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应有的高度——观季俊艮老师《背影》有感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季老师的课堂深刻实践了这一思想。

由于迟了两分钟,我没有听到导入的环节,但我相信,季老师一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到情境当中。

季老师用“粗增大步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等事例来引领同学们分析朱自清的形象,同学们看到了一个傲骨铮铮的汉子。在汉子的背后,也看到了一位慈善温和的父亲。

生活如此温馨,父子如此情深,为何开头作者直接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季老师由“不相见”三字引入写作背景,课文的写作背景往往能让同学们更深的理解课文,理解作者。季老师这一举动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兴趣。

随着课堂的深入,季老师把“不相见”三字运用的潇洒淋漓,一个问题把学生再次带回文本,是什么让“不相见”的父子“重归于好”的呢?这个问题可以说统关全文,学生们不仅在文中找到了父子之间的点点滴滴,而且还着重强调了令作者印象最深的那次背影。而这也是本文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季老师让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朗读来阐释。第一遍自己朗读,充分读,第二遍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强调语速语调,强调“攀,缩”的重音。第三遍带着音乐读,挑选合适的音乐来伴奏,读出情感,读出意味。三遍朗读之后,学生们对本文的重点已经清楚,甚至清晰。季老师没有一个人自说自话,他完全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父子之间是通过对彼此的爱来重归于好的。

好的感情从来都是双向奔赴,而不是一方纯粹的付出。父亲关心儿子,儿子也同样尊重父亲,那么你从《背影》当中读出了什么?这个问题是对本课的升华。同学们从具体的语句当中读出了中华美德“仁、智、俭、孝”,这篇文章的深度学生也体会到了。

美读共情环节是季老师设计的又一高度,他让学生们再次通过朗读来感受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定格在我的眼睛里,父亲的背影铭刻在我的心坎里……”在回顾文本的同时,也升华了情感。

门前风吟过树梢,窗外雨沁过红花,我与听课学习不期而遇,看风吹雨,剪一段时光去阅读,去感悟,去探索烟海,去找寻人生中的浪花,去拾取美丽的贝壳。在季老师的课堂上,我感悟良多,他完全做到了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启发学生拓开思维的宽度,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与作者产生共情!

望星辰而去,踏日月而归。我向往的不仅是梦想,还有诗和远方。在学习的道路上,乘胜追击,走好脚下的路,教好身边的书。让未来不再遥远,让生命闪闪发光!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生命应有的高度——观季俊艮老师《背影》有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