遗憾的是,因篇幅所限,对作家赵家栋其它题材的散文及写作特色,在这里就不多论述了。

沈从文说:“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需浸透作者的人格和感情。”而我以为,文字即是一个人灵魂的投影,亦是人的内心世界折射出的一束光。作家赵家栋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情怀裕如,丰富阅历,持恒阅读,勤奋笔耕,成就了他文学生涯的充实与稳健、作品的多样与繁荣,并将支撑他之后的创作,臻于更为阔远粲焕的自由王国,写出更多的好作品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在旖旎如诗的风景流韵里徜徉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