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教育不能改变受教育者生命的长度,但能挖掘受教育者生命的深度。” 深以为然。
工作室季俊艮老师便是这样一位以求索之姿,探语文之美,匠心独具的先生!每次听他的课都觉得视角独特,耳目一新!
十二月的盐城,寒风在窗外呼啸,室内温暖如春,清朗儒雅的季老师带着他的孩子们开启了追忆《背影》之旅!
教学伊始的作者简介,季老师引用苏轼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楚辞 ·卜居》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介绍了由自华到自清改名的缘由,寄托了作者对廉洁清白情操的执着追求,更是从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决绝中感受朱自清的铮铮风骨与气节!知人论文,朱自清的散文质朴,含蓄,细腻又不失淳厚,正如他做人那般本色!
比起常规教学中由名到字,到各种家,代表作简介等方式,这样巧妙地作者简介,反而让学生对朱自清其人有了聚焦般清晰地认识。
这启迪我们教者,多探寻语文教学的模式,要挑选,借鉴,走出自已独特的教学步伐!
接下来,季老师简介了文章的写作背景,由文本首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重点研讨“不相见”的意思(即能见却不见)。以此为切入口,引出了父子间的矛盾,引导学生知晓,关于爱和隔膜,这是天下父子间永恒的主题,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化解矛盾和隔膜的事件(即父亲的四次背影,)的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这个环节里,季老师指导学生重点品读了第三次背影的语句,他准备了四种风格的配乐,供学生朗读不同语段时选择,朗读方式多样:个人读、集体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并及时的组织了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便于学生改进,更好地把握了文本情感基调!了解体悟父子情深。在品读过程中,季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旁征博引的评析,辅以眼神,手势,专注的神情,让我忆起当年中学求学时,老师一首《满江红》读罢,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它里面储藏着对文学的多少热情和爱呀,那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带我们入境,让我们深受感染,至今想起,历历在目。
文章佳作必真情铸成,尽管父子两代人之间有隔膜,但父子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依然是文章的主基调,这种情感笼罩在生活艰辛,彼此隔膜又深爱的氛围之中,作者的四次泪水里,饱含难过,委屈,惆怅,心酸,不舍,情郁于心中而不得发的压抑,真是万般滋味涌上心头!而情之所依就是父亲那四次背影,是什么让“不相见”的父子“重归于好”?围绕这个问题,季老师引导学生,浸入文本,以本为本,寻找文中父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从而在散落的文字里寻找父爱的印迹,这种情感的寻觅自然而不着痕迹,润生于无声中,学生在爱的沉默里寻爱,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水到渠成!
想来厚实的语文功底是上好课的前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锤炼,对教材编者意图的洞悉,能见人所未见,蹊径另辟地探幽主题,那是一堂好课上升一个层次的必经之路,季老师做到了!
他发掘了文本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寻觅隐匿于文字中的文化,他这样设问:从文中除了能感受到深深父子情之外,还蕴藏着哪些深厚的中华文化?学生畅游文字中,提炼出中华美德“仁、智、俭,孝。”等,提及父子矛盾时,引导学生理解作为进步青年的作者和封建宗主的父亲,他们之间的矛盾源于两种文化之间冲突,只有彼此理解和包容,才会和谐相融,经此一番,学生的思考有了深度和广度,也为日后阅读文本打开视野和格局!
中学生求知,如驾舟荡漾清溪,风光旑旎处,美不胜收;峰回路转时,柳暗花明!如遇良师指点一二,乃人生之幸事!为师的我们如何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登堂入室,深味其中奥妙,汲取其琼浆,用语言打动学生,用思维牵引学生,用情怀熏陶学生,用心血浇灌学生,恩泽学生,使他们情智得以发展,情操得以提升,这是一生为师的追求,也是为师一生的不辜负!
路漫漫,吾求索……
✦✦
编辑 : 辛宣萱
审核:郑冬前